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风情走读金门
2017-01-13宗和
宗和
金门岛与大陆一水之隔,遥遥相望。从1958年的“8·23”开始直到1979年的元旦,炮击金门成了福建前线部队一日三餐的工作。就在这数以百万计炮弹如雨之下的金门岛,居然还留下许多古建筑。
金门县,古称“浯洲”“仙洲”等,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牧马监地。五代时编入泉州属尾,于1915年1月正式设县,以“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称“金门”。
金门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海域泉州围头湾与厦门湾内,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位于九龙江出海口外,西与厦门岛遥望,东隔台湾海峡与台中市相望,北与泉州、石狮市相望。2001年启动金门至厦门航海线,开始“小三通”。
金门自古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所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始创县治。金门在同安县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有“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的俗谚。
水头古厝群
水头又名金水,位于金门县金城镇的西南角,是个以黄姓为主的多姓聚落,有700多年的历史,临近水头码头,早期为金门与厦门之间的交通要津,现今为小金门(烈屿)。居民往来金门本岛海上交通,也是“小三通”两岸往来的定点直航港口。
金门人称“有水头富,无水头厝”,意思就是就算你像水头人一样有钱,你也不一定能把房子盖得像水头村的一样。富裕的水头,不只有洋式建筑,还有条自导步道。顺着步道前行,就会看到金门最早的闽式集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水头十八间”,门牌9号为其代表建筑黄绍光宅。一排又一排二落大厝整整齐齐地组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可御敌。这片建筑比金门另一座住宅群——山后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
水头古厝群,就是一处非常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厝群位于金门岛西南方,是一滨海村落,保留许多昔日繁华时期所建造的闽南古厝与西式洋楼建筑群,其中以具中国江南池沼园林风格的二级古迹“黄氏酉堂别业”及高耸别致,兼可作为瞭望枪楼的西式洋楼“得月楼”,最具代表性。
古村落现在搞起商业开发,为了表示对大陆游客的友好,小商店的外墙上居然张贴了毛主席的画像。
得月楼
位于福建省金门县金城镇的水头村,地处滨海,一直饱受盗匪的侵扰,为了捍卫家园,远赴他乡经商有成的华侨们,纷纷斥资构筑拥有防御自卫能力的枪楼。其中以旅居印尼华侨黄辉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建的“得月楼”最独特。
进入大门后首先看见的房子是伪装,并没有人住,以迷惑土匪及海盗,主人家通过地下坑道通往隔壁的二层洋楼。空城计唱到了生活里,感慨一下主人家的智慧和守业的艰难。
得月楼楼高6公尺。分为2层楼,铁铸栅栏、花格窗棂、造型典雅,拥有4面突出的炮口,每个正面都有2个大炮口和6个小炮口,具有货真价实的保卫功能,使洋楼在华丽的外表下,更有一股凛然不可欺的高贵气势。
今日的洋楼,在子孙早已远扬后,徒留楼台孑然屹立在荒烟漫草间,在岁月的摧残磨练下,更加显现出一种属于金门特有的顽强性格。
莒光楼
莒光楼是民国四十一年(1952年)的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所辟建,由名建筑师沉学海所设计,仿古代麒麟阁三层式建筑,外观雄伟、气宇非凡,是一座水泥钢骨仿宫殿式建筑,飞檐画栋,碧瓦朱柱,气派轩昂,屋身构造为硬山搁檩。莒光楼用以表彰当兵的英勇事迹,宏扬毋忘在莒的精神,为金门战地精神的象征。
金门人说“没到过莒光楼,别夸说到过金门”;五十多年来常是金门邮票和风景明信片的主题,莒光楼已经成为金门的象征。
莒光楼长久以来一直是金门最具盛名的景点之一,位于金城莒光湖旁,为一古城堡式建筑,楼高三层。登临莒光楼顶楼,可一览后浦全景、浯江海潮,远可眺望建功屿、烈屿风光与大陆山河,成为许多宾客访金的第一站,与“毋忘在莒”勒石,同样成为战地金门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扁额上“莒光楼”三字是由赖生明所题。莒光楼一楼为简报室,二楼为金门建设成果及在地风俗,三楼有蒋介石巡视金门照片和历史文物,1992年11月7日金门解除军管后,为观光客游览金门的首站。
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是金门的重要观光景点,它是海峡两岸铸剑为犁的历史见证。该坑道位于金门县古岗村翟山腹部,1961年开挖,1965年竣工,皆由当年驻岛军人一凿一斧开凿出来的,主要岩体是花岗岩。坑道分为坑道及水道两部份,全长约101公尺,宽约6公尺,高约3.5公尺,其中水道呈A字型,全长357公尺,宽约11.5公尺,高约8公尺,可容纳42艘小艇停舶。
这个坑道的主要作用是供登陆的小艇回转及运补人员、物资用。两岸局势缓和后,这个坑道的功能就消减了,后来被观光部门接管,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金门著名战地观光景点。
一晃50年过去了,坑道顶都长出了钟乳。与海相通的水,行走的不再是繁忙的运兵船,而是自由自在的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