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频模式通气和高频震荡模式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2017-01-14赵永健吴玉宇杨远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氧分压通气综合征

赵永健 吴玉宇 杨远娟

常频模式通气和高频震荡模式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赵永健 吴玉宇 杨远娟

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用常规和高频震荡通气疗法的效果。方法 98例经临床确诊均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根据患儿出生时间对其进行编号, 并以计算机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 每组49例。对比组患儿提供常频通气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比组(75.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16%)明显低于对比组(3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氧分压为(84.27±6.47)mm Hg(1 mm Hg=0.133 kPa), 明显高于对比组的(57.38±8.16)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二氧化碳分压为(40.57± 7.73)mm Hg,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8.82±7.13)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震荡通气可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并控制并发症, 可在临床推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频通气;高频震荡通气;效果

新生儿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较为严重的病症,其不仅会导致患儿呼吸系统结构发育迟缓, 严重时还会引发呼吸衰竭或死亡, 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1]。临床治疗时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疗法, 纠正肺部和其他脏器的缺氧状态, 本文即是研究常频通气和高频震荡通气方式治疗效果的不同,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8例患儿, 根据患儿出生时间对其进行编号, 并以计算机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 每组49例。对比组中男28例,女21例, 胎龄最长37周, 最短30周, 平均胎龄(33.17±1.32)周。研究组中男30例, 女19例, 胎龄最长39周, 最短30周, 平均胎龄(33.37±1.88)周。经临床确诊两组患儿均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病时间均在出生后6 h内, 且无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并发症, 并排除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新生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综合性营养支持、抗感染药物治疗、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等。对比组患儿选择常频通气治疗;研究组选择高频震荡通气治疗, 具体通气疗法如下:两组患儿均以平卧仰卧位进行机械性通气治疗, 在通气前需彻底清理患儿呼吸道, 防止出现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同时将呼吸机与供氧管道连接, 在检测无任何气体泄露的情况下开展治疗。常频通气时给氧浓度为60%~100%, 吸气时间设定为0.3~0.5 s, 呼吸频率设定为20~60次/min, 吸气峰值时给氧压力设定为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期气道内正压设定为4~7 cm H2O。高频震荡通气疗法给氧浓度与常频模式相同, 高频震荡幅度设定为25~40 mbar, 震荡的频率则设定为10~15 Hz, 气道内平均压强设定为15~20 cm H2O, 吸气和呼气比为33%, 偏执气流量为6~8 L/min。

1.3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24 h内血氧分压恢复正常, 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或正常, 且成功撤除呼吸机。有效:患儿治疗25~48 h内血氧分压明显升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 但均未达到正常值, 无法完全撤除呼吸机。无效:患儿治疗48 h后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无明显改变,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组患儿中显效30例(61.22%)、有效17例(34.70%)、无效2例(4.08%), 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比组患儿中显效25例(51.02%)、有效12例(24.49%)、无效12例(24.49%),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3,P=0.0039<0.05)。

2.2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心肌缺氧性损伤者共2例(4.08%)、肺出血者2例(4.08%), 并发症发生率为8.16%。对比组患儿治疗后心肌缺氧性损伤者9例(18.37%)、脑出血者2例(4.08%)、肺出血者7例(14.29%), 并发症发生率为36.7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80,P=0.0007<0.05)。

2.3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氧分压为(84.27±6.47)mm Hg, 明显高于对比组的(57.38±8.16)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751,P=0.0000<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二氧化碳分压为(40.57±7.73)mm Hg,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8.82±7.13)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915,P=0.0000<0.05)。

3 讨论

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在于其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未发育成熟, 或生成数量不足, 大多发生于早产儿阶段[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就会导致肺组织扩张不利, 氧气无法顺利进入呼吸道, 尤其是在呼气末期肺泡呈萎缩状态,影响其继续生理形态的稳定, 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4,5]。

临床治疗时利用机械性通气法的疗效较好, 可有效纠正肺部及其他组织缺氧状态, 以往治疗中均采用常频通气疗法,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生理状态, 但由于通气压力偏低, 因此治疗处于低氧状态, 导致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6,7]。高频震荡通气的频率为常频的4倍, 能够有效提升单位时间内氧气进入呼吸系统的流量, 同时还需要低气道压、小潮气量等优势, 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治疗时颅内压强, 且不影响其自主呼吸功能的建立, 因此临床并发症率较低[8-10]。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比组(75.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16%)明显低于对比组(3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氧分压为(84.27±6.47)mm Hg, 明显高于对比组的(57.38±8.16)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二氧化碳分压为(40.57±7.73)mm Hg,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8.82±7.13)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高频震荡通气可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并控制并发症, 可在临床推广。

[1] 祁亚平, 苑书华, 郭长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4):124-125.

[2] 胡婧, 都鹏飞.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淮海医药, 2015(1):14-16.

[3] 吴银弟, 王丹.高频振荡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原理.安徽医药, 2012, 16(3):382-384.

[4] 朱玉芳, 唐红平.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规机械通气无效的新生儿ARDS.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100-102.

[5] 林兴.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南方医科大学, 2012.

[6] 游楚明, 傅万海, 覃晓菲,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频通气失败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10):845-847.

[7] 郭芳, 陈丽英, 黄雪薇.高频振荡与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6):714-716.

[8] 黎伟, 张海霞.高频震荡通气与常频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效果对比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9):78-79.

[9] 马丽科.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疗效对比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7):5375.

[10] 顾春健, 林梅芳, 富琴琴,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 10(3):280-2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7.027

2017-07-04]

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猜你喜欢

氧分压通气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Chandler综合征1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考前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不通气的鼻孔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