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之旅

2017-01-12祝新华

铁军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维和部队维和苏丹

祝新华

“东方一天兵,左臂绣五星。万里赴戎机,大漠展雄鹰。擎旗握长缨,但求世界宁。铁肩担道义,胸怀报国心。”这是赣榆籍军人刘希堂在回忆远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写下的一首诗。

刘希堂,赣榆区总工会副主席,转业前任原济南军区某部副团长。他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2008年他带领全营官兵参加汶川抗震抢险,因表现突出曾3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他作为中国赴苏丹联合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被派往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再次荣立三等功。

作为和平的使者,刘希堂部驻防的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与利比亚、乍得、中非和南苏丹接壤。这里生活着80多个部族,错综复杂的民族和种族矛盾导致地区暴力冲突不断,曾使成千上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到2007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69号决议,授权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2007年11月,应联合国邀请,我国率先派出首批140名官兵奔赴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维和”。刘希堂等是我国第三批派驻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部队。其间,他们受到的考验是久居国内的人们不曾想到的。

领命出征

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2009年8月5日,原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经精心挑选,正式确定315名官兵组成中国第三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之后,即进行为期35天的封闭式强化训练。除越野跑、攀爬赛、擒拿格斗、实弹射击等军事技能科目,还专门设置英语、阿拉伯语及外交礼仪等必修课。

9月7日,315人顺利通过军区组织的严格考核。8日,集团军在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为即将走出国门的官兵举行出征仪式。315名维和官兵分成两梯队,刘希堂等211人首批乘机,经19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顺利飞抵达尔富尔的尼亚拉机场。其余104名官兵于9月16日离国奔赴苏丹任务区。

9月18日,我国第三批赴苏丹联合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在万余公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第一次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不畏艰险

在许多人眼里,能亲身感受一下异国风情,该是多么浪漫和美妙。然而,刘希堂所驻防的维和任务区,则是一些战乱频繁、条件恶劣、贫穷落后的沙漠丛林区域。苏丹被誉为“世界火炉”,达尔富尔每年旱季的平均气温超过40℃,地表更是高达50℃以上,他们不仅要防止蚊子、蝎子、蜈蚣和毒蛇的袭扰,还要阻止疟疾、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的蔓延。长年战乱造成达尔富尔地区枪支泛滥、地雷密布,他们要应对地方武装冲突、政治动乱、过激分子等带来的危险。尽管心理压力很大,但当刘希堂亲眼目睹饱受战乱与饥饿的当地民众,亲身感受那里的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就想设法战胜困难,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狂风暴雨搅翻天,遍地狐鼠到处钻;赤日烈焰烤树干,路上行人无处站;沙尘天气更常见,鬼神碰到便叫冤;维和官兵意志坚,勇战苏丹天地间。”这首《七律》,就是包括刘希堂在内全体维和工兵在达尔富尔面临艰辛考验的真实写照。

沉着应战

2010年3月9日,与往常一样,维和工程兵大队兵分三路,一路负责到40公里外的地方取土运土,一路在尼亚拉机场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刘希堂负责的一路,是前往120公里外的科尔·阿拜奇,为我维和工程兵打井队运送给养。

根据联非达团法希尔总部命令,2月18日,我维和工程兵大队多功能工兵连到科尔·阿拜奇执行打井任务。可因该地为反政府武装控制区,打井队进去后即被他们围困了20多天。后经多方数次协调,反政府武装才答应可以给打井队送给养。

3月9日早7时,刘希堂带领运输车队,出发不到半小时便进入难行的沙漠地段。在这样路段行军,不但要提防袭击,还要防车辆事故。9时左右,只见路旁的灌木丛里出现几名骑着骆驼、毛驴的牧民,他们有的携带刀具,有的身背步枪。刘希堂感到危险逼近,立即命令车队拉大车距、加快车速,所有人员作好战斗准备。他心里很清楚,仅最近5个月,当地就已发生各类武装冲突事件86起,造成维和部队15人伤亡。随着苏丹全国大选临近,派别纷争加剧,安全形势更加难以预料。

也许是发现维和人员早有防备,那伙不明身份的人很快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可刚要松口气,只听“703,前方一运输车突然陷入沙中,无法前行,请指示。”接到紧急报告,刘希堂只好下令停车,然后亲自跑到出事车辆旁,现场指挥。见车陷得太深,他立马调来步战车,才将事故车拖出。车队在沙漠里继续行驶,不远处却听到激烈的枪声。经与后方情报部门联系,得知在前方有两股武装发生冲突。为避战祸,刘希堂决定改道,这又增加了近30公里的路程。

中午12时多,他们终于到达了科尔·阿拜奇营地。本想卸完给养好好休整一下,却又突然接到反政府武装发出的通牒:下午3时之前运输车队必须撤离,否则后果自负。无奈,刘希堂又赶紧带领车队往回赶,午饭只好在车上啃干粮。

就在他们返回途中,偏偏又遇到沙尘暴。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舞。这时,只听不远处枪声大作。刘希堂赶紧命令停车,立即进入战斗状态。不一会,只见几名全副武装人员前来盘查。刘希堂连忙与翻译下车交涉,原来是苏丹政府军。一场误会很快消除。

