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祥复:寻根非落叶 赤子报精忠

2017-01-12熊超群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第三军医大学院士祖国

文/本刊记者 熊超群 图/受访者提供

孔祥复:寻根非落叶 赤子报精忠

文/本刊记者 熊超群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孔祥复,男,汉族,1942年9月4日出生于重庆。

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研究所终身教授、西南癌症中心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过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委员、美国科技前沿发展委员会委员,兼任美国Rutgers大学动物生理学系教授、药学院生化生药系教授,BioFactors和Cell Mol Biol Res等杂志编委。

于1997年获NIH杰出实验室主任奖;1998年获NIH杰出成就奖;2000年获香港大学杰出研究成就奖。

发表SCI论文4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Science(3篇)、Nature(2篇)、JAMA、PNAS、EMBO J等国际顶尖杂志,单篇论文最多被引用近1000次。出版《Role of L factor in coupled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Gene Therapy of HBV Infection Via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 Medicated Long Term Expression of Small Hairpin RNA (shRNA)》等专著15本,获美国专利19项。

回国后先后承担十多项重大课题,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孔祥复教授

弱冠之年,意气风发的他以优异的成绩学成于全美顶尖级的研究型学府——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他只身踏上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开启了艰苦的他乡求学之路,如今作为知名校友的他早已成为这所国家级私立大学的荣耀典范。

不惑之年,风华正茂的他在全美最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机构里,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人类健康事业的科研第一线。他凭借在最前沿的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一跃成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化生理实验室主任,并成为该院有史以来学术地位最高的华人科学家。

年近古稀,功成名就的他在祖国的大西南,在他童年就立志要报效家国的地方,带领着年轻的医学精英们并肩作战在人类抗癌事业的主战场,将他的满腹学识倾情播洒。他毅然辞去在美国的所有职务,抛下数十年苦心拼搏铸就的光辉头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只为实现这份魂牵梦绕的赤子情怀,实践精忠报国的崇高理想。

这场跨越时空的寻根之路、寻梦之旅是孔祥复院士一生几度转折的真实写照。翻开孔祥复半个世纪以来的精彩履历,人们不禁备受鼓舞,一名在国际医学科研的最高级别赛场上勇往直前、不断超越的斗士在脑海中浮现。人们更为感动,一切名利皆可抛舍的伟岸气概,岂是平凡之辈谈吐间那般洒脱。而现在,他就端坐于我们面前,就像一名慈祥的长辈和蔼地与我们柔声倾谈。他告诉我们,毕生所学、终生所研,只为满载而归悉数贡献给祖国。当他重新踏上故土之时,就像一名远行归来的游子,凝望着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深情地感叹道:“母亲,我回来了。”

游子远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孔祥复院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

2009年孔祥复院士被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聘为兼职教授

时代造就英雄。同样,每一代人都有着每一代人自己的使命和责担,有着他们对家园、对苍生的特殊情感和不同表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一句壮志豪言的鼓舞下,多少中华儿女披肝沥胆、敢为人杰,多少能人志士从此踏上了一段伟大的征程。

孔祥复出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国家在日寇的侵略中风雨飘摇,百姓在血雨腥风中流离失所,泱泱中华已到危亡之际!年幼之时敌机轰炸的炮弹呼啸声和一片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数十年间仍会时常在他耳边回响。当年家园满目疮痍、同胞遍地哀嚎的景象至今仍留在他的脑海中。他更目睹了黎民苍生顽强地抗争,见证了救亡图存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开赴战场。就是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父母对孔祥复最重要的人生教导深深地烙印在了他年幼的心灵中——“救国救民,精忠报国!”

在成长过程中,孔祥复始终不忘救治百姓的大爱仁心,并对生命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读于台湾中兴大学时,他选择了与生物化学相关的专业。20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深造。1963年,孔祥复大学毕业后,为了深层次进军学医研究领域,为了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高的本领,他毅然投入到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求学。在位于美国南方的顶级学府——范德堡大学医学院,孔祥复明确了此生的航向。

2009年第三军医大学高福锁政委等人陪同孔祥复院士参观学校

孔祥复院士参加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也曾对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带来困扰。但孔祥复抱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靠实力说话,“没有人会拒绝与优秀的人才为伍,没有治学圣地会将勤奋的学子拒之门外。”在学习上,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的障碍。沟通需要迅速地理解和流畅地表达,在专业治学领域更需要专业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是,在这片占地330英亩,有着两百多栋建筑物的青葱翠绿的学海世界里,孔祥复都留下了他捧着英文书籍“啃”下一个个单词和词组的身影。

“初来的中国留学生也许在基础知识和听说写方面暂时落后,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坚毅的优良品质在我们这群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留学生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孔祥复回忆道,治学的精神不在于学会,而在于学好。“什么是学好?就是要比别人学得更踏实,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具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钻研精神。”他也希望不管现在还是未来,在外海的学子们都应该把中国留学生的优良传统秉承下去,“每一个在你前面的人都是你下一个要超越的目标。”

