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
2017-01-13刘剑刚刘美霞
吴 琼 刘剑刚 刘美霞 李 浩 刘 方△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研究所,北京 100091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91
·综述·
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
吴 琼1)刘剑刚2)△刘美霞1)李 浩1)刘 方1)△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研究所,北京 100091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91
目前血管性痴呆(VD)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类型,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各个领域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目前已是脑血管病重要指标之一,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并发展而成,血液流变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流变学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或VD)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或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一种获得性、进行性智力损害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智能障碍,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并伴情感、人格的改变[1]。VD起病较为迅速,病情呈波动性、阶梯性进展,人格改变不如阿尔茨海默病明显,以记忆障碍最为典型,并表现为情绪易波动、非全面障碍型记忆损害,伴明显的局灶性脑组织病变体征[2]。脑血管性病变是VD的病理基础,脑组织在血流灌注下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外,血液的流变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存在血液流变性的异常[4],这些均是VD的危险因素。而红细胞是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最多的有形成分,具有携带氧气、清除自由基、参与免疫、维持血流结构和电解质平衡诸多功能。因此,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在血管性痴呆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改善红细胞的流变性方法已在防治血管性痴呆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干预的作用,在防治VD方面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血管性痴呆的红细胞流变性和中医药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1 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血液流变性障碍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血液黏度升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脑的生理功能[5]。因此,研究V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VD患者在不同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非痴呆患者,且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非痴呆患者[6]。李国春等[7]在动物实验中发现,VD模型组大鼠有明显血液流变学障碍,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升高且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1.1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改变血液黏度是决定外周血管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亦是防治脑血管疾病重要的检测指标。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有形成分,其流变特性的改变将影响血液黏度,因此,红细胞流变特性与脑血管关系密切,也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密切相关。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可迅速改变自身形态,外力消除后又能恢复原形的一种能力。红细胞在人体内可以通过微小血管,实现对组织的供氧,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于微循环来说十分重要。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下降,使血液黏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而血液的黏度越高,血液的外周阻力也就越大,因此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8]。脑缺血后,脑部相应区域会处于缺氧状态,而近年的研究结果已表明,低氧会导致Tau蛋白磷酸化、β-淀粉样蛋白积累、血脑屏障功能失调及神经元变性等,从而导致VD的发生[9]。研究发现[6,10-11],血管性痴呆患者在高剪切率下血液黏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红细胞变形指数比正常人显著降低。
1.2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变化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相互聚集的特性,聚集性正常的红细胞呈分散单独流动,若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或某些蛋白含量过高,会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高[3],这些会加重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长期又会引发痴呆。研究发现[6,10-11],在低剪切率下VD患者的全血黏度高于正常人群,且VD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也高于正常人群。
1.3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比积改变血液黏度的升高又主要受血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15]。全血黏度的增加,可使脑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脑血流量降低,脑组织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缺氧[5]。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反复缺血是VD发病的主要病因[16]。海马作为人类记忆、学习的高级中枢,其神经元的存活数量直接影响人的记忆功能,当脑组织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凋亡,继而出现认知障碍[17]。另外,全血黏度的增加还可造成血管壁和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加剧及血栓形成[15],这些又是引发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因此,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会诱发或加重脑血管病和血管性痴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红细胞比积是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血液黏度随血细胞比积升高而增大[12]。血液流变学研究证实,血液黏滞性与HCT呈直线相关,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即HCT增高,血液黏滞性就会增大,使脑血流量降低[13],长期的脑血流量不足便会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发痴呆。临床试验[14]也证实,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比积高于非痴呆脑血管病患者。
2 血管性痴呆的中药药物防治
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适宜长期服用,同时在改善体征和调畅情志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制剂种类繁多,且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证实部分中药药物对改善VD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药理作用,且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达到治疗目的。
