APP下载

六神曲中辣蓼的本草考证

2017-01-14陈静陈铭阳孙宇峰陈彦琳刘春生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曲组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静,陈铭阳,孙宇峰,陈彦琳,刘春生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2.中国中药公司,北京 100195)

·中药文化·

六神曲中辣蓼的本草考证

陈静1,陈铭阳1,孙宇峰1,陈彦琳2*,刘春生*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2.中国中药公司,北京 100195)

通过对六神曲和辣蓼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六神曲中辣蓼的基原,理清六神曲组方中辣蓼的正品来源,以利于保证中药六神曲的药用质量。考查古今文献涉及神曲组方和辣蓼的形态特点和应用的记载,结合神曲和辣蓼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经过文献考证,六神曲中辣蓼的正品来源为蓼科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的全草。中药六神曲中辣蓼药用品种混乱,地方习用品较多,历代本草原植物描述不明确以及现代文献记载来源不一,因此应正本清源,确保中药六神曲的药用质量。

神曲;辣蓼;水蓼;基原;本草考证

六神曲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常用中药,由面粉、赤小豆、苦杏仁、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秧六种药物加工发酵而制成。现代六神曲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市场交易混乱以及严重地影响了六神曲的药效。目前对六神曲的研究主要是六神曲的组方配比和发酵工艺,而鲜有对组方中辣蓼的系统考证。六神曲中辣蓼基原不定,在全国不同地区辣蓼入药品种不同,大部分地区以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和旱辣蓼PolygonumflaccidumMeissn入药,在福建、广东、江西、河南等地则以柳叶蓼(绵毛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bth.作辣蓼;江苏,浙江以长鬃蓼P.longisetum.DeBruyn;广东、湖北以丛枝蓼P.caespiotsumBlume作辣蓼入药[1]。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考证神曲中辣蓼的基原。

1 六神曲组方的历史变迁

六神曲,古书始记为曲,后常记为神曲,而六神曲一名出现于清代《得配本草》[2]。最早的曲只用于造酒,非药用,仅以谷物制成,最早收录神曲作为中药的是唐.甄权的《药性论》。我国制神曲始于北魏,但元代以前神曲都是造酒之曲,至明代以后才有加入蓼等药制成神曲的方法[3]。

北魏《齐民要术》[4]中记载了许多曲的制法,其中有一河东神曲方:麦,桑叶,茱萸(野蓼)。宋元时期记载了神曲的本草如《嘉佑本草》[5]、《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6]、《汤液本草》[7]等只记载了神曲的临床功效未记载其组方,宋代《本草衍义》[8]记载水蓼“……大率与水荭相似但枝低尔。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养阴论》云:“修造神曲之法……取清水和白面作饼如拳大每饼中纳生姜一块如指大外用纸裹悬于梁间”,此为中药神曲的早期制法,多以面粉为主。北魏记载的神曲为酒曲,组方中有野蓼,宋、元时期本草记载的神曲组方不明确,但方中以面粉为主。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9]记载神曲的组方为面粉、苍耳草、野蓼、青蒿、杏仁、赤小豆六味药,组方中出现了野蓼。明代的《医学入门》[10]所记的神曲组方同为上述六味药,只是野蓼变成了蓼草。后来的明、清本草记载的神曲组方大都为以上六味药,所用之蓼为野蓼,但《本草备要》[11]和《本草求真》[12]记载神曲的组方所用之蓼为红蓼。明代张志聪的《本草崇原》[13]记载“……又一种味极辛辣,谓之辣蓼。今时浸水和面,香面是为神曲……”即明确了神曲所用之蓼的特点为浓烈的辛辣味,并且对辣蓼首次进行了名字解说,味极辛辣的是辣蓼。

现代本草以及各省中药材标准记载六神曲组方同为六种药物。所用之蓼为辣蓼。

综上,中药神曲组方辣蓼在古籍记载中多为野蓼,只有个别古籍记载为水蓼,红蓼和蓼草,故可推断六神曲组方中所用之蓼为野蓼,且其味极辛辣。古籍对神曲的造法有具体记载但没有野蓼的性状描述,野蓼是一种蓼的名字还是古人所用之蓼的总称,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六神曲所用的辣蓼,辛辣味是其标志性特征。

