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
2017-01-13覃振强李德伟罗亚伟宋修鹏韦金菊魏春燕
覃振强,李德伟,罗亚伟,宋修鹏,韦金菊,魏春燕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
覃振强,李德伟,罗亚伟,宋修鹏,韦金菊,魏春燕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7)
推进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需要以优良甘蔗品种为基础,结合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保障。通过对当前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存在问题、“双高”基地甘蔗生产对病虫害的影响进行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1)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2)开展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技术研究;(3)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的统防统治工作;(4)因地制宜制定“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方案;(5)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
甘蔗;“双高”糖料蔗基地;病虫害;防控对策;广西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实现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于2013年7月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号),提出在全区建设500万亩(33.3万hm2)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双高”基地[1]。2015年,根据国务院批示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要加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为了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广西实施“糖业二次创业”,并制定了《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以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健康发展[3]。
“糖业二次创业”以“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四化”水平,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蔗农收入[3]。“二次创业”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在糖料蔗种植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而甘蔗种植二次创业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推进“双高”基地建设[3]需要以优良甘蔗品种为基础,结合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当前“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开展甘蔗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工作,保障“双高”基地甘蔗的安全生产已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
甘蔗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期长和种植周期长,生长环境复杂,加上长期连作,易积累大量的病源和虫源而导致病虫害的大发生[4]。当前我国甘蔗发生病害有60多种,害虫360多种[5]。主要病害有黑穗病、梢腐病、锈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毒病、黄叶病毒病和线虫病等,主要虫害有甘蔗螟虫、绵蚜、蓟马、粉蚧、蔗龟和蔗根锯天牛等[4-5]。
1.1 甘蔗病害发生现状
甘蔗病害是寄主植物甘蔗在适宜环境下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在不良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植株生长不良、降低产量和品质等的危害。根据病原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类,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5类[6]。黑穗病是广西甘蔗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造成产量和含糖量大幅降低[5];早春宿根蔗黑穗病零星发生,新植蔗一般于4—5月开始发现病株,宿根蔗比新植蔗严重,严重蔗田发病率高达50%以上。梢腐病、锈病现已成为广西甘蔗作物上较为普遍发生的甘蔗病害,其发生与甘蔗品种、栽培管理和气候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严重时可造成甘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5]。宿根矮化病对甘蔗产量和蔗糖的影响较大,但因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和传统的诊断方法可靠性差导致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防治[7]。花叶病和黄叶病是广西甘蔗作物上发生较为普遍的病毒病,在旱地甘蔗花叶病的发病株率往往高达30%以上,减产10%~40%;黄叶病在广西蔗地田间一般为零星发生,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病毒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栽培条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5]。紫斑病在广西贵港、来宾等蔗区的甘蔗作物上发生较为严重,在其他蔗区发生较轻。线虫病在蔗区普遍发生,宿根蔗和长期连作蔗区为害加重[5]。此外,要加强监测检疫性病害在发病蔗区的发生动态和传播蔓延的趋势。
1.2 甘蔗虫害发生现状
甘蔗害虫根据为害部位可划分为蔗茎害虫(螟虫、粉蚧等)、蔗叶害虫(绵蚜、蓟马等)和地下害虫(金龟子、天牛、白蚁和蝼蛄等)[4]。螟虫是甘蔗作物上发生最为严重、最为普遍的害虫,在甘蔗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主要是造成苗期枯心,受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达50%以上;中后期造成螟害节或枯梢,螟害节率20%以上,产量损失5%~20%,糖分损失0.5%~1.7%(绝对值)[5]。主要种类有黄螟、二点螟、条螟及白螟等,当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控制第一、二代螟虫危害。黄螟在广西一年发生7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一般于3—5月发生第一、二代造成甘蔗苗枯心,第三代以后转移到蔗茎为害[5]。二点螟、条螟和白螟在广西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蔗头、叶鞘和蔗梢内等越冬[5-6],白螟目前在防城港、百色、来宾等蔗区已上升为主要螟害。绵蚜是甘蔗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一年可发生20代,一般以6—11月发生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危害时可造成产量减少、糖分下降,影响宿根蔗萌芽和留种质量[5-6]。蓟马也是甘蔗作物上发生较为普遍的害虫,为害隐蔽,世代重叠,一般以5—8月发生严重[5]。蔗茎红粉蚧在广西各蔗区均有发生,以崇左蔗区发生较为严重,一般以7—8月份种群数量较多[8]。在局部蔗区发生蔗龟、白蚁、蔗根锯天牛和粘虫的危害。
2 甘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生产上常需要结合多种防治措施以更好地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工作,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因长期以来对甘蔗病虫害防治重视不够和甘蔗种植效益低导致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投入较少,而面对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危害时又往往措手不及,造成损失大,处于被动局面。
