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之实践及思考
2017-01-12赵秋平
赵秋平
(崇左市大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广西崇左 532301)
大新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居多,耕地面积6.9万hm2,其中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2016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达12.09万t,年均增长4 %;蔬菜面积稳定在10.05万亩左右,年产量10万t以上;水果种植面积保持在5.5万亩以上,水果年产量6万t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要想获取较高的效益就必须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基础设施保障,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跟不上,所以导致效益始终不高,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大新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就资源禀赋而言,大新县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
1 大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
1.1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大新县通过对财政、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资金筹集与人民群众自发筹集资金的整合,对各示范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对示范区的道路进行了完整的规划,硬化道路在示范区中纵横交叉。高位水塔的建立和变压器的安装增加,使得示范区温室大棚、生产与生活用电用水得到了保障。
1.2 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和示范区组织经营化的实现
示范区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群众有机会和平台抱团发展亚热带优质水果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经过农业局提供给合作社苗种,再分配给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农户进行管理的新型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区的发展,参与示范区的建设,推行“农业+互联网”销售模式,利用电商交易信息发布平台实施农产品推广,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实现了农资供应、技术规程、生产标准、产品质量和品牌销售的统一。
1.3 科学技术的支撑和生产更加标准化
自从示范区建设至今,得到了自治区农业厅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多次亲临监督指导,对示范区技术提供了可贵意见和技术支持,并且与各科学研究机构和职业学院签署科技对接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也对示范区未来的技术保障和新技术的及时创新都有着积极地作用。而且通过对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的建立健全,种植合作社和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
1.4 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水平的提升
通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主导产业得到突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引进和推广,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将示范区初步打造成集农业观光、山水旅游、水果采摘、农家餐饮、农庄客栈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区,呈现了农民收益丰盈、笑逐颜开,游客意犹未尽、流连忘返的繁荣景象。据统计,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明显高于所在乡(镇)农民年人均收入。大新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按照自治区级标准建设,一直坚持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从而确保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至2016年,大新县建成1个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个县级和2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2 大新县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问题
2.1 资金与设施问题
大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可用财力不足,难以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等的投入尚不能满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大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资金缺口大。同时也导致了地方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不足。如全县中型水库仅有1座,小(一)型7座,小(二)型6座,均于六、七十年代建设完成,且现绝大部分水库的放水设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
2.2 基层科技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基层科技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知识老化与人员断层等问题都阻碍了农业特色示范区的建设,基层科技队伍对新技术和推广新技术能力较差,对农民多样性的技术性问题需求不能满足。据调查,全县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33个编制,目前在编人员只有21人,其中55岁以上就有4人,有3个乡(镇)有编无人员,今年我县公开招考事业编制时,农业局申请招收3人,但无人报考。同时,现任职的农业技术人员,也面临着老龄化程度高,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等问题。
2.3 市场竞争力低,规模作用不明显
大新县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很少,特色农业产品普遍初级化,经济效益低下,在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下,土地很难大规模的集中,造成连片基地少、品种杂乱繁多、不均混乱等问题,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市场和农户小生产的矛盾愈发突出。虽然了解某一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但是受到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品大部分需要农户自己找销路,导致了大新县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
2.4 经营组织化程度不强
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经营过程中,农业经营组织化对其有重要作用,并且为现代农业的特征,要想现代农业有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建立健全与现代特色农业相适应的经营组织,培养和发展多形式的经营主体,并且制造竞争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提升竞争力,从而保障市场。大新县虽然有多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入驻示范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少。
3 发展大新县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整合项目资金,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由于国家优惠政策与自治区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整合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工程、扶贫、土地整理、清洁乡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着重发展。对投资领域和投资环境放宽松和进一步完善,提升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照市场运作规律,对投资渠道加以拓宽,切实形成农民投入、财政拨款、政策补贴与金融贷款等方式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3.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机制的建立健全
加强农技推广人员机制的建设,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力度要提升,有利于队伍素质的有效提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指导的尽职尽责,解决农民经常性和多样性的技术问题。建立创新激励制度,提高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完善自身服务品质。对岗位的设立要科学合理,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大新县现存的农技推广机构、设施与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创新服务体系,更好的完成农技推广工作迫在眉睫。
3.3 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带动效应
政府加大对现有农业产品加工企业改制的引导与支持,更好的对资产结构的优化,重视对企业集团的组织建立,促进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对规模经济有着积极和促进的作用。并且,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工作要具体落实,要培养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便形成加工销售一条线的模式,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与销售渠道都有着保障,对产业链的延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大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充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未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下,新型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创新与完善保障了农业示范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的重视与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积极促进了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完善。并且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区有关惠民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全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1]刘东燕.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实践及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5):11-13,84.
[2]陆琨.大新县一年两熟葡萄种植业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