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桃米社区为例探析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2017-01-13田云邹越
田云 邹越
摘要:桃米社区是台湾社区营造的典型案例,从组织体系到实践方式,对大陆的社区发展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解决大陆社区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社区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社区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组织方式;三是社区建设过程中非营利组织(NGO)的参与。
关键词:
社区营造;桃米社区;环境整治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78-03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开展了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重心的社区总体营造。经20多年的发展,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得到了优化,地方特色产业得到振兴,文化艺术活动延伸到生活各方面,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大陆的社区营造开始于2002年,它以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所生活的物质空间,但由于居民对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参与的较少,并没有构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台湾社区营造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大陆的社区发展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期望通过以桃米社区为研究例,对台湾社区营造发展过程、营造内容、营造机制、面临困境等内容进行分析,为大陆社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二、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在1881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社区概念是在西方社会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提出的,它是传统社会体系向现代社会体系转变的产物,滕尼斯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现了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密的伙伴关系。19世纪30年代社区概念由费孝通等人引入中国,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合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以区分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
1951年,联合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它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社区环境改造运动,促进社区自身力量的协调与整合,从而为社区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诸多国家的社区营造运动中,日本率先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将经验传播给台湾、韩国等地区和国家。
社区总体营造是有社区居民凝聚共识、积极参与并创造社区文化特色的一种改造运动。在日本,社区营造运动盛行于经济快速发展的20世纪60-70年代,它是以地域范围内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逐渐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的活力的过程。社区营造被日本的学者描述成居民都市自治的有机体,其理念有五个内涵:居民全体参与、地方文化的再检讨、人与自然共生、相互扶助的友情以及社区资源的价值创新与宣扬。
三、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过程
台湾的社区营造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从社区营造的思想萌芽到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社区营造的思想探索,80年代正式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的名词和概念,90年代新故乡社区营造在理论层面开始普及,1999年“九二·大地震”后社区营造的理论付诸了实践。在不同时间段先后推行了社会空间改造运动、地方产业振兴运动和文化艺术活动。
(一)50年代到70年代的社区营造思想萌芽
台湾社区营造的思想萌芽深受日本社区营造运动的影响。日本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的文化活动和建造活动在20世纪上中叶有很强的日本痕迹。日本的“社区营造”产生的原因是地方劳动力向大城市迁移,导致中小城镇和农村日渐衰落,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日本政府开展了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地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发掘地区的传统文化潜质为目的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在日本开展社区营造过程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古川町。古川町始建于1589年,坐落在日本关西崎埠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进行社区营造前,古川町面临着环境污染、公共设施不完善,建筑损毁,社区杂乱,人口减少等诸多问题。经历了以当地居民为主导的社区营造运动,街区环境变得整洁,穿城而过的河道中放养了鲤鱼,各类构筑按照传统的样式进行修复或重建,传统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得到了延续,吸引了众多游客。古川町社区营造的成功实施,为台湾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也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图1)
(二)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
上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了文化自觉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民主氛围的形成,从而发展成了今天自下而上的民主体制。广大基层民众作为社会运动的主要动力开始崛起,陆续开展了社区自救运动,社区文化保存运动和社区环境改良运动。1994年,文建会正式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规划,标志着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开始。同年,台湾还开展了生活工艺运动,着重发展社区工艺扶植计划,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工作、工匠和传统工艺爱好者的参与,为台湾传统产业的复兴提供了动力。此后,各部门又陆续出台了“环境生活总体改造”计划、“校园我家”计划、“创建城乡新面貌”计划等各项促进社会总体营造的计划。
(三)21世纪的社区营造
1999年,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以桃米社区为代表的重灾区的成功营造,为其他社区的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震后,以生态先行,振兴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地域旅游资源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的基础上,大大吸引了外来游客,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水平。
2002年,行政院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台湾开始了大规模的社区营造活动。并三大愿景:一是提升台湾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地方识别性;二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文化艺术环境;三是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附加价值并开创就业。此外,行政院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挑战2008”的—项重要内容,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资源的创新活用成为了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文化创意园区,如华山文化创意园区、台中文化创意园区、花莲文化创意园区等。
四、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主要经历了社区空间改造,地方产业振兴和文化艺术活动复兴三个阶段。在社区营造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始终作为社区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的规划和营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与政府和之间桥梁,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建立了有效的互助机制。社区营造过程中有市民的广泛参与,体现出了社会的活力与社区自治能力,为社区可持续性运营的奠定了基础。
