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策略

2017-01-12蒋剑方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境课文情感

蒋剑方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而有所感触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阶段是感悟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文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尤其对高中学生来说,感悟更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标准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实践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感悟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入到教师日常的课堂中,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工具,学习课文必须凭借语言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积累吸收新的语言,并努力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句段、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悟点”,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对“悟点”进行推敲,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品味语言,其思路应是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从篇章的整体着眼,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作者运用“点缀”“袅娜”“羞涩”等词语,将荷花拟人化,赋予荷花以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出作者的情感轨迹,通过朗读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在质疑问难中积淀感悟的底蕴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素养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朱子读书法》中这样说道:“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会质疑提问不仅是学生会思考会学习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与以往课堂比显然了张力与魅力,学生有积极性了,思维活跃了,创新的火花产生了。当然要让学生问出水平来,教师还需要精心地引导。如在教《雨巷》一课时,在分析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诗人笔下的雨巷这一环境有何特点?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又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几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几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几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悟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在实践体验中共享感悟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是新课程的教学原则之一,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继而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使文本与形象沟通起来,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教师可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语文,陶冶情操。

在阅读课文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课文的情感都会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悟去想象自己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发现并抓住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甬道,让课文美好情思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进而养育并提升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出生活的画面,从而产生心灵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作为文化本身和文化的载体,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滋养的高度统一。当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并内化了某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后,适时进行迁移和运用是完全必要的,它能运用学过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新的思想情感,还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或事实材料去为自己的表达目的服务。因此,要让学生深入地感悟与体验,教师定需有效的策略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桥梁,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情味、意蕴、意趣、文采。

猜你喜欢

语境课文情感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跟踪导练(三)2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