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来爱你
2017-01-13潘平方黄伟霞赵建河施维猛洪旭蔡
潘平方+黄伟霞+赵建河+施维猛+洪旭+蔡朝阳
截至目前,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的两岸婚姻数量已达36.7万对,且以每年上万对的速度递增,两岸婚姻也被喻为“三通”之外的“第四通”。
相较于以往,如今的两岸婚姻不仅数量增加,婚姻质量也有所提升,婚恋类型也不再只是“大陆女嫁台湾男”,“台湾女嫁大陆男”的婚姻正在逐渐增加。
随着这些年两岸交流的扩大和深化,随着大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两岸婚姻更多是基于爱情基础之上的、充满了特殊韵味的爱。
“跨海爱情”非一劳永逸
两岸婚姻一路走来,一方面折射出时代的光影,另一方面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难。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祖群英表示,自从1987年两岸恢复往来开始,两岸婚姻就有了,当时最多的就是“老兵婚姻”。台湾成群的老兵相亲团来到大陆寻找另一半。当时的婚姻年龄差距也比较大,平均年龄差距在20岁以上,且功利性较大。台湾老兵年老力衰,需要有人照顾生活;而大陆当时经济落后,很多女子想借婚姻改变生活状态,由此也造成一些问题。此后又产生了两岸婚姻中介,夫妻双方在年龄上更加匹配。如今两岸交流越来越多,许多夫妻通过工作、求学、网络等方式结缘,双方因相识、相爱而结婚,幸福指数自然不断提高。
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20年前从福建嫁到台湾,她回忆道:“那个时代有勇气嫁给台湾老兵的大陆妇女,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离过婚的。”据台当局“退辅会”的调查,大约有两万名国民党老兵娶了大陆新娘,虽然不乏相濡以沫的特例,但大多苦涩多于温情。
在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高雄办公室主任周池春看来,当时大陆穷、台湾富,所以大陆配偶经常被台湾人当作是来占便宜的,自然轻视。不少大陆新娘抱着希望和美梦来到台湾,原以为可以“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却不料,等待她们的是种种的困难和障碍,尤其是绿营上台,大陆配偶受尽歧视。
随着两岸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陆女”单向嫁给“台男”,及大陆配偶生活贫困、台湾人物质富裕的对照均已逐渐改变。近年来“台女”嫁“陆男”越来越多,“一日生活圈”更是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岸“85后”“90后”的恋爱也已经不鲜见。2008年蓝营重新“执政”后,两岸婚姻的外部环境也有了改善,一个例证就是“陆配”获得身份证期限由过去的8年缩短为4年。
即使这样,“85后”“90后”的“跨海爱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两岸配偶不论是居住在大陆还是台湾,通常意味着一方要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到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策规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新家乡开始生活。“这要求当事人了解、适应这些差异,主动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如此才能维系婚姻家庭的稳定和谐。”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负责人钟锦明表示。
两岸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台湾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剩男剩女很多,两岸婚姻缓解了台湾婚姻的供需失衡,有利于台湾社会与人口的稳定。如今,台湾老龄化严重,而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又比较发达,大陆配偶在台湾工作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台湾增加了劳动力。不过,目前大陆配偶在台湾居住6年后才可获得身份证,相应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福利也因此有了时间限制,这是两岸婚姻通往幸福之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缔结两岸婚姻后,不少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台湾家庭或他们的亲朋好友,会将投资重心转向大陆,这既促进了两岸的经贸交流,也增进了人员的往来互动。
