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眼中的甲午轶事
2017-01-12彭海文
文/彭海文
军医眼中的甲午轶事
文/彭海文
学习工作多年,见惯了很多人与事,见多了不少大场面,已经很少有什么事情或场面能触动心弦,能留下深刻印象了。初看到这个作文命题,我当时立马想到的是2014年我随海军舰艇来到威海刘公岛的那个傍晚,军舰刚刚靠泊港口,我们从舱室出来走上甲板,顿时眼前一片开阔亮丽,满眼湛蓝,清晰的湛蓝,海天一色,海面延伸到目力不到之处,西天的晚霞正值灿烂,海上众多游艇留下的白浪正在翻滚。回望海岛,岛上的烈士纪念碑直刺苍穹,青天下满目苍翠,好一个太平盛世的美丽海岛!
和大家一起上岛四处闲逛,走到一处僻静处,看见几个小战士站在水有半人深的沙滩上,小战士手里握着一根黑色的橡皮管,他们的目光都紧紧盯着水面,手里也小心翼翼地握着管子,似乎也在感受着管子的动静。我们很好奇,就问“你们在干什么?”战士们没有作声,目光示意我们看那个黑色的管子。我们安静站着,大约十分钟后,水面起了波澜,一会看见两个身着潜水服的战士浮出水面。他们走到沙滩上,脱下橡皮衣,我们看清了是两个满脸稚气的小伙子。原来他们在搞浅潜训练,黑色橡皮管是通到地面的空气,是他们唯一的空气来源。我目瞪口呆站了一会,猛然想起来我们依然置身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海岛,海面上游艇熙熙攘攘,甚是热闹。我们站了一会,看着夕阳沉入海面,夜色降临。
这一幕一直不能忘却。那些紧张的面孔,那些讶异的神情,那些还是孩子的战士,那海天一色的美景,那灿烂的夕阳和如织的游艇……为什么不能忘却,我一直在想。唯有一句话能解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想来,梳理一下思绪,缘由可能有下面这些。
2014年是甲午,木马年。两个甲子之前的甲午年是公元1894年,至今历史车轮已经无情地碾压了120年。倒退两个甲子,大清与日本在朝鲜海域附近打了一仗,结果大清败了,泱泱大国败给了蕞尔小邦,影响甚大。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志士仁人不断求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洋务运动(1861-1894年)都没有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甲午战败后,又发生了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这段屈辱史,也是奋斗史,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流转千代为世人所铭记。在这个甲午年,我们应该警醒,应该反思,应该怀念,应该祭奠,万不可因为自己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而忘乎所以。行笔至此,我想到了我军航母辽宁号的前世今生。乌克兰来的瓦良格舰历经千辛万苦,特别是艰难地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万里来华。当时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阻挠,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在瓦良格号受困黑海期间,每天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还必须向乌克兰港口管理局缴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同样的泪水,同样的屈辱,这些还只是航母建设过程中的部分困难。所有的这些代价是我军几十年迟滞发展现在要赶上的代价,是我军建设为伟大祖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能力的代价,是伟大祖国走在复兴路上走向复兴的代价。瓦舰花了三年到达大连的时间是2002年3月3日,这个日子我们应该铭记。2012年辽宁号航母上的舰载机已经一飞冲天了,但是我们还是要警醒、要反思。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清政府就开始酝酿海军舰船建设,到了1881年在德国坦特伯雷度造船厂建造好“定远”“镇远”二舰和“济远”舰,这就是中国政府最早的一支海军雏形,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当时中国的镇远号和定远号舰令日本朝野都为之振动。可想而知它的规格及设备在当时即使不说顶尖一流的话,肯定也是很先进的。可是,后来甲午中日战争还是全军覆没。什么原因呢?值得深思。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其二,我是一名人民军医。关注的是军事医学,战术层级的战场急救,既是未来战争战伤发生点,也是救治的初始点,战伤救治尤其是战场急救本身很复杂,又与作战密切相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4年上半年我去以色列学习,以色列是个恐怖袭击频发的地方,急救技术和理念比较先进,重视急救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这个国家建国时间是1948年,只比我们早一年,但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急救方面明显超过我们,他们一直在战争中校验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在三十年不打仗的时间里是不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身心懈怠了?是不是放松了军队能力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地震灾害救援是不是暴露了我军急救能力存在不足、有待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市面上流行一本书《中国可以说不》,时值中国入贸(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和美国一直谈不下来,该书极大迎合了国人心理,看着很解气。书看过了,谈判后来也谈妥了,我们越发感觉良好了,但这丝毫不影响美国人在1998年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呼啸着穿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影响不了美国电子侦察机在南海上空巡弋,并在2001年撞了王伟的战机。战争离我们远么?即使战争离我们远,但是利益导致的地区、国家或集团对抗难道不是一直存在的么?战争形态应该是什么样?跟过去能一样么?战争牵引的卫勤能跟过去一样么?2014年3月,我站在以色列马萨达遗址上,夕阳西下,长风浩荡,远去了车嘶马鸣,黯淡了刀光剑影,那些为祖国民族而战死的战士不死的精魂犹在晚风中慷慨高歌,在夕阳里踽踽游荡……