2 神曲中野蓼考证

古人所用之蓼有七种,历代古籍记载的蓼大多为水蓼和水荭,同时也记载了多种蓼的特点比较,但最早记载的是蓼实。蓼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4],魏晋的《吴普本草》[15]将蓼实记为“一名野蓼,一名泽蓼”。宋代《本草衍义》[16]记载神农本经中蓼实为水蓼之子。《本草纲目》[17]记载水蓼“虞蓼,尔雅,泽蓼(志曰)生于浅水泽中,故名水蓼”。由此可知水蓼又名野蓼,泽蓼。结合前文神曲组方的考证,可推测神曲所用之野蓼为水蓼。

2.1七种蓼比较

《本草经集注》[18]记载“此类又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亦相似而香,并不甚辛,而好食;一是青蓼,人家常有,其叶有圆者、尖者,以圆者为胜,所用即是此。干之以酿酒,主疗风冷,大良。马蓼生下湿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两三种,其最大者名笼古,即是荭草……”另载有荭草“味咸微寒……一名笼古”[19]。《蜀本草》[20]记载“唐本注云:……又有水蓼,叶大似马蓼,而叶辛……蜀本图经云:蓼类甚多,有紫蓼、赤蓼、青蓼、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其类有七种。”《本草汇言》[21]记载“李氏曰:古人种蓼为蔬……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今但以平泽所生,香蓼、青蓼、紫蓼为良。”《医学入门》[22]记载道“……香蓼可作菜食,治腰脚,青蓼,可酿酒,主风冷,红蓼,可作酱……”皆记载了紫、青、香、红蓼等四蓼古人曾家种,作酒曲,菜食,酱,水蓼叶辛,香蓼不甚辛,马蓼味咸,其它蓼未说明辛味,可认为只有水蓼辛味明显,由此推测紫、青、香、红等四蓼为家蓼,非野生蓼,用作酒曲,不入药,不能作为中药神曲中的辣蓼,结合前文可进一步推测水蓼就是辣蓼。

经上考证,现代六神曲组方辣蓼为历代本草所载的水蓼。至于古代本草所载水蓼是否就是现代的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或是包括现代蓼科蓼属的多种蓼,下文继续考证。

2.2水蓼考证

2.2.1水蓼功效考证 水蓼用于药用并以正名录入,始载于苏敬的《新修本草》[23],其认为“主蛇毒,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水煮渍捋脚,消气肿……”。日华子云:“水蓼,性冷,无毒。蛇咬捣傅,根茎并用”。《本草蒙筌》[24]记载“捋脚止霍乱转筋,消脚气肿病;吞服止蛇毒攻内,去痃癖胀疼。水蛊黄肿腹膨,用蒸汗出立愈。二月勿食,伤肾弱阳。若合鱼食之,令阴冷痛欲绝。”

《中国植物志》[25]记载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消肿解毒,利尿,止痢。

2.2.2水蓼形态学考证 《新修本草》[23]记载“……叶似蓼,茎赤,味辛,生下湿水旁。”《蜀本草》[20]记载“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诸蓼花皆红白,子皆赤黑……”。《本草蒙筌》[24]记载“水蓼,生浅水中,大叶上有黑点。”宋代《本草衍义》[8]记载“水蓼大率与水红相似,但枝低尔”。《本草纲目精华本》[26]记载“时珍曰:此乃水际所生之蓼,叶长五六寸,比水荭叶稍狭,比家蓼叶稍大,而功同仿佛……六蓼花皆红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唯木蓼花黄白,子皮青滑……”

《中国植物志》[25]记载水蓼P.hydropiperLinn.主要特点为茎多分枝,高40~70cm,无毛,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cm,叶两面无毛,有褐色小点,具辛辣味;花被绿色,上部白色或淡红色。另外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蓼科蓼属植物中只有水蓼P.hydropiperLinn.记载有“辛辣味”,“Leaves with peppery taste”,而其它蓼没有辛辣味。

根据以上历代本草记载,水蓼主治蛇毒,另可以捋脚消气肿,其形状特点是茎是红色,比水荭要低;叶子如蓼科的叶子,推测有托叶鞘,另叶上有黑点,叶长五六寸,比紫、赤、青、香四蓼要大,但较水荭叶窄;花是红白色,蓼子是红黑色,尖扁形;味辛辣,常生在湿水旁边。蓼科的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与这些特征一致。

