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阅读

2017-01-13曹公奇张小宁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非议所欲社会公德

曹公奇 张小宁

推荐理由:

选文围绕先贤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这一箴言对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维持国际和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提炼论点、理解论证过程及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期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道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到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___

你的说明:________

(选自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猜你喜欢

非议所欲社会公德
冒死护友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三一重卡分批抢购惹“非议”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有些非议,你不必在意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
“热心”市长为何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