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角下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的实施

2017-01-12王园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身体科学情境

王园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支持性教学环境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旨在强调幼儿的探究体验。然而,实际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种种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观,运用于幼儿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促使教师把教育目光从幼儿大脑转向身体,使幼儿通过体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解读

1.具身认知的含义

具身认知,是指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其中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因此,具身认知,就是基于身体的认知,通过身体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以某种适当的方式与外界其他物体进行互动,以获得对其他物体和对世界的认知。

2.具身认知的特征

首先,认知的涉身性。认知是不能脱离具体身体而存在的,且依赖于有机体的物理属性。身体的物理属性不仅对认知的内容具有直接的塑造作用,而且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也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左右。

其次,认知的体验性。由于身体与外界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使身体状态发生改变,产生主体的认知及对世界的观点,即形成主体身体的体验。身体对这些事物的接触与感知,也即身体体验塑造着主体认知的内容、方式以及结果。

第三,认知的环境嵌入性。由于认知的内容、过程、方式与身体紧密相关,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因此,认知是身体在环境的主导下主动建构而成,通过实践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一种“情境化”的认知。

二、幼儿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期是指3~6岁的儿童时期,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在生理上,幼儿主要表现为脑、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幼儿通过身体动作不断与环境发生互动,进一步促进了脑的发育。

在心理上,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早期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即通过感知觉,获得自我与环境的有关信息。随着幼儿的成长,有了更社会性或更具交流性的语言,则运用符号的象征和替代作用,将事物和动作在头脑中内化为表象。但身体的感知和动作在这一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运动,幼儿才能把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形成以身体经验为中心的直觉思维。

而探究式科学活动是教师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探索周围世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重在让幼儿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为具身认知运用于幼儿探究式科学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提供材料、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索与操作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教师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探究材料。但现实中有幼儿教师存在畏难思想,只想选取一些不需准备材料或只用很少材料的主题,结果讲解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环境创设单调、乏味,缺乏情境性,导致幼儿鲜有探究的兴趣。

具身认知认为,环境是保证认知的不可缺少条件。影响幼儿学习过程并且左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境。教师能否引发幼儿的具身效应,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具身体验,往往取决于活动情境的生动性与逼真性。而在学习抽象概念、或幼儿缺乏已有感性经验时,情境的再造与渲染更为重要。

因此,探究式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应以有利于幼儿的感知觉为条件,并恰当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营造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情境,借助这一情境,对幼儿的感知器官施加刺激,激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探究兴趣。另外,教师要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材料,使幼儿能够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究发现的欲望。同时,材料的选择应尽量生活化,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使幼儿真正地热爱科学。

2.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幼儿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直接和操作材料相接触,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门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但是,在当前仍有教师偏重讲解和演示的方法为幼儿灌输科学知识,忽视其自己的动手操作与探究体验,有时即使设置了自主探究环节,幼儿通过“看”已获得了答案,没有了思考的余地。幼儿的探究和真正的认知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以及应有的尊重与满足。

具身认知认为,“体验”应为知识获取不可缺少的途径,即教师在对幼儿教育引导过程中,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应依赖主体自身的感知、体验及由此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解释。当前部分教师缩短甚至根本忽略了幼儿对知识感悟、体验的过程,这难以帮助幼儿内化所学的知识,使其无法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因此,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应该开展体验式教育。如教师在出示材料后,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尝试、思考、操作等亲身实践,去猜想、去验证,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领会科学知识。理想的具身体验能够产生真实的身体物理感受,比如:在学习轻重时,感受到物体重量;在学习温度时,通过触觉感受到冷与热。 这样能加深幼儿的身体体验,为他们掌握科学知识提供直接的经验。

3.正确引导、强化认知,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式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亲历知识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幼儿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我们所强调的幼儿自主探究并不是允许幼儿随心所欲,而是要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度”,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相关研究也表明,仅仅通过自己“动手做”、探究,并不足以改变儿童原有的朴素概念。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引,他们的原有概念也不会发生变化。但当前有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到位,导致错过了指导的最佳时机;有时指导具有较强的控制性,有时教师会阻碍了其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忽视经验分享,而这一环节是幼儿重要的思维过程,能帮助其将自己的思考、想法经过语言的加工得以外化,强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如果忽视其作用,则会导致幼儿只习得零散的知识片段,缺乏系统性。

而具身认知的教学过程是对认知、身体、环境三者的整合与运用,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既是认知的对象,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在环境的调解下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同时,它强调教学注重学习者间的交流共享,在完成内部建构后,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在组内分享,共享学习体验。

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对探究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选取适切的指导行为。如探究前提出探究任务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使幼儿在教师的指示下逐步深入到探索中;而在探究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以支持者进行积极干预,并以幼儿亲手探究操作为主,在示范基础上,协助幼儿,而非控制整个探究过程;在探索完成后,要鼓励幼儿共享经验,从而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身体科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de身体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身体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