3 现代文献辣蓼考证

现代文献中对辣蓼的来源记载不尽相同,1977版药典[27]将辣蓼正名列入,并定其正品来源为蓼科植物水辣蓼PolygonunhydropiperL.或旱辣蓼PolygunumflaccidumMeisn.的干燥全草。辣蓼自1977版药典录入后,后版药典不再录入,只在各省中药材标准录入,甘肃、山东、湖北等省中药材标准记载辣蓼来源于水蓼,湖南省记载辣蓼来源于辣蓼P.hydropiperL.var.flaccidum,贵州省中药材标准和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记载辣蓼来源于水蓼及其变种P.hydropiperL.var.flaccidum。但《中国植物志》[28]及其英文版记载了将水蓼变种P.flaccidumMeissn修订为了伏毛蓼PolygonumpubescensBlume,特立为一个物种,并特别记载伏毛蓼“无辛辣味”,“Leaves without peppery taste”,从而与水蓼有辛辣味区别开。

现代本草《中华药海》[29]所载为水蓼P.hydropiperLinn.,认为“水蓼与辣蓼,形态相似、性味相近、主治略同,然辣蓼以消肿止痛见长,水蓼以祛湿止泻,解毒、疗疮为优”。《中华本草》[30]所载有水蓼P.hydropiperLinn.,并记载了其药材产销和鉴别,辛辣味浓烈者为佳;另载有红辣蓼,其来源于辣蓼P.hydropiper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即中国植物志修订后的伏毛蓼P.pubescensBlume,原植物茎是常是红色,叶有八字形黑斑,但未记载其药材。《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31]所载为辣蓼,其来源为柳叶蓼P.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bth全草,是后文考证的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L.的变种,具有消肿止痛功效,可见《中华药海》所述的辣蓼长于消肿止痛,来源于柳叶蓼。

综上现代本草记载辣蓼来源不一致,比较混乱,有三种来源,一种是水蓼P.hydropiperL.,一种是伏毛蓼P.pubescensBlume,另一种是柳叶蓼P.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bth。但这三种蓼中只有水蓼有辛辣味,故辣蓼的来源只有水蓼一种。

综上,通过古、现代文献记载的神曲组方和水蓼形态、性味、功效来看,六神曲中所用辣蓼的正品来源于水蓼P.hydropiperL.。而伏毛蓼P.pubescensBlume和柳叶蓼P.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bth是易混品,由下文区分鉴别。结合古、现代对水蓼的考证,水蓼P.hydropiperL.主要特点是茎红色,高40~70cm,叶上有黑点,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红色或白色,辛辣味。

4 神曲中辣蓼的混用品

4.1伏毛蓼PolygonumpubescensBlume

前文已说明了《中国植物志》[28]及其英文版将水蓼变种P.flaccidumMeissn修订为了伏毛蓼P.pubescensBlume,独列为一个物种,茎高60~90cm,叶宽披针形,有褐色斑点,无辛辣味,《中华本草》[32]记载红辣蓼P.hydropiperL.var.flaccidum其全株散布短伏毛,茎60~90cm,叶有八字形黑斑,而前文考证辣蓼的叶上有黑点,并非八字形黑斑。因此伏毛蓼不是神曲中辣蓼的正品来源,与水蓼相比,茎较高,叶较宽且有毛。

4.2酸模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

《中国植物志》[33]记载酸模叶蓼又称大马蓼,茎高40~90cm,无毛,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有新月形斑点,且没有辛辣味;《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31]记载辣蓼来源于柳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茎分支,有紫红色斑点,披绵毛。《本草经集注》[18]记载马蓼“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两三种,其最大者名笼古,即是荭草……”,《蜀本图经》[20]记载“马、水二蓼具阔大,有黑点”。《本草汇言》[21]记载“马蓼又名大蓼,生下泽地,高四五尺,叶大中有黑迹如墨点”,因此,酸模叶蓼应为古代马蓼的一种,而不是神曲中的辣蓼。

4.3丛枝蓼PolygonumposumbuBuch.

