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给的快乐

2017-01-12沈光兰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施瓦辛格幼教幼儿教师

沈光兰

假如让你选择从20岁重来一次,你愿意吗?

有一次,我们几个从事幼儿教育的同行聚在一起,讨论着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我们,也变得和孩童一样天真。最终的结果是,一半的人选择了愿意,剩下的人要么不愿意,要么不明确选什么。而我,就属于不愿重来的人。

是啊,人生不易,不能要求每一步都是对的,只愿每一步都是无悔的。纵然回到20岁,我的一切想法可能依然和第一个20岁没有什么差别。回头想想,我有一份在别人眼中还算阳光、稳定的职业,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人生若是重来,我怎舍得与上天送给我的这位天使擦肩而过?

26岁那年,我成为了一个母亲。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警觉到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然而,同很多教育工作者一样,我常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一部美国演员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幼儿园特警》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施瓦辛格作为便衣警察到一所幼儿园里工作,第一天下班回到住所,站在床前,脸上一副劳累和木纳的表情,然后“咚”一声,整个身体一下倒在了床上。这时他的同伴进来问他“怎么了”,施瓦辛格半闭着眼,有气无力地说:“别理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幼儿教师都会由衷地感叹: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怎么就把幼儿教师的状态表现得如此准确!

不过,我在家里对孩子她爸说的不是“别理我”,而是“别惹我”。长期以来他也就习惯了,但女儿就很委屈。因为我白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说了一天,回到家里常感觉嗓子难受不想说话。晚上,我和女儿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嗯。”

“声音太小了,我听不见,再回答一次!”因为在平时的对话中,女儿声音太小的时候我就是这么鼓励她的。

我继续用疲惫的声音对她说:“妈妈嗓子累了。”

“妈妈,勇敢一些,你能行!”

“可妈妈嗓子痛,只有这么小的声音了。”

听了我的话,女儿好像明白了什么,就说:“妈妈,这样吧,你就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讲,我能听清楚的。”于是,我就用小得可能只有自己和女儿才能听得见的声音给她讲《小蛇多多》的故事:

从前,有一条小蛇叫“多多”,为什么叫“多多”呢?因为他每次总要吃很多的东西……

我把清亮的声音给了幼儿园的孩子,可留给女儿的是什么呢?没有优美的音色,没有高低变化的音调,可女儿却听得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满足。

和很多成长中的幼教人一样,我曾经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职业。加班加点地写教案、撰文章、记个案……工作的担子和压力一度使我萎靡不振。

迷茫之时,一位前辈真诚的话语使我陷入沉思,她说:“放弃和坚持都不易。但若是放弃了,你不觉得之前那么多的努力可惜了吗?不为别的,你至少要等女儿从幼儿园毕业后再去想别的事,对吗?”

前辈一席话,一下子点中了我的“穴”。我暗自下定决心,再怎样,我也得陪伴女儿在幼儿园的日子。

因自己所具备的专业性,我比一般家长更注重陪孩子说话。每天睡觉前,我都会和女儿进行谈话,说说今天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小班的时候,女儿说得最多的是,今天吃了抄手、饺子,老师奖励了她一张小贴画;中班的时候,女儿最喜欢说:“今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玩。玩大型玩具,玩活动区……”到了大班以后,女儿的谈话内容丰富了起来,她津津乐道地说她今天交了哪位好朋友,他们自由活动时怎样玩“主人和狗”的游戏;她告诉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爸爸陪着她骑车,妈妈和她一起看书……一个个欢乐的片断组成了女儿多彩的幼儿时光。

有一天,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你今天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听到女儿的提问,我怔住了——对呀,从来都是我问女儿问题,听她讲述,现在,女儿也开始想要关心、倾听妈妈的世界了。我开始在脑海里快速搜寻这段时间发生的趣事:看到女儿上公开课大胆发言时,我很欣慰;听到班上孩子说“老师不是女孩,是女人”时,我捧腹大笑;看到幼儿园的老师们在表演搞笑节目时,我眼泪都笑出来了……我开始眉飞色舞地向女儿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和女儿分享生活、工作中的快乐。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中居然有那么多快乐的事情。

后来,我和女儿的谈话又加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说完最快乐的事情,再说说最不快乐的事情。中午尿床,老师添饭太多吃不下,做游戏时怕被“大灰狼”抓住……这些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却成为女儿心里不快乐的事。同时,我也向女儿倾诉自己的不快乐:一个男孩被别的男孩推倒了,额头上摔了一个包;做课间操时,我们班晚到了几分钟,被园长批评了;我给小朋友讲故事时,一个孩子总“捣蛋”……不自觉地,我和女儿听完对方的“不快乐”,都会跟对方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可怕!”“过几天就好的!”“没关系的!”……看似空洞的安慰,却能让对方感到放松、温暖。

分享快乐,能让快乐加倍;分担忧愁,能让忧愁减半。我和女儿在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中,不但让母女感情更加亲密,而且让我觉得工作的烦恼减少了很多。后来,我在自己的班级推广了我和女儿的“提醒幸福”活动,得到家长的热烈反响。以前,家长们回家喜欢这样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了?”“你在幼儿园吃饱了没有?”现在,在我的引导下,家长学会了这样问孩子:“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今天和谁一起分享玩具了?”“告诉我幼儿园有什么好吃的?”一段时间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记录表,请家长把孩子认为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放入了孩子的成长档案中……受此启发,在一次“全国幼儿教师DV大赛”中,我以“提醒幸福”为题拍摄了人生的第一部DV作品。虽然只获得了鼓励奖,但我和女儿、家长还有孩子从活动的过程获得的快乐,体会到的成就感,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一纸奖状。

如今,女儿已经就读初二,我们家每周五晚还坚持着一个亲子活动——“每周一报”。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把本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播报给大家。一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她爸,也因我和女儿的坚持,全程参与其中,让每个周五的晚餐时间成为“Happy family time”。而我,已经在幼教战线上坚持了整整20年,走过了迷茫,走过了青涩,已经成为尝试去帮助年轻教师的“前辈”了。我常常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让迷途中的幼教新生代看到方向,告诉她们,积累是人生重要的财富。

我要感谢女儿,是她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和荣耀,是她让我有动力继续坚守在幼教战线上,去体会其中的快乐、经受其中的历练。是女儿,让我将母亲和幼儿教师这两种角色融合得如此自然。我给女儿的陪伴,坚定,安全;女儿给的快乐,简单,又温暖。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医院幼儿园)

猜你喜欢

施瓦辛格幼教幼儿教师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谁敢吃“施瓦辛格”?
《终结者:创世纪》:施瓦辛格重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