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2017-01-12何军
何 军
(安徽省宁国市种植业局,242300)
宁国市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何 军
(安徽省宁国市种植业局,242300)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浙江,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宁国市近几年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是全国100个、安徽省10个重点产茶市县之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之一,连续6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市县,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约4900 hm2,2016年茶叶产量约2600t,茶叶产值近3.3亿元,无公害茶园产地认定面积近3850 hm2,无公害茶产品率占90%以上。近几年秉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指导方针,通过大力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一、工作方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近年来市农委高度重视,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作为宁国市植保工作的重点来抓,制定了《2016年宁国市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方案》,成立相关工作组,市种植业局局长亲自抓,植保站、茶叶站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示范区的茶叶病虫发生动态进行科学监测,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2.加强示范区的规范管理
示范区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即1个核心区、1个实施方案、1套集成防控技术、1个综合示范标牌、1名以上技术指导员开展建设。核心区安排在宁国市港口镇凉亭村宁国市恒发白茶专业合作社白茶基地,生态条件优良,生产技术水平较好,面积约70 hm2,主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技术培训、观摩交流等,辐射带动约840 hm2周边茶园。
3.加强资金扶持,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一是利用项目资金购置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板,以及Bt、白僵菌、鱼藤酮、苦参碱等生物和植物源药剂,用于绿色防控示范区。二是给予茶叶机具部分补贴。
4.加强宣传,开展培训
以青龙、方塘、霞西、港口、胡乐、甲路等茶叶主产乡镇、村组、基地为重点,通过网络、电视、短信、发放绿色防控技术资料、悬挂横幅标语、树立技术示范标牌等形式广泛宣传,并在春、秋季举办相关技术培训,组织村组干部、乡镇技术干部及茶叶专业协会(合作社)成员、种茶大户等相关人员,采取室内与茶园现场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使用生物、植物源药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告知茶农茶园禁用农药及安全间隔期等知识,提高大家的绿色防控意识。年均培训技术骨干1600人次以上,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
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
(1)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新建茶园重点推广发芽早、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制性好、适宜该市种植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如乌牛早、龙井长叶以及地方群体良种黄花山大叶种。
(2)分批勤采。春茶3~5d采摘1次,可抑制小贯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茶叶的病虫。
(3)合理修剪。可促进茶园通风透光,恶化病虫生存环境。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可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4)适时耕锄。冬季或开春中耕锄草或结合施基肥,耙土除灭茶尺蠖等虫蛹。将茶树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片病害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5)加强茶园管理。清除湿害,防御旱、冻害,实施配方施肥,均衡茶树营养供给,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主要诱杀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小卷叶蛾、茶细蛾、茶蓑蛾、茶蜡蝉、小贯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害虫成虫。根据山区地形特点,每1.5~2.0 hm2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4月初开灯,开灯时间为19时至次日6时。在挂灯处理区选择2台杀虫灯定期调查,每3~5d调查1次,将接虫袋(仓)内的虫体带回室内,统计诱杀昆虫种类与数量。据调查,平均每晚可诱杀各种害虫成虫192.5头,有效降低了茶园中的害虫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了用药的次数。
(2)色板诱杀技术。在主害代成虫飞扬前(一般在5月下旬)安装黄色诱虫板(26cm×30cm),每亩安插15~20张,色板底部要高过树冠5~10cm,主要诱杀小贯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等害虫。诱虫板待害虫诱满后,刮除掉死虫,涂上不干胶可再次使用,亦可重新换一张。通过调查,平均1张黄板高峰期每日可诱杀黑刺粉虱成虫30~40头,诱杀小贯小绿叶蝉成虫10~15头,黑刺粉虱平均虫口减退率为34.9%,小贯小绿叶蝉平均虫口减退率为45.0%,诱杀效果较好。
(3)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在茶尺蠖主害代成虫羽化前安
装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4~5d调查1次所诱茶尺蠖蛾量,性诱剂诱芯4~6周更换1次。调查显示,在高峰期,平均每天每套诱捕器能诱捕1.8~2.4头茶尺蠖成虫,有效降低了虫口基数,减轻了茶尺蠖的发生危害。
3.生物防治
(1)大力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源、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
(2)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鱼藤酮等一般在1~2龄若虫期使用。
(3)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在非采摘期(如冬季封园)时使用。
(4)微生物源农药苏云金杆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茶尺蠖卵孵盛期使用。
4.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1)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安全农药使用规定》,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避免茶叶农残超标。
(2)坚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防治小贯小绿叶蝉、茶蚜虫、黑刺粉虱推荐联苯菊酯、吡虫啉等;螨虫推荐哒螨灵等;茶尺蠖推荐联苯菊酯、溴氰菊酯等;斜纹夜蛾、茶叶夜蛾、茶小卷叶蛾推荐敌敌畏、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茶饼病推荐多抗霉素、百菌清等。
(3)讲究施药技术与方法,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农药的不同类型要交替轮换使用。要正确掌握药剂浓度和稀释方法,宜采用“两次稀释”法,并且施药要均匀周到,叶蝉、螨类、黑刺粉虱幼虫均在茶叶背面危害,需将叶面喷湿喷透。
三、成效初现
1.经济效益
(1)降低了防治成本。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平均每年少用2次药,每亩减少农药投入30元,人工10元,合计40元。
(2)提高了产量与效益。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平均每亩干茶增产5%~7%,示范区茶叶品质、汤色、香气、味道都超过非示范区,价格增加7%~10%,平均每亩增收366~473元。
2.生态效益
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与用量,降低了农残,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示范区蜘蛛数量由2012年的3.1头/m2,增加到2016年的5.3头/m2,增加了71.0%,瓢虫数量由3.5头/m2增加到5.7头/m2,增加了62.9%,草蛉数量由1.7头/m2增加到2.5头/m2,增加了47.1%。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减少了茶园中的草蛉、隐翅虫、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的伤害,增加了天敌的种群数量。
3.社会效益
通过示范区建设,推广普及了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稳步推广;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关注度也在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对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也必将为宁国市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建议
1.加大农药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依法推进绿色植保。
2.物理、生物防治成本较高,茶农自费投入积极性不高。因而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三诱(光、性、色)、生物农药等物化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希望政府能尽早出台一些有关绿色防控的扶持政策,如购置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等享受政策补贴等。
3.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努力改变茶农的传统思维习惯,使其自觉地应用并宣传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