《中国植物志》[34]记载区别水蓼的特点是茎和穗状花序都细弱,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两面披疏毛,膜质。其它茎高度,无毛和花色都相似,但未载叶上有黑点及辛辣味,故不是六神曲中的辣蓼来源。

4.4长鬃蓼Polygonumlongisetum.DeBruyn

《中国植物志》[35]记载茎直立,基部平卧,自基部分枝,叶上面近无毛下面叶脉具有短伏毛,花穗细弱,淡红色或紫红色,瘦果宽卵形。以上混用品茎没有平卧,瘦果卵形,花穗颜色较浅且有白色;另没有辛辣味,同上,都不是六神曲中的辣蓼来源。

5 讨论

六神曲是由以面粉为主料的酒曲发展成加入辣蓼等中药的药曲,其组方变化较多,但在明代之后基本以《医学入门》中神曲组方的六味药为准。古代本草记载神曲组方所用之蓼多为野蓼,没有形态描述,只有辛辣味作为区别点。古人所用之蓼有七种,经考证,七蓼中水蓼异名野蓼,紫蓼、青蓼、香蓼、红蓼等四蓼为家蓼,马蓼味咸,且有记载水蓼作神曲之蓼用,可推测神曲组方所用野蓼为古本草所载的水蓼。中国植物志记载蓼科蓼属中有辛辣味的只有水蓼,伏毛蓼乃由水蓼变种重新修订而成,为区别水蓼独立列为一个物种,特载无辛辣味,其它蓼未记载则视为无辛辣味或微辣,但前文考证辣蓼是极辛辣的,因此,古代本草所载的水蓼是现代的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即六神曲中的辣蓼正品来源只有一个,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inn.。

[1] 徐国钧等主编.中国药材学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372-1374.

[2] (清)严西亭等纂.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27.

[3] 余南才,叶明波.神曲的炮制质量及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08:475-476.

[4] (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68.

[5] 掌禹锡编纂.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500.

[6] (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92-493.

[7] (宋)王好古著.汤液本草3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9.

[8] (宋)寇宗奭编著.本草衍义[M].商务印书馆.1937:70.

[9] (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83.

[10] (明)李挺著.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5.

[11] (清)汪昂编辑著.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00.

[12] (清)黄宫绣纂.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1.

[13] (明)张志聪著.中国本草全书第95卷本草崇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33.

[14]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清)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86.

[15] (魏)吴普著.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0.

[16] (宋)寇宗奭编著.本草衍义[M].商务印书馆,1937:129.

[17]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第1、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093.

[18] (南朝·梁)陶弘景著.中国本草全书第5卷.本草经集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51.

[19] (南朝·梁)陶弘景著.中国本草全书第5卷.本草经集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8.

[20] (五代)韩保升撰;尚志钧辑复.蜀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5.

[21] (明)倪朱谟撰.中国本草全书第64卷本草汇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9-310.

[22] (明)李挺著.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5-356.

[23] (唐)苏敬等撰;中国本草全书第6卷.唐.重辑新修本草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78.

[24] (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5.

[2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李安仁等编著.中国植物志25(1)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29.

[26](明)李时珍原著;余瀛鳌等编选.本草纲目精华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8.

[2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77:636.

[2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李安仁等编著.中国植物志25(1)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

[29] 冉先德主编.中华药海[M]上.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22-223.

[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2[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2.

[31] 张贵君主编.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930-1931.

[3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2[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6-667.

[3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李安仁等编著.中国植物志25(1)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

[3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李安仁等编著.中国植物志25(1)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0.

[3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李安仁等编著.中国植物志25(1)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0.

Herbal Textual of LaLiao in Liushenqu

CHEN Jing1,CHEN Mingyang1,SUN Yufeng1,CHEN Yanlin2*,LIU Chunsheng*

(1.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2.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pany,Beijing 100195)

The study is aimed ensure medical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qu(the medicated leaven)by studying the herblism of the LaLiao and Shenqu and clarifying the origin and the authentic sources of the Shenqufrom the prescription of LaLiao.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involving records of Shenqu(the medicated leaven)andLaLia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was investifated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the genuine source of the LaLiao in Shenqu was confirmed asPolygonumhydropiper.The variety of the LaLiao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in Shenqu was variegated.The original plant description is vague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origin sources are different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Therefore,th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Shenqu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quality.

Shenqu(medicatedleaven);LaLiao;Polygonumhydropiper;origin;textual research

] 刘春生,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和分子生药学;Tel:(010)84738624,E-mail:max_liucs@263.net 陈彦琳,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工艺规范化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Tel:13717692918,E-mail:154439647@qq.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024

2016-10-22)

*[

猜你喜欢

神曲组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组方规律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