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不快乐?
2017-01-12江意
江意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富裕,但更多的成就并不能预测是否幸福。事实上,越聪明可能意味着某人越不太可能对生活满意。
现代的学者们对幸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结果,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富裕,但更多的成就并不能预测是否幸福。事实上,越聪明可能意味着某人不太可能对生活满意。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新近面世的《如果你非常聪明,为什么你不快乐?》一书提出了不少很有趣的见解。这本书的作者是得克萨斯大学麦库姆斯商学院教授拉杰·洛格纳汗。拉杰·洛格纳汗在获得MBA学位15年以后,与自己的老同学们聊了聊,他的这些老同学个个都功成名就,结果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很多在事业上获得极高成就的人正是生活中最不顺心的那群人。
为什么他的那些最聪明最生机勃勃的朋友如此不幸福呢?洛格纳汗决心要找出问题的答案,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仅包括学生和商务人士,还包括全职父母,律师等。根据洛格纳汗长期的研究结果,以及书中附录引用的数百项其他研究,他找出了聪明人和成功人士(书中简写为“S-与-S型人”)没有普通人快乐的基本原因。
首先,聪明人很可能会“贬低”快乐的价值。假设会魔法的精灵出现在你桌上,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愿?数千位研究对象大部分都给出了意料之中的答案,比如财富、名誉、健康、真爱、职业成功和权力。可被问及为何不求假想中的精灵让自己快乐时,成功人士很可能会回答,担心快乐让人变懒,或者快乐是稍纵即逝的。洛格纳汗在书中写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聪明人经常说,快乐太抽象,特别是同金钱、名利和地位相比。
聪明人凡事计较付出多少代价、获得多少好处,往往忽视了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面对选择时还会故意避免感性。
芝加哥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实验对象在两种巧克力中挑一种吃。其中一种巧克力的块头是另一种的四倍,不过大块巧克力外形像一只大昆虫,小块巧克力大小和外形都跟正常巧克力一样。如果看到大块巧克力会联想到吃虫子,感觉恶心,就应该选看上去更正常的小巧克力。然而,68%的S-与-S型人决定做理性的选择,不受情感影响,最后吞下了虫子形状的大巧克力。洛格纳汗说:“他们肯定吃得不太开心。”
多数人从孩提开始就学着贬低快乐。S-与-S型人只是比多数人记得更牢。S-与-S型人当了父母之后,也很难教导后代抛弃虫形巧克力选择小块巧克力。
一旦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那么要想实现快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擅长某种一个人不惜花费一天的时间去做的事情,无论它是什么;并拥有自由去独立地做出人生选择。
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要在某方面拥有自负的能力,即不可缺少熟练感觉的部分。许多成功者都具有丰富的技能与成就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但是,他们也未必会因为拥有一份好工作而感到幸福。
对此,洛格纳汗教授指出,这是因为评价熟练程度的尺度出现了问题,许多人在衡量自己的成就感时,都是采用社会性评价。而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熟练度非常难以评价。那么,我们在针对某一特定的侧面来评价某个人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标准呢?
最终,我们很容易选择较为明确的尺度。比如,想要评价一名教授,很多人都会从获奖经历、年薪、所在学校等方面去评价,因为这些方面便于比较,实施方便,但这些不适合用来评价特定的领域。换言之,正因为将这些方面为尺度时易于理解,我们才会抛开熟练程度及影响力,转而追求金钱及知名度。在这种方式下,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感。
此外,我们很快就会习惯这些尺度。比如,即使实现了飞跃性的晋升,我们也就开心1-2个月,最多半年。之后,我们会适应现在的状态,进而期待更大的晋升。于是,要想维持幸福感,就必须持续实现这样的晋升。这一现象被称为快乐水车,对此,人们进行了诸多研究。
洛格纳汗教授指出,为了免于快乐水车的命运,就不要追求外界的评价,同时要让自己的意识回归自己的真正需求,那既不是豪车,也不是显赫地位,而是熟练程度。如果能够得到熟练程度,不仅幸福指数会有所提高,还能够收获成功。
(张丽荐自《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