仅仅三年之后,孔祥复在国际知名刊物《生物与化学》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崭露头角。此后,他每年都在科研上有新发现,逐渐跻身于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游子高飞 为中华儿女扬眉吐气

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始终激励着孔祥复要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1969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来。1971年对于他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一年,还不到30岁的他进入了美国罗氏制药公司分子生物研究所,并凭借卓越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科研贡献,成为了研究所生化部高级研究员,直至研究主任。

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往往是一名专注于其所在领域并成果多产的科研精英。在罗氏期间,孔祥复以在最前沿的科研领域里诸多的,甚至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坚毅和智慧。1981年,他参与开发干扰素,率先在全世界第一个研制出可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相继获得发明专利以及美国食品卫生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的新药证书。现在,α干扰素已经成为治疗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关键药物,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

此外,他在生命科学领域还作出了其它重要的成果。例如,纯化了重组的人干扰素,结晶了第一个由重组得到的蛋白质-干扰素A,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阐明Met-tRNA的修饰及转录终止因子和它们在细菌生物合成中的作用与机理。孔祥复还以非洲蟾胚胎发育为系统,研究了骨形成蛋白(BMP-4)的信号转导途径,阐明了它们以及GATA基因对中胚层形成的影响,指出BMP-4具有抑制神经外胚层形成的作用;研究了多种来源于植物的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结构、功能及性质,阐明了HCG制品抗HIV的作用机理,为抗HIV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发表在《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顶尖杂志上。

这其中,他对国际生命科学这项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是研究阐明了Ras基因和肿瘤的关系,发现Ras基因引起癌变需要磷脂酶C及神经生长因子对Ras信号的作用,是癌基因研究的一项突破。而该项科研论文的发表更是创造了《Sience》的一项奇迹。“审稿、改稿的过程很严谨。一篇论文要在这本期刊上发表,通常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的都有。”孔祥复介绍道:“这篇论文不到一个星期就被《Sience》所接受,这是绝无仅有的。”

从1986年开始的12年间,正值壮年的孔祥复担任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实验室主任。在此期间,他所在的实验室招收了许多中国研究生。他对科研的探索是无私的,对这些来自祖国的年轻精英们尽心培养,总是慰藉他们:“学成回国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孔祥复院士参加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1997年,他被评为“NIH十大优秀实验室主任”,1998年获得“NIH杰出成就奖”,成为了NIH史上学术地位最高的华人科学家。

游子归来 赤子丹心回报祖国

离家太久,总是对故土的思念愈加强烈,回家的渴望也愈加浓烈。这也许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赤子情怀。在美国的几十年间,孔祥复曾无数次地萌生回国的打算。他甚至时常在梦里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却因为一些特定的客观原因,加之他所领导的科研课题需要他留下,回家的计划总是一再搁浅。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我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医学科学发展。”在孔祥复看来,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里,国内的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学术科研、技术攻关等软硬件方面都在向着国际一流水平迅速靠近。1997年,香港回归令全球华人无比振奋,不少在外漂泊多年的华人、华侨热泪盈眶。当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孔祥复“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内的医学发展状况和研究机构情况。恰好在那个时候,香港大学的分子生物研究课题和实验室正处在起步后快速提升的阶段,急需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来帮助实验室跨越腾飞。一边是急切想回到祖国怀抱的赤子之情,一边是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孔祥复欣然接受了香港大学的工作邀请。他用一年的时间,经过多次请辞之后,终于在1998辞去了在美国的所有职务,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开始新的研究工作。当时,很多友人都为孔祥复放弃美国的终身教授而感到惋惜,但他觉得能够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奉献才是最重要的。

2010年11月5日,是孔祥复铭记一生的日子,他将这一天视为他的第二个生日。这天,孔祥复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归乡之梦终于实现了。西南医院隆重举行了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孔祥复教授的签字仪式,正式聘任孔祥复院士为病理研究所终身教授、西南癌症中心名誉主任。“回顾自己的一生,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台湾、成就于美国。如今能有机会直接为祖国内地的生物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兴奋!”孔祥复感慨地说:“回到故土,继续在抗癌的主战场上奋斗是我报答家乡父老的最好方式。”

孔祥复的到来从此改写了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学界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历史,对提高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肿瘤研究整体水平、推动病理学科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孔祥复的指导下,2012年癌症中心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要为国家做贡献,更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青年人才,让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孔祥复的理想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趁自己还有精力,为国家的生命科学事业培养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他如一盏火炬,将自己的科研精神及学识传播给年轻一代。他总是教导学生:“做研究有几点精神是不能丢的,那就是勤奋、坚持和正确的态度。一辈子,做过多少研究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有奉献精神,是否能在专注的领域里不断攻坚克难,一直坚持下去。”

孔祥复院士接受本刊记者熊超群采访

猜你喜欢

第三军医大学院士祖国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红十字 从这里起飞 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运动会剪影
光明所系 幸福相托
——走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专科医院
院士速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