傍晚6时多,运输队返回大本营。200多公里,11个小时,虽平安往返却惊心动魄。

铸牢军魂

“越是环境复杂,越要铸牢军魂。”刘希堂由衷感慨,并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加以说明。

刚到任务区不久,联合国和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工程部一位主管到中国营区协商工作,由于大队长李华亮带队外出施工,大队党委分工政委段传洲负责接待。不料却遭到对方拒绝,理由是他只和指挥官协商。无论翻译如何解释,那位主管就是不同意与段传洲协商。还有,按惯例每逢轮换、各国重大节日、授勋等,各维和部队都要互相宴请,中国营受到邀请的都是军事干部。原来,在9个国家的维和部队中,只有我军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参与维和的友军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军队、政委是何角色都很陌生。

这些在国内不曾碰到的尴尬引发了我维和官兵的热议。有的说,外军指挥官对军事行动拥有绝对的决策权,这种体制在国际事务中比较通行;有的说,我们适当地搞点变通,便于开展工作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军魂”的大事。作为大队领导、党委成员,刘希堂深感肩上的责任。他向大队建议,专门举办了多次“军魂故事会”,并规定三名以上正式党员外出执行任务,须成立临时党小组。

有天下午,维和大队与几支别国维和部队同在萨拉姆难民营施工,突然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瞬间即至。为按期完成施工,刘希堂等大队领导现场动员,并组成党员突击队,顶风冒雨连续作业。在一旁避雨的友军被眼前的场景感染,也纷纷回到工区。有的还跑到刘希堂跟前竖起大拇指:党员突击队了不起。

播撒友谊

“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在达尔富尔的维和行动,也成为传播文明的一个窗口。”在刘希堂的记忆中,他们既确保任务圆满完成,更注重播种友谊。

在极度缺水的达尔富尔,对水资源的争夺往往成为很多冲突和祸乱的直接原因。很多情况下,一眼水井就能为当地人民带来和平的曙光和生活的希望。为此,刘希堂所在的工程兵大队,尽可能多地为当地民众打深水井。“每打出一口井,就能解决上万人的饮水问题。”他们的给水队共为当地打出4口井。

尼亚拉是达尔富尔州首府,苏丹的第二大城市,我维和大队驻扎在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联合国超级营地。他们初到时,全市只有一条5公里长的水泥路,仅有的一条铁路也在战争中被损毁,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尼亚拉机场。进驻后,他们就担负起了修道路、建桥梁、搭板房、建学校等,为当地民众治病、送医送药、提供技术帮助和免费义诊。由中国维和部队承建的中苏友谊小学是尼亚拉市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作为中苏两国间的友谊见证,深深扎根在两国人民心中。2010年“六一”儿童节,他们还去学校清理卫生、维修校舍,将节省出来的纸张、笔记本和文体用具送给学生,为学生表演节目。校长穆罕默德·亚当激动地说:“我们要把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的名字写进校史,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永远记住中国,记住苏中友谊。”

载誉而归

“达玛姆”是达尔富尔地区的方言,是“好、挺棒”的意思。在任务区,人们对中国维和军人的评价都是“达玛姆”。

萨拉姆难民营为苏丹第二大难民营,占地6.5平方公里,居有难民9万多。为消除危机,联非达团决定向萨拉姆难民营增派警力,设立警察中心,并要求中国工兵负责其营房、防卫和配套设施建设。为保证施工进度,刘希堂配合李华亮、段传洲等实地勘察地形、研究施工方案、部署人员装备等。负责施工的建筑安装中队,每天早上7点20分乘车出发,晚上从难民营返回,往返60多公里,需4个多小时。为争分夺秒,官兵们只好中午不休息连续奋战。他们先后出动人力1100余人次、车辆机械330台次,运送物资45.8吨,还完成了电路铺设、电器安装、发电机等附属设施的装配,创造了“中国速度”。像这样,在10个月时间里,我维和工程兵大队共外出执勤1300余次,先后完成尼亚拉国际多用途停机坪、水源勘探与打井等31项大型施工任务,叫响了“中国品牌”。

铁肩担使命,热血写忠诚。由于表现突出,2010年2月17日、18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期播发了他们的消息。联非达团更是打破惯例,提前两个月为中国维和大队官兵授勋。

3月25日,一个值得维和工程兵大队全体官兵永远铭记的日子。联非达团司令帕特瑞克中将,亲自为315名中国维和官兵全部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这荣誉的背后,是中国维和军人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勋章的背后,是中国维和军人的和平情怀和人道博爱的维和精神。

2010年7月8日,中国第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第一梯队162名官兵凯旋回国;7月16日,作为第二梯队,刘希堂等共153名官兵,乘包机飞抵新郑国际机场。

10个月的维和历程,300余天的生死考验,刘希堂与他所在的这支英雄群体,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用血汗铸就了“和平荣誉勋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军旗增添了光彩,为世界和平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 束华静)

猜你喜欢

维和部队维和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向维和英雄致敬
“苏丹”之死
海外维和
海外维和步步惊心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