我对这个重新聚合而站立起来的民族充满敬佩,并为他们由衷高兴。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一样悠久,近代以来遭受了和中华民族一样的屈辱苦难,在差不多相近的时间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我们建国后经历了一些不必要的折腾,国民经济一度到崩溃的边缘,迟滞了国家军队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现在我们取得了如此的成绩,我们走在复兴路上,我们自然会面对复兴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军队建设在这个时刻越发重要。最近的战争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也快过去三十年了,役中成长为将军的老战士们现在大部分都退休了。我们的卫勤保障和战场急救不能停留在那个时代。近三十年是科技大发展,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世界的三十年。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战争,改变了急救,我们要与时俱进,与时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世界。在军队院校教学和部队实践中,我发现当前在战场急救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改进提高的地方,还有不少可以更加大胆想象,放手去试的地方。夕阳西下的以色列马萨达遗址上站着的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的一个中国军队初出茅庐的学人,在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和军队国防思索和感怀。我想我应该记录下来这些青涩的但是饱含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对国家军队的思考和认识。
其三,藏传佛教中讲马年转山有无上的功德。藏民的信仰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在马年降生和成道的,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十三圈,可以达成一个愿望,将获得消除甚深业障,积累无上福报之功德。这就是他们的道,哪怕万水千山,哪怕风雨雷电,他们都在路上;哪怕途中山崩地裂,哪怕途中身死命亡,他们都在路上。他们已经出发了,他们正在路上……这份信仰超乎想象,这是信仰的力量。古往今来多少人这样走在路上,还记得哥白尼吗?绑在铜柱上被火烧死,他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开启了文艺复兴时代。被人遗忘的理论物理学家波尔兹曼由于学术争论被孤立,最后1906年自杀身亡,与哥白尼一样成为科学的殉道者。今天我们看他的理论,是他首次将概率论引入微观物理,架起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也是他首次触犯了牛顿建立的机械因果论,被学界孤立。这位科学的独行者一直被人遗忘,在他死后92年的1998年,牛津大学一位教授想起了他,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他终究被人们记起。
同为殉道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消灭人剥削人,他们义无反顾地在路上。金一南将军《苦难辉煌》中记下的寻淮洲任军团长不满22岁,还有刘畴西、胡天桃,他们为了自己心目中的道,他们牺牲在路上。金将军满怀深情地写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而且没有一个人研究长寿,切磋保养,都是主义、奋斗、牺牲、救亡。刘亚洲将军评价该书,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在;看似问过去,实则问将来。最近反复看了《苦难辉煌》和《浴血荣光》,本来枯燥乏味、当时一上课就想干别的党史知识,被金将军娓娓道来,如诉家常,期间又不乏大气磅礴的恢宏历史画卷,深为感动。今天来看这些主义,今人似乎难以理解他们慷慨赴死的信念依托,但那真的曾经是那个时代,那一代人心目中的道。
今天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下信念追求?匆匆前行,不用等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人,我的道是什么?我在路上么?我不断反思提醒自己。因此,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个交代,相当于我的马年转山。
其四,源于一种情怀。我刚刚参加工作去代职,生活工作在南京狮子山下地藏寺旁,位于狮子山西南麓,可以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闲暇之余我常常在城墙上遛弯,脚踩四百年前明朝的砖石,看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山下的建宁路和热河路上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暗自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宁建设发展的伟大时代。
途中路过两处古建筑。一处天妃宫,另一处是静海寺,天妃宫破破烂烂,静海寺门可罗雀。看到静海寺,我觉得好像在哪儿听说过,但总是记不起来究竟是哪儿。一天傍晚,我又一次散步路过那儿,脑海里电光石火般出现了《南京条约》,条约签订是这个地方吗?真的是在这个地方?那难道不应该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吗?为什么门可罗雀、寂静无声?走进去,真的是这个地方。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当时叫《中英江宁条约》,真的是在这个今天门可罗雀、寂静无声的地方签订的!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为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英军于1842年6月从浙江沿海北犯。8月10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70余艘舰船,侵入我南京下关仪风门外的草鞋峡一带,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宁静的江面。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8月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会晤,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马礼逊提出,天气炎热,船上坐的地方窄狭,诸多不便。离这里不远有一静海寺,不如到寺中议事。于是,塔芬布等先去静海寺等候,马礼逊一行换衣服后于11时至静海寺,连续三日,在寺里进行了会谈。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8月29日,耆英、牛鉴等登上停在下关江面的英军“康华丽”号军舰,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赔款2100万两白银。9月6日,道光皇帝批准了这个条约。死要面子的清廷在条约中处处写着“大清皇帝恩准”字样,真是可笑。《南京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而奴役中国打开了门户,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这个地方在和平安宁建设发展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被人遗忘?我们不应该忘了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时刻警醒。我们应该常来这个地方看看,应该反思,应该牢记:大英帝国凭借16只军舰,4000名陆军就能迫使清政府签订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当时,威海刘公岛上的此景此景,我想所有的思考与情绪一起毫无预兆地闯进我的脑海,深深地刺激并感动了我。今天作为一名为祖国站岗放哨的军人,为国家军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微不足道,也算是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