2.1 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薄弱
当前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极为薄弱。对甘蔗害虫的测报以螟虫早期发生测报为主,对其他病虫害难以准确把握其发生动态、测报难度大。甘蔗螟虫测报主要通过以黄螟、二点螟和条螟的人工合成性诱剂进行诱蛾监测,根据诱蛾数量结合田间蔗螟虫态和历史文献资料等进行预测预报,而后期螟虫性诱效果不理想导致测报结果差。此外当前甘蔗螟虫性诱测报以科研院所和部分制糖企业建立的测报点为基础,缺乏全区统一布局的监测点,没有定点定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尚未达到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标准化,缺乏准确性和系统性。
2.2 防治措施单一,以化学防治为主,综合防治意识不强
目前甘蔗病害基本只能通过培育抗性品种或控制病源来防治,缺乏有效的其他防治措施,在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非常薄弱。甘蔗害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生产上根据不同害虫为害特点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甘蔗螟虫性诱剂迷向法、释放螟黄赤眼蜂的生物防治有一定研究应用基础,但与大面积规模化应用还有距离。此外因人们对赤眼蜂防治螟虫的评价标准、田间应用技术和生物防治的长期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如何提高赤眼蜂在螟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适应性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而利用绿僵菌、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还处于应用基础研究层面,尚未开展推广工作。近年来,有些蔗区也在甘蔗害虫的物理防治方面进行探索,如应用太阳能频振灯对地下害虫和白螟等进行灯光诱杀防治。因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需要利用和整合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专业性强的工作,才能达到可持续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由于蔗农对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不足,缺乏综合防治的意识,导致人们片面地、盲目地开展甘蔗病虫害防治。
2.3 机械化应用水平低,没有开展统防统治工作
长期以来,广西大部分蔗区甘蔗种植经营规模小、施药手段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滞后,不利于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统防统治工作。随着“双高”糖料蔗基地四化建设需要,有助于提高甘蔗病虫害机械化应用水平,也有利于开展甘蔗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更好地控制“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的发生危害。
3 “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生产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3.1 甘蔗病虫发生严重危害的潜在风险有所增加
3.1.1 跨蔗区调运蔗种为“双高”基地带来新病虫危害的潜在风险广西目前大力实施“双高”糖料蔗基地和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体系建设,对加快优良甘蔗新品种的推广,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品种更新换代以及改变广西品种严重单一的局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甘蔗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各蔗区为加快“双高”糖料蔗基地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在进行大批量、跨区域蔗种调运种植的同时,也为检疫性病虫害传入与传播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对广西甘蔗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3.1.2 “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种植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当前“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种植基本以机械化种植为主,一般通过机械或人工将整条蔗种摆放在行沟以机械盖土。种植的蔗种因没有经过挑选,有可能增加了病虫来源,为“双高”糖料蔗基地带来了病虫危害的风险。由于“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大,如没有及时做好甘蔗病虫害防控工作,将会造成病虫害的严重发生。而目前“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这种新的甘蔗生产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应用技术有待加强研究
“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大,水利设施条件良好,有助于开展统防统治和利用机械化防治甘蔗病虫害的发生。但如何结合水肥药一体化、大型喷雾机和农用无人机等实施手段开发筛选高效低毒农药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如甘蔗螟虫是钻蛀性害虫,其推荐药剂应具有较好的内吸和胃毒作用;防治地下害虫则应具有较好的触杀、薰蒸和渗透作用;而防治绵蚜、蓟马和粉蚧则应具有较好的内吸、触杀和薰蒸作用。此外还需要结合所实施手段方式考虑化学农药不同剂型可能对机械的影响,尽可能避免药剂对机械产生腐蚀等不良影响。
3.3 “双高”糖料蔗基地缺乏植保技术专业人才
目前“双高”糖料蔗基地企业甘蔗种植缺乏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立足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坚持长期统防统治的意识。“双高”糖料蔗基地生产上一般于甘蔗种植时施放化学农药防治螟虫和地下害虫。有些“双高”糖料蔗基地甚至因施放农药需要投入而在认为病虫害发生不严重时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待病虫害发生时才根据危害情况开展防治工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广西大部分“双高”糖料蔗基地管理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是基于生产经验和技术培训,缺乏专业和系统的植保知识培训。如有些“双高”基地管理人员开展病虫防治试验时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没有重复性和对比性,获得的数据具有片面性,难以在生产上科学指导推广应用。
4 “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
蔗糖产业目前由低迷转好趋稳发展,广西仍将为我国重要战略物资食糖的需求稳定做出重大贡献。甘蔗是广西唯一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作物,是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数量;开展预测预警、统防统治、精准施药、降低农药的使用数量;发展生物农药,鼓励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因此结合广西500万亩(33.3万
hm2)“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解决生产问题,研发适合广西蔗区甘蔗生产的植保机械化与随水施药技术等高效植保应用技术,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将有助于提升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蔗糖产业的安全生产。
4.1 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