2.1单味中药对VD的研究马海涵等[18]通过36例VD患者的临床实验证实何首乌能有效改善血管痴呆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指标均明显改善。三七的主要活性部分由人参皂苷Rg1、Rb1、Re和三七皂苷R等成分组成,研究发现[19],三七总皂苷伍用淫羊藿苷能降低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不同剪切率下的全血黏度,促进血液运行流畅,减少因缺血造成的多部位继发性损害,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王景明等[20]研究证实,灯盏花素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并通过其他机制联合作用改善VD患者的脑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认知功能。姜黄素是莪术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实验证明姜黄素能够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沉值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增加氧自由基清除作用[21]。银杏叶提取物以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为主要有效成分,实验证明其可以明显逆转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比积异常升高,还可以明显降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等,并联合其他作用机制共同防治脑功能衰退[22]。
2.2改善VD的中药复方研究研究表明,淫羊霍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目的[23]。杜贵友等[24]应用天智颗粒治疗肝阳上亢证为主的VD患者100例,其疗效与都可喜相似(P<0.05),可以显著改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同时对中医临床证候及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其不同剪切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对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数异常均有显著作用。夏翔等[25]应用百岁方口服液(黄芪、葛根组成)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VD患者,结果表明其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变学特性,提高患者多种智能量表积分。黄旖旎等[26]应用脑灵汤观察对VD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NF-kappaB的影响,实验证实脑灵汤组及喜德镇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均较模型组降低,促进血液流速,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较复杂,但反复脑缺血造成多部位损害是主要原因,而造成脑血管性痴呆,除脑血管因素外,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也是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特别是微小血管的血液循环,对代谢活跃的主要靶器官,如心脏、脑组织和肺脏等影响更加显著[27]。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有形成分,其流变特性的改变将影响血液黏度,进而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变化。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药理研究组方的中药具有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增加脑循环血流和提高氧利用度,改善脑部微循环。因此,研究VD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寻找干预VD的防治新的治疗途径。
[1] 钟汝佳,陶定波,乐卫东.血管性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转化医学杂志,2015,4(4):193-196.
[2] 石苗茜,刘卫平.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9):860-862.
[3] 王丽娟.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J].实用医学杂志2002,81(5):453-454.
[4] 张桂侠.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2,18(15):82.
[5] 邓晓玲,汪健,赵斌.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2):97.
[6] 赵伟苗.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79-80.
[7] 李国春,黄新武,张红,等.不同时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的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血流变学及生化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18-720.
[8] 张玲玲,罗守娟,于永梅,等.心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测定与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4):295;298.
[9] Zhang X,Le W.Pathological role of hypoxia in Alzheimer’s disease[J].Experimental Neurol,2010,223(2):299-303.
[10] 黄伟强,李惠,邹立华,等.血管性痴呆患者乙酰胆碱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4):2 076-2 077.
[11] 王晓朵,颜又伟,陈月敏.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血液流变学初步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2):78.
[12] 王柏生,金寒,胡志荣,等.临床血液流变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0-121.
[13] 孙岩.老年脑梗死患者红细胞比积与脑梗死部位关系探讨[J].内蒙古中医,2010,29(11):130-131.
[14] 裘丽红,何蕴.老年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J].实用老年医学,1998,12(6):277-278.
[15] 万向军,杜会博,张静.脑梗死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8,18(3):64-66.
[16] 王鹏琴,王健.眼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流变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 487-1 488.
[17] 白雪,钱海霞,唐红梅,等.祛风通窍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元细胞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36(5):436-439.
[18] 马海涵,邵志成,邵阳.何首乌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作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4,33(32):30-31;33.
[19] 金情政,郑彩霞.三七总皂苷伍用淫羊藿苷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抗脂质过氧化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2):48-50.
[20] 王景明,吕秀云,王春红.灯盏花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29(6):428-430.
[21] 黄新武,张红,李华,等.姜黄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流变学及自由基的影响[J].中成药,2012,34(3):566-568.
[22] 张爱林.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57-66.
[23] 宫洪涛,郭可红,王宝亮,等.淫羊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3,44(2):103-104.
[24] 杜贵友,朱新成,赵建军,等.天智颗粒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73-77.
[25] 夏翔,沈小珩,柳玉瑾,等.百岁坊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8):569-572.
[26] 黄旖旎.脑灵汤对VD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NF-kappaB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7] 刘剑刚,张大武.活血化瘀中药有效组分的细胞流变学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1):1-6.
(收稿 2017-05-15)
责任编辑:夏保军
R749.1+6
A
1673-5110(2017)18-0114-03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8.037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资助项目(No:ZZ0808003);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十病十药”研发项目资助(No:Z171100001717016)
△通信作者:刘方(1967-),女,医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老年病的中西医临床。Email:bjfrancisliu@sina.com
刘剑刚(1963-),男,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Email:liujiangang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