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字理”识字写字
2017-01-12罗燕芳
罗燕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创设识字教学情境,运用字理识字法,有助于完成识字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给予生字词教学的时间并不多,需要精打细算,既不能像低年级那样从字音、字形、组词、字义一步一步地教,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学中有选择地抓关键字、难点字,抓学生容易混淆或者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借助字理识字教学法,不但轻松识字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升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字理,从品味汉字意蕴开始
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的规律。让学生发现并依据这种规律弄清汉字音、形、义的关系,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认识生字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情感色彩,同时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1. 图文结合学习象形字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的象形字,采用欣赏图画的方式,展现形体演变过程,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充分发挥学生形象记忆的优势,让文字符号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寇”,形难记,义抽象,可出示“寇”金文。,宀,房屋;,元,人头;,攴,持械攻击。造字本义:侵入民宅,袭击主人,武力劫掠。篆文 。学生观赏后,对“寇”的字形与意思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理解“日寇”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日本人持械侵入我中华国土,武力掠夺。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涌起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 了解部件间的联系学习会意字
会意字非常有意思,几个部件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字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拆字的部件,发挥想象力,揣摩各部分的意思,再推测出整个字的意思,也能明白该字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桥》一课“祭奠”一词。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展示我们的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在祭台上进行祭祀的情景。然后把古文字“”拆开由三部分组成:上边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月”的字,实际上是“肉”字的变体。诸如“肚”“腹”“肠”“脸”等字中的貌似“月”的字,都是“肉”字的变体。凡是和鬼神有关的字往往从“示”如“神”“祈”“祷”“祭”“祀”等。这一礼仪要求祭祀者要在被祭祀者的祭台上摆放肉类以享逝者。“奠”的古文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装着酒的酒瓶子;下边“”是一个“大”字。意思并非表示要大个的酒瓶子。这里的大字,实际上是两只手的变形,在小篆中还能依稀看到两只手的形状。这种礼仪要求祭拜者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拿酒祭洒灵前。学生惊奇地发现,延续几千年的祭祀情景竟然融入在这两个字的书写中,学生在感叹汉字中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同时,也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两个字的音、形、义。
3. 举一反三学习形声字
形声字的基本构字规律是“偏旁表义,基本字表音”。而我们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很大。若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特点来理解和识记,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如教学“销”,首先出示“肖”字,让学生回顾它的读音,然后在“肖”字周围加上“钅、氵、宀、雨、刂”等不同偏旁,分别形成“销、消、宵、霄、削”等汉字,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字音与“肖”有关,字义分别与各自的偏旁有关,在充分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分别给这些形近字组词,就不会出现同音字乱代的现象。当然还应该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义。例如“忄”与人的心情有关,“扌”与人的动作有关,“月”与人体部位有关。这样的识字过程充满情趣,既有趣地识记其形又清楚地了解字义,学生往往学而不厌。
二、字理,在分析汉字中寻找规律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字形与字义之间原本密切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联系不再密切,有的失去了联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对每个汉字都进行字理分析,课堂时间不允许,也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字理识字时,要在分析汉字的字理中寻找规律,考虑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
1. 掌握重现率高的基本字
通过中、低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结构简单的字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如“隹”字像喙利翼长的鸟,其特点是飞动中猛禽的动态,所以有展翅的形态,隹以鹰的形象为代表(翅膀大、强而有力、有利爪,可以向下垂直俯冲)。其次还有雕。“隹”和“追”同音,可从侧面说明这种猛禽善于追捕其他的鸟和小型动物。猎鹰的功能之一也是由于其动作迅猛而准确可代替主人去追捕猎物。雁、隼、准、準、進、雕、舊、鷹都反映出隹的善动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汉字全都是基础字,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这些基本字后,就可以对高年级的许多汉字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2. 区别易混淆和写错的字
汉字中易混淆和易写错的字大都是字形相近,比如将“冶”写成“治”,“冷”写成“泠”。对“氵”旁,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水”义。但要分析“冫”的意思和作偏旁的作用,还是需要字理知识的。“冫”在甲骨文像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的音、义都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刚开始的写法)。以“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凋、冬、寒”。“冶”字是用冰块的融化比喻金属的销熔,所以用“冫”旁;而“泠”指水的清凉而不是冰凉,所以是“氵”旁而不是“冫”旁。这样分析形近偏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形、义,避免了混用,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氵”和“冫”两个形近意符的知识。
三、字理,在书写汉字中提升
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通过字理识字,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境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书写的愿望。例如指导《珍珠鸟》一文的“陪伴”的书写,先出示“陪”篆文:=(阜,石阶,代高山)+(咅,倍,双份),隶书将篆文的“阜”写成“左耳旁”。“伴”甲骨文像两个人并肩同行。篆文:=(人)+(半,二分之一)。学生欣赏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时发现,两个人随同做伴,和“咅”等高书写表示亲密,“伴”字的单立人与半字紧紧相依,单立人的撇要柔美,似乎是对右边的“半”说着悄悄话,既感知汉字的的文化内涵,又正确、美观地书写,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