(一)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的在地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各类社区组织,以团体的方式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社区共同体,社区成员身份互相认同,并产生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改造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可使社区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容易的融入居民的生活,真正成为适合居住者的公共环境。此外,居民的价值可以得到体现,社区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居民的情感,使人更加珍惜环境,有益于形成社区的自我管理与更新的体系,从而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指导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部门与社区的沟通;社区意见的整合;弱势社区的关注。非政府组织对社区营造活动的参与和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取得居民的信任是关键,对居民意识与思想的引导和社区的建设是同步的。
(三)社区保障制度
社区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在人力资源方面,台湾当局推出了社区规划制度和文化服务替代役制度,以替代服兵役制度。在鼓励年轻人回乡建设家园的同时,积极开展青年社区规划师的培训计划,建立了社区大学,提倡终身学习。人力资源保障制度为社区的发展输送了专业的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在资金方面,台湾各级政府机构对社区营造在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有对社区营造都设置了固定的款项,资金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并设置了相应的资金流向监督制度,其资金使用流程达98.66%。
五、桃米社区案例分析
(一)桃米社区概况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埔里镇,毗邻中潭高速公路,沟通了台中和日月潭,地理位置优越。其地形、地貌十分丰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湿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于800米之间。正是由于地形的复杂,耕地面积不多,土壤土质较差,导致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构成以老人和儿童为主;此外,以农业为主的桃米社区,其主要农作物麻竹笋经济效益较差,因此,桃米社区的经济水平十分落后。
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里距震中央20多公里,受灾情况极为严重。严重的灾情使其成为“明星灾区”,面对生产结构简单、基础薄弱的桃米里,灾后重建工作对当地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
桃米社区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99.9——2002.9),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对原有环境进行恢复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杂草等活动,此时得到了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桃米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村”。中期阶段(2002.9-2008.9),为桃米社区自主运营时期,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以青蛙、蜻蜓和蝴蝶为主题的文化特色,发展了完整的旅游体系,如服务中心、导视系统、旅游解说等,此外还引进了日本著名建筑纸教堂,增加了社区的吸引力。后期阶段(2008-至今),桃米社区发展了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如纸教堂、青蛙王国、蝴蝶王国等主题,发展成一个社区营造的典范,成为了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的场所。
(二)社区营造机制
非政府组织在桃米社区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协调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为社区发展指明了道路;另—方面带领居民从零开始,建造出一个崭新社区。1999年2月,非政府组织(NGO)——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成立,震后的“新故乡”配合将原有的社区发展协会进行了扩编,同时引进社区的年轻人,增加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并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动员和能力培训。桃米社区的重建是由社区居民的护溪运动开始的。
(三)社区保障制度
桃米社区在由农业社区转换为生态旅游社区的过程中,完善了各项社区保障制度。桃米社区起点较低,社区居民缺乏相关知识,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和对产业认识的不足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世新大学、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培训方面提供了支持。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还指导社区的民宿经营,建立识别系统,成立游客营运中心等,为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社区奠定了基础。社区建设初期由政府提供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后期社区自给自足,吸引了大批游客,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图2)
(四)注重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桃米社区最终的旅游资源。物种保护与生态恢复,是桃米社区震后重建之初的唯一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双重参与下,对房屋、河道等物质环境进行了恢复和清理,注重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并在复杂的地形上规划出适合游客游览与观赏的路线,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将此处建设为天然的生态景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桃米社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经过调查发现,常见的青蛙有23种(台湾省共29种,占79%),蜻蜒49种(台湾省共143种,占34%)鸟类72种(台湾省共450种,占16%)及稀有的萤火虫。因此,桃米社区成为人们贴近自然、认识自然的必然选择。(图3-5)
(五)发展社区特色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游客消费的最直接手段。桃米社区被建设成为了“青蛙共和国”与“蝴蝶王国”,创作了很多以青蛙和蝴蝶为原型的文化创意产品,邀请了摄影爱好者来社区拍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学习有关青蛙、蝴蝶的知识,竭力宣传了青蛙社区与蝴蝶社区,使台湾人提起青蛙蝴蝶就能想起桃米社区。此外,在2005年,当地引进了日本著名建筑师板茂先生设计的纸教堂,在增强两地合作的基础上为社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到此参观或举办婚礼,并针对纸教堂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图6-10)
六、结语
中国大陆的社区发展可以从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中得到诸多启示。
首先,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社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空间,综合性的社区规划才能使社区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物质空间是社区的基础,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去改进,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去维护社区物质与精神空间,使其成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其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而下相结合的组织体系。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可以反映出社区居民的真实生活和具体需求,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可以在政府层面直接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问题。两者互相结合,既可以听取社区居民的声音,又能防止设计师或政府的“专业擅权”现象,将更有利于社区的良性发展。
最后,社区建设过程中非盈利组织的参与。NGO是以地方文化保持与回归的理念为基础进行实际活动。多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团体,为地方社区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使社区良性发展。此外,NGO构成了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可以充分总结居民的问题,呈献给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