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7-01-12
科技
中国农科院成功克隆与解析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与孔秀英研究员带领科研人员成功克隆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该基因的克隆将大大促进作物轮回选择育种的应用范围,提高育种效率与育种水平。该项成果于近日召开的国际小麦遗传大会上首次公开报道。研究论文已于近期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科技人员高忠丽于1972年在山西太谷发现的一个显性核不育小麦材料,是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的自然突变体,其特点是雄性败育稳定彻底,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异交结实率高,是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理想材料。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中国农科院网)
中国农科院研究阐明害虫对Bt作物抗性治理新策略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科研团队阐明了害虫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作物抗性治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以“杂交转基因Bt棉和非Bt棉种子混合延缓红铃虫抗性”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SCI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Bt作物和非Bt作物种子混合可以有效治理害虫的抗性,发展了害虫抗性治理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对推动Bt作物产业和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转基因重大专项的资助。
(中国农科院网)
中科院发现水稻中胚轴和胚芽鞘调控机制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幼苗主要由根、中胚轴、胚芽鞘以及真叶组成。其中,中胚轴和胚芽鞘的伸长促进了水稻幼苗出土。因此,解析中胚轴和胚芽鞘伸长的机制,对于培育旱种直播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黎志康研究团队合作,通过对一个高腰儿突变体gaoyao1 (gy1)的遗传分析,鉴定了调控中胚轴和胚芽鞘伸长的基因。进一步在自然群体中鉴定了该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GY1376T。鉴于等位变异GY1376T在我国水稻品种中存在频率较低,因此,将优异等位变异GY1376T导入到不同主栽品种中,将可能培育新型旱种直播水稻品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科院网)
南京土壤所在盐害显著缓解缺铁植物铁营养状况研究中取得进展
世界上大约有1/3的土壤属于碱性土壤,然而,目前关于植物如何同时响应缺铁与盐毒害的研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仁芳课题组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在水培的条件下,研究了在盐毒害与缺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拟南芥的生长状况。发现盐毒害(外源添加氯化钠)能显著缓解拟南芥对缺铁胁迫的响应,即叶片的失绿现象有所缓解,同时伴随着根系细胞壁半纤维素含量的降低,以及半纤维素/细胞壁所吸附的铁含量的降低,表明外源添加氯化钠能通过促进细胞壁所吸附的铁的释放达到体内铁的再利用。此外,外源添加氯化钠也能促进铁从根部到地上部分的转运,主要是通过上调FRD3 (FERRIC REDUCTASE DEFECTIVE3), YSL2 (YELLOW STRIPE-LIKE) and NAS1 (NICOTIANAMINE SYNTHASE1)这些铁长距离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地上部铁的营养状况。该研究为缺铁土壤上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究成果于近日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
10.1105/tpc.16.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