4.1.1 监测“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发生情况掌握甘蔗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是科学合理采取防控措施的基础。在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立甘蔗病虫害监测点,根据甘蔗害虫发生特点,通过性诱剂、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等收集害虫的发生情况,结合蔗田甘蔗病害发生情况,定点定时记录甘蔗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及时汇总到区级监测预警中心,分析数据。通过定点定时监测和蔗区普查,掌握“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发生情况。
4.1.2 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社交平台、APP平台加强与
“双高”糖料蔗基地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图片、数据信息等从“双高”基地获取甘蔗病虫害发生动态,由区级监测预警平台对病虫进行检测分析、鉴定与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将防治建议发给基地,为基地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螟虫防控是甘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主要以性诱剂诱蛾结合人工田间调查对螟虫进行测报,螟虫性诱剂诱蛾数据收集需要每天人工记录,工作繁琐且不易及时获取整个蔗区螟虫种群动态,影响蔗田螟虫发生测报的准确性。开展以性诱剂为诱集源,融合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适合广域环境下对甘蔗螟虫的发生动态及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的测报系统,有助于建立大范围、多时段的螟虫发生预测模型,具有实时、高效、智能化特点,可为生产上指导螟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2 结合基地建设开展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技术研究
结合“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的面积大、统一管理等有利条件,研究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应用技术在“双高”基地病虫害防治中的适应性,重点开展(1)“双高”糖料蔗水肥药一体化防治甘蔗病虫害技术研究,筛选适宜的药剂种类和需水量参数等;(2)大型喷雾机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技术研究,掌握使用适期和使用方法;(3)农用无人机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技术研究,分析无人机超低容量施药对防治螟虫、绵蚜和蓟马等不同为害特点害虫的可行性。
4.3 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的统防统治工作
甘蔗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和长期统防统治的意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1)加强“双高”糖料蔗基地蔗种的引种检疫工作,建立基地内良种扩繁区,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和蔗种远距离调运成本,保证蔗种质量;(2)重视甘蔗优良品种的病虫抗性鉴定工作,提高抗性品种在甘蔗病虫害控制中的作用;(3)筛选防治病虫害的高效低毒农药;(4)根据基地情况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作用,如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利用太阳能频振灯防治地下害虫等。通过将绿色防控技术与机械化高效实施手段相结合,组建“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有助于有效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为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持蔗田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4.4 因地制宜制定“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方案
“双高”糖料蔗基地病虫害防控应根据当地病虫危害情况制定适宜的防控方案。甘蔗螟虫、黑穗病是广西蔗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虫害,但次要病虫害的发生在不同蔗区有所不同。此外,应结合甘蔗生长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1)在甘蔗种植时,通过选种抗性品种或健康种茎减少病虫害发生,施用农药防治甘蔗螟虫和地下害虫;(2)甘蔗苗期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控制螟虫危害,及时拔除黑穗病发病植株;(3)甘蔗分蘖期、伸长期以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防治螟虫、绵蚜、蓟马、粉蚧、地下害虫和梢腐病等;(4)甘蔗成熟期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控制螟虫和地下害虫等;(5)甘蔗收获不宜留过高蔗蔸,收获后应及时清园以减少越冬残留病虫数量。
4.5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
当前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的“四化”建设进展良好,基地面积大、灌溉条件好,甘蔗良种和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是“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双高”糖料蔗基地对甘蔗病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的认识参差不齐,期待有相关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咨询指导。通过广西糖业主管部门与区级科研院所建立“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整合基地植保资源,加大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基地管理人员植保技术应用水平,有助于深化科研院所与“双高”糖料蔗基地合作,解决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双高”糖料蔗基地提供甘蔗病虫害防控技术专业化服务,促进糖料蔗可持续的安全生产。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foodmate.net/law/guangxi/179353.html
[2]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news.hexun.com/2015-06-04/176452201.html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news.static. gsmn.cn/201603/03/106.000031.92BF.html
[4]安玉兴,管楚雄.甘蔗病虫及防治图谱[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周志宏,王助引,陈可才.甘蔗病虫鼠草防治彩色图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安玉兴,杨俊贤,黄振瑞,等.甘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与探讨(上)[J].甘蔗糖业,2009(3):15-20.
[8]覃振强,黄伟华,吴晓伟,等.广西不同生境蔗田蔗茎红粉蚧的种群动态[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0):1788-1792
S435.661
B
1007-2624(2017)05-0068-04
10.13570/j.cnki.scc.2017.05.021
2017-05-27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甘蔗创新团队(NYCYTXGXCXTD-03);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141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AA118105);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桂农科2016YM01)。
覃振强(1975-),男,广西平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E-mail:qinzq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