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鼻喉科与其交叉学科

2017-01-12王正敏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本学科耳鼻喉交叉学科

王正敏

·院士笔谈·

耳鼻喉科与其交叉学科

王正敏

1986年1月,美国著名耳鼻喉科杂志“ArchOtolaryngology”更名为“ArchOtolaryngology-Head&NeckSurgery”(《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杂志》)。主编Byron J. Bailey 给出了杂志更名的理由:“我们的专业已历经30年激动人心的变质”(metamorphosis ),“除了眼和中枢神经系统,我们已成为很直接关注头颈区内科和外科疾病处理的专科医师”,并指出,“我们的专业机构已改其名以反映这个现实”。在美国耳鼻喉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 AAO)改名为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AAO-HNS)之后,世界多国耳鼻喉科学会也加上头颈外科一词做相同更名,作为大学学科的耳鼻喉学科和作为医院临床科室的耳鼻喉科都纷纷一样更其名。更名认同度如此之高,显然不可能仅是在耳鼻喉学科内增加或引进了几个头颈区手术所能解释,而必是因学科本身有了深刻的变化——“变质”,为了表明耳鼻喉学科发展存在这一“变质”而添加新词“头颈外科”以资区别[1]。

确如这位主编所言,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耳鼻喉科的发展是十分令人瞩目的。耳鼻喉学科已不仅只是原被定义的:耳鼻咽喉器官在解剖组织学上相邻、在生理学上相通、在病理学上相互影响和在临床上统一使用反射光源作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学科,而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吸纳和创造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大大开拓了学科领域,生成多项亚学科、内容系统和规模大型的临床学科。在更名前的30年内,耳鼻喉学科有哪些重要事件的发生足以使学科有了“质”的变化呢?这应归功于在学科内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的重大进展。进展的广度覆盖了除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头颈区。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有内耳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内耳毛细胞再生和内耳免疫学等)、位听生理学(耳蜗力学、听神经频率特征和位听诱发电位等)和言语病理学(喉生理学和生理声学等)等,其中,von Bekesy关于耳蜗力学机制的研究获诺贝尔奖(1963年)。在临床方面,主要有显微技术、内镜手术、人工耳蜗植入和激光外科等。显微技术不仅生成了耳硬化镫骨外科和中耳炎鼓室成形术的听力重建外科,还催生了耳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内镜技术不仅改间接光源腔内手术为高清内镜外科,还为其他外科的微创手术提供技术和方法。人工耳蜗植入从单道刺激转变为多道刺激,仿生了听神经频率位置编码,创造了首个人体特殊感觉器官人工替代装置,使聋残成人获得实用听力,聋残儿童同时生成言语功能。激光技术提供了光学操作精密外科技术[2]。

在更名后至今的又一个30年,另一个重大事件是医学交叉学科的兴起,耳鼻喉科也不例外。耳鼻咽喉疾病种类广见于人类疾病谱,在感染与炎症、免疫与排异、伤害与再造、肿瘤与生存、遗传与基因、神经失用与神经再生、特殊感觉与脑认知、系统性疾病及其在局部的表现等领域均可发现涉及本科的多种疾病。所以,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处置不可避免地要与多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行交叉和协同处理。学科交叉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新的领域或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生成会大大推动耳鼻喉科自身的发展,改变耳鼻喉科学科的面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交借鉴、吸纳和融合的过程,不是通常的会诊或转诊。交叉的结果是一体化的,被称之为亚学科或亚专科。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较有系统的主要有:头颈肿瘤外科(Head & Neck Tumor Surgery)、颅底外科(Skull Base Surgery)、嗓音医学(Voice Medicine)、耳鼻喉整复外科(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the Ear, Nose & Throat )、鼻内镜外科和变态反应(Endoscopic Surgery & Allergy in Rhinology)、交流疾病和听觉言语康复医学(Communicative Disorders, Hearing & Speech Rehabilitation)等。小儿耳鼻咽喉科(Pediatric Otolaryngology)形成更早,见于二十世纪初。其中Richard Axel 和Linda B. Buck因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获诺贝尔奖(2004年)。亚学科的建立需求相应专业人才,现行大学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的教程很难包容诸多亚学科的内容,亚学科人才的培训多是在其毕业后上岗本学科时才能获得再培训的机会,而有的亚学科还需其他非医学专业参与。这方面的教学体制尚在探索之中[3-4]。

当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动势并未停止,在当代科学浪潮更加高涨的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将会遵循同样的交叉规律推进本学科发生新的变质。初步可见的可能性有:以耳聋基因研究和基因编辑技术为主流的耳聋精准医学,以智能人工耳蜗植入触发脑重塑活动的听觉认知科学,有高端自动化技术介入的头颈外科编程机器人手术与导航外科,将纳米量级生命现象为分子工程生成的纳米药物和纳米医疗工具的纳米医学等。在本学科解剖和外科教学方面,已有三维外科视频教学,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动态光场技术不仅提供现已实用的三维显微视频录放,还可彻底消除头晕和人眼疲劳,并给出学习人员认知上的沉浸感、互动性和构思性。据报道,让全球学员头戴远程VR头盔可实现自身身临其境的视角,“围观”某地医院现场手术真实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方式上的一场革命。相信今后的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将会迎来新一轮更激动人心的“变质”。

[1] Bailey BJ. Something new[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6, 112(1): 41.

[2] 王正敏.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 李大庆,译.Ballenger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与耳神经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Flint PW, Haughey BH, Lund VJ, et al. Cummings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M].5th ed. Elsevier Mosby,2010.

(本文编辑 杨美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31

王正敏(Email:fjswzm2015@126.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7.01.001

2016-12-19)

猜你喜欢

本学科耳鼻喉交叉学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投稿须知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