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思考
2017-01-12王小平
王小平
(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鹤峰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鹤峰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思考
王小平
(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鹤峰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茶产业是湖北省鹤峰县的第一产业,是农民增收的第一财源,是产业扶贫的第一抓手。鹤峰最大的优势产业是茶产业,贡献最大的产业是茶产业,最大潜力的产业也是茶产业。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2.65万吨,农业产值7.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4%,占全县GDP的14.6%;茶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3%;茶产业收入占全县农民收入总量的45%。茶业稳,农业则稳;茶业好,农业则好;茶业强,农业则强。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茶强农、以茶促工、以茶兴旅,带动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动鹤峰茶产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思考如下。
一、坚定不移上规模
1.上规模有优势
鹤峰县有400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明清时期鹤峰茶叶被列为宫廷上乘贡品,成为“茗供”,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商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英国人称鹤峰“容美茶”为“皇后茶”。1966年,鹤峰被定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1975年开始学习贵州湄潭县,积极发展密植速成茶园。1979年,全县号召大力推广应用密植速成茶园栽培技术,茶产业从此开始大见成效。1992年,鹤峰县人均茶叶面积、茶叶总产量、产值等六项指标跃居全省首位,被评为“湖北茶叶第一县”。1994年被农业部、财政部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天然富硒茶基地地区。1995年全县茶叶面积过10万亩,产值达3000万元,已成为当时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
2.上规模有底气
鹤峰县的茶产业基础好,是“中国茶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90%的村、70%的农户都在种茶,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现有富硒生态茶园35万亩,目前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南民族大学与鹤峰县达成技术支持合作协议,明确表示要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拓展等方面为鹤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无疑为该县发展壮大茶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
1.要调整种植结构
茶树种植品种布局要向调优、调特方向发展,加大品质优异的茶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力度,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种植适宜生长的茶树品种,不断优化茶园结构,改造好老茶园,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
2.要调整产品结构
不单要生产绿茶,还要多元化开发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以及其他特种珍稀茶,以适应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茶叶企业要从长期生产高端茶、礼品茶、奢侈品茶的陈旧观念中走出来,要研究市场,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好茶。
3.要调整品质结构
扩大名优茶生产比例,提高茶叶品质,发展手工茶、私房茶、年份茶、野生茶,大力推动农产品向绿色有机富硒的高端方向升级发展,真正培育一批适销对路高端品质的茶产品。
三、坚定不移转方式
1.坚持经营规模化
扶持壮大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鹤峰茶向适度规模、专业化经营的格局转变。积极引导茶农在自愿基础上,通过互换并地等方式,实施按户连片种植,培育种茶专业大户。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单位等采取承租茶园使用权等形式,投资建设特色茶叶基地。推广“茶农+专业合作社+大公司”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引领、协会助推、大户示范、全员共建的现代茶产业推进体系。
2.坚持种植有机化
以推进有机茶生产为目标,严格茶园基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止化肥、农药等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污染。全面开展清洁化技术宣传与培训,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努力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全域有机”的目标。
3.坚持加工清洁化
强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推行茶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低碳化,淘汰一批布局不合理、卫生不达标的“小作坊”,加速中小型初制茶厂清洁化改造,推进标准化茶厂建设;进一步扩大茶叶生产机械设施的购机补贴范围,不断改进加工装备条件和加工工艺,升级改造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在重点茶区规划煤改电加工园区。
4.坚持服务社会化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茶叶种植、管理、加工、营销等全过程的专业化队伍,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提高茶产业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为茶农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
四、坚定不移促融合
1.纵向延伸,健全茶产业供应链
支持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发展纯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日化用品等衍生产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创新营销模式,增强竞争力,并引导其与茶叶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集聚,完善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2.横向拓展,提升茶产业价值链
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多元融合,规划建设一批茶文化主题公园、茶文化墙等城市景观,积极打造并推广“世界茶谷”,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发挥“木耳山中国30座最美茶园”“走马环游线”全国精品路线等金字招牌,打造一批茶旅一体化旅游线路,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3.深度融合,完善茶产业利益链
完善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供销社创办领办合作社,创新发展“私人订制”茶园模式,积极发展股份合作,让茶农共享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各地各部门都要围绕茶产业联动,将茶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为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茶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五、坚定不移保安全
坚持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保茶叶质量安全关,争创全国有机茶示范基地县。
1.实行最严谨的标准
茶叶企业要逐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大力推广茶园建设标准化、茶园管理标准化、加工车间标准化和制作工艺标准化,严格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2.实行最严格的监管
茶叶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质量安全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严格管控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从源头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食药监部门要加大对茶叶交易市场、茶企、茶叶专卖店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药、掺次使假、假冒伪劣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常态化开展茶叶“打假”,做到茶叶生产销售链监管不缺位、盲点不放过,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3.实行最严厉处罚
要面向社会公开曝光、限制出售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的茶叶产品的经营主体,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茶叶企业基地未达要求的,取消企业优秀品牌评选资格;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地未达要求的,取消专业合作社一切评级、扶持资格。
4.实行最严肃问责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无真空、无缝隙。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针对茶叶质量安全标准执行、宣传培训、监管服务不到位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律被视为“为官不为”进行严肃问责;各乡镇党委书记为茶叶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出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要严厉追责问责。
六、坚定不移创品牌
1.完善茶产业品牌规划
鹤峰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对茶品牌战略进行了规划,但是还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推进茶产业品牌建设
打造“生态、安全、有机、优质”为内涵的鹤峰茶产业集群品牌,引导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茶叶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打响“鹤茶群起”的响亮号角。
3.加强茶产业品牌推广
加大“恩施硒茶·鹤峰茶”公用品牌推广力度,倾力打造“鹤峰绿茶”“鹤峰红茅尖”“鹤峰土司黑茶”三大品牌。大力推行“互联网+茶叶”行动,利用好“土家购”电商平台,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并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推介会、品鉴会,扩大鹤峰茶市场份额和产品覆盖范围。积极争取茶叶节、产业发展论坛、展会等茶事活动在鹤峰召开,扶持一批有潜力、有实力、有创造力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在主流媒体、交通干道沿线,集中投放一批宣传广告,扩大鹤峰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七、坚定不移强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县茶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县领导带部门带乡镇联系企业、茶产业发展工作例会、茶产业链考评等制度,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引领茶业、支持茶业、推动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保障
制定政策扶持“一揽子”计划,切实加大对茶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各部门要发挥职能,用足用活政策,制定完善支持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倾力支持,其中农业部门要落实好茶叶机械补贴、信贷部门要大力扶持茶业创业、林业部门要大力支持生态茶园建设、国土部门要鼓励茶企实施土地开发项目,确保茶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健康发展。
3.强化机制保障
(1)建立技术服务保障
充分发挥好茶叶局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强化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培养“土”专家,外引茶人才,加大茶业培训和实用性技术普及推广力度。
(2)建立行业引领机制
要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力量,成立县茶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和推动行业发展;要成立县茶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鹤峰茶文化,丰富“鹤峰茶”文化底蕴。
(3)建立改革推动机制
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带动茶叶的社会投资,大力推广新的投融资模式,拓宽茶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