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的几点探索

2017-01-12吴玲玲严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第二课堂探索

吴玲玲+严华

【摘 要】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社会实践教育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桥梁。当前,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回顾,探索如下,冀图能对当前小学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性实践;第二课堂;农村中小学;探索

一、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证明,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观察与思考。俗话说动手必动脑,在动脑过程中也学会了反思、归纳与推理,同时思辩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增强亲社会行为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耳濡目染间增加了他们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人、农民的艰辛劳作、体会改革开放给社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体悟到了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带领小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三)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热爱。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产生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增强小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物产、文化等内容的了解的重要形式。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不仅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为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科架构的桥梁,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获得主动发展,他们的智慧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才得以提升,个性得以培养,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实践探索

(一)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前提与保障。为此,校方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尤其要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作用,要将教师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联合有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二)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和教育目的维度上,各年级各有所侧重。在活动中,为了让小学生接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培养户外生存技巧与能力,将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及心理素质训练、动手动脑、实践创新等,渗透在每一次活动之中,让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所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大课堂,使小学生从中得到各种教育和技能培养。第四,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学校在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指定专人负责;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必要时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小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事项,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整合课程资源,建构系列化课程体系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小学课程之中,用课程与教学的思想与理论去设计和统整,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把社会实践从随意性转向校内外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整体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操作程序复杂的一项工作。因此,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发展特点,分层次、分内容地设计系列化课程体系。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小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以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内容遵循多样性的原则,这样小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可以有重点、有选择的参加,避免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盲从。

(四)加强宣传引导,链接“家校”

取得家长的信任与大力支持,是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家长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连接“家校”情意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通过宣传,要家长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等所必需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小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的纽带和桥梁”。以推进学校、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共同搭建小学社会实践的平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体制和机制。

(五)完善评价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同时,学校也要对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做好活动小结和鉴定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小娅.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J].人民教育,2010.2

[2]孙彩霞.建构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J].中国德育,2014.8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突破“均衡发展”瓶颈中农村小学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JCJYC162515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第二课堂探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