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017-01-12张圣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法课文情感

张圣梅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观摩课《春》。这堂课随性流畅,教室里弥漫着和谐、愉快,让听者感到轻松、舒畅。感受颇深的是,课堂上的谐趣之声、温情之语、智慧之言,给课堂带来了阵阵笑声,使学生快乐地“动”了起来,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那么这位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动”起来的呢?下面就以此课为例,与大家分享精湛而巧妙的语言艺术。

一、“乐” 是“动”的前提

《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潜在的学习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主动旺盛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良师,还能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事实证明,学习情绪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要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这位老师亦深知这一点,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达成的教学目标,他没有开宗明义,直接出示学习目标,而是一改惯用的手法,首先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师:进入课文之前,老师请大家猜猜,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

生1:美读课文。

师:这个想法合理,还有呢?再猜。

生2:解决生字词吧。

师:统观全文生字词不多呢,咱在课文中顺势解决,行吗?继续猜。

生3:熟悉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呈现的画面。

师追问:怎么熟悉课文呢?

生3:先朗读课文。

师:再——

生3:概括画面,

师:真聪明!哪位再猜?

生4:分析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师:深度提升了,还有吗?(学生微笑不语)嗯,看来差不多了,大家请看:(投影)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精彩美读,体会情感。

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充满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去猜答的,老师颇有趣味的语言调动着学生。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知老师用意的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不断调动积累,回顾曾经学习过的阅读课文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的阅读重点。显然,这个不走寻常路揭示学习目标的猜答,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制定中来,使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

二、“情”是“动”的关键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情是巨大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就是情感场,教材本身情文并茂,如果能配上教者激情洋溢的语言,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学生自然就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因而,教师要想学生“动”起来,情感激励不可少。针对这一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情感激励,把学生深深吸引,使他们不仅能深刻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且能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这位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听到的是:“另辟蹊径,真聪明!”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怎么想到的呢?”“似乎还有话说。” “每一位同学都很用心。”诸如此类的评价有效地鼓励着学生。在适时的情感激励中,学生都跃跃欲试。这位老师对于准确的回答,毫不吝惜赞赏的语言,对于学生的不足,也会委婉地提出,比如他还会说:“你的想法很好,但语言表达可以再细腻些。”“想象力很丰富,但不是很合理,你觉得呢?”类似的话,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激励不忘点面结合,一句句温暖而巧妙的话语,饱含信任,又是精准地指导,似一双妙手拂过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享受到收获的快乐,由衷地愿意“动”起来。

三、“智”是“动”的保证

教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演”,还要能根据学生发挥情况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统观全局,应对自如。这不仅需要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还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且要了解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这位老师的课上有几个语言细节印证了这一点,可谓巧妙机智,耐人寻味。

毕竟是公开课,周围有好多陌生的老师听课,学生紧张怯场是常有的事。这位老师同样遇到了,当如何化解呢?他的方法可谓举重若轻。“你先来,谁叫你是第一组呢。”“请你说,因为你离我最近哦。”“呵呵,再想想。”每一句都很浅白,可带给学生的是欢乐的笑声,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轻松地完成了答题,化解了冷场的尴尬。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探讨大胆质疑。可是这位老师的课在质疑中遇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

学生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伸出来”?

师:有同学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2:我觉得“钻”更能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3:“钻”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和活力。

师:回答满意。这位同学明白了吗?

生1:我觉得“伸”也有这个效果呀。(其他同学很惊讶。)

师:他坚持己见,还有同学有说服他的理由吗?(沉默) 我们来从空间范围比较一下“钻” 和“伸”。“ 钻”空间范围小,几乎是无,似乎还有东西在上面顶着,而“伸”呢?显得自由宽松得多,我们可以从衣袖里伸出,可以伸向空中,无论怎样伸,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太费力气吧?显然,“钻”更能突出那股冲破土层的挤劲。

学生如此固执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一般同学点了就通了,可是这位老师交给学生解答后,没想到学生又转了回来,若不是他机智灵敏,对知识点吃得很透,驾驭教材的能力强,恐怕也促成不了学生的这一“动”吧?

四、“法”是“动”的完善

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特点就是针对广泛的学习活动和终身教育提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并且进而训练成为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把讲授知识内容与学法指导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回顾这位老师的课,其实他不仅将学法指导牢记于心,并已务实于行,课上有关学法指导的语言比比皆是,如:“请用斜杠标出层次。”“读课文,要学会看标题,看它的首段,看首段中的关键句,看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请把‘钻字圈出来,写上你的旁批。”“这是从手法、内容、效果、情感的角度作了赏析,请记录一下这几个角度。”“有几个同学正在做批注,其他同学也不能落后呀。” “可以换一种说法。”这些语言或明点或暗示学习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这位老师用他精准的语言指导着学生,仿佛片片梨花飘洒在学生求知的路上,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去捡起来。试问,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岂有不“动”之理?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带给我们胜教十年书的收获。我们为这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语言深深折服。他的语言中蕴含着乐、情、智、法,传递给学生的是快乐、温情、睿智、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课堂教学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的课堂,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能展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多读书、多积累、多学习,做一名有丰厚积淀、能妙语生花的语文老师呢?那我们的学生还愁不“动”吗?

猜你喜欢

学法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