台湾桃园市幼儿福利促进会秘书长梁淑贞表示,无论哪种形式的婚姻,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距都会有,就算夫妻双方都是台湾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大陆女孩可以说是“撑起了一片天”。我就有一个台湾的生意伙伴,他是一名工程师,几年前与一位江苏姑娘结婚,那位姑娘家里是做海鲜生意的,现在女方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台湾与大陆都打开了市场。我还有一位工作伙伴,也是娶了“大陆新娘”,女孩帮男方家的生意打理得非常好。因此,我觉得如今两岸婚姻有种“强强联合”的感觉。
“围头新娘”往返两岸筑“鹊桥”
“围头打金门,金门打围头,是兄弟打架,兄弟不应该打架。如果没有‘小三通,金门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围头也不会进步这么快,这就是两岸交流所得来的成果。”曾参加过“八·二三”炮战的84岁金门老兵林再注如是说。
当年炮火纷飞的两岸对战,是两岸老兵难以抹灭的记忆。
“战争发生后,很多人都顾不上民间的婚嫁风俗,只要哪天没有炮战,那一天就是好日子。”林再注在座谈会上说,有时结婚时炮弹打下来,新娘在轿子里就直接跳下来,脱了鞋子跑进防空洞。
而在围头村,“落下5万多发炮弹,整个村子被打得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子”。至今在村里,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毓秀楼,仍可清晰可见当年炮战留下的累累弹痕;围头的土地下,更埋着无数弹壳。
围头和金门的炮战,经历了从“白天打,晚上也打”到打打停停,再到“单(日)打双(日)不打”。直到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地关系的坚冰开始解冻。
硝烟散去,围头与金门的交流日益频繁热络。围头老兵洪建财说:“围头渔民跟金门渔民在同一个渔场讨海,渐渐地我们开始交流,并在海面上展开贸易,后来把贸易从海上延伸到陆地上。”
洪建财在村里开办贸易公司,主要做与台湾贸易往来的生意;金门的欧阳彦木也买了一艘船,专门到围头港等地收购农产品、农副产品,运回金门,转卖往台湾。两人成为最早的商业合作伙伴。
欧阳彦木还为洪建财“带来”了金门女婿。“当时随我们的船到大陆旅游探亲的人很多,陈应超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在围头时就住在洪建财家,陈应超和他的女儿洪双飞因此相识、相知、相爱。”
起初,洪建财还担忧,之前两岸关系敌对,要是再打仗怎么办,“但是我也想到,两岸是兄弟,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是缘分。”
1992年,洪建财的女儿嫁给金门青年,成为一段佳话。至今,围头村已有130位围头姑娘嫁到台、澎、金地区,其人数之多、密度之大在大陆少见。
从“海峡炮战第一村”到“两岸通婚第一村”,从战地走出的围头演绎了一个个“冤家变亲家”的传奇故事。洪建财笑着说,“因为商缘结上姻缘,那么多围头新娘嫁往台湾就是这么来的。”
洪双飞是第一个嫁往台湾的“围头新娘”,1992年首开“红缘先河”的她见证了两岸交流互通的变迁。“以前到金门非常麻烦,要先坐车到厦门坐飞机,到香港转机去台湾,再从台湾回到金门,绕了一大圈。”洪双飞告诉记者,站在围头湾远眺就能看到金门岛,没想到去一趟要花两天的时间。而今,洪双飞的大儿子已经23岁。“小朋友都长大了,我随便要去哪都蛮轻松,所以也经常回娘家,有时一个月就回来两三次,非常方便。”
“我嫁到台湾已经20多年了。”直到今天,“围头新娘”吴美云回忆起与丈夫相识相恋的奇妙缘分,依然满脸甜蜜。1995年,吴美云的公公到大陆旅游,一心想给自己的儿子介绍对象。“当时经我的邻居介绍认识我,我当时是一名代课老师,公公可能觉得还不错,就想着为家里未婚的长子牵线。”
“一开始两人只能电话联系,了解各自的喜好,越来越谈得来。”吴美云笑着说,曾经讲了一通电话,花了一万多台币。不久后,翁丁强来到大陆与吴美云相见,两人一见钟情并很快订了婚。结婚后,由于条件限制,吴美云经历过与丈夫分居两地,也曾以暂住身份去往台湾断断续续住了3年,又因工作原因举家搬到漳州住了3年,此后才长期定居高雄。
“两岸的风俗、语言、生活习惯其实差不多,也没什么不习惯。”翁丁强告诉记者,虽然当初与妻子仅通过电话认识,但首次短短3小时的聊天已确认了双方互相认同的个性、人生观及价值观。“现在每年都会回大陆探亲,两边亲戚越走越近、越来越亲。陪她回大陆总是感觉很亲切,更重要的是,我很幸运娶到了我老婆。”
于围头村而言,“围头新娘”已然成为村里宝贵的资源。围头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围头新娘”的名气,为这个海边的小村子带来了商机,慕名前来经贸考察、观光旅游的人日益增多。“我们希望利用返亲节举办这个契机,打好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带来两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