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2017-01-12王小军
王小军
(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西昌 615000)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体,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是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业综合体,它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下的大健康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创意[1-2],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绿色供给的重要内容[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对于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功能与价值、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凉山州森林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依据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在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是打造“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康养胜地”等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精准脱贫”的客观需要[3]。
1 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地域辽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随着境内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逐步成熟,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当地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格局。同时,凉山州地处川滇旅游大环线香格里拉板块、丽江板块、峨眉山—乐山板块以及环贡嘎山板块的中心位置,区域旅游资源尤为突出。州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民俗风情古朴而丰富多彩,浓郁的民族特点和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
1.2 资源优势
凉山州幅员广阔,森林康养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区,生物资源名目多、分布广。全州各门类生物资源6 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 000余种,动物类1 200余种,微生物类近千种,尤其是林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森林面积占全省的16%,活立木总蓄积占全省的18.55%;国有和集体公益林4 400万亩,占全州林地面积的74%,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4],凉山现代林业的发展在全国生态安全体系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富集的森林资源、地貌的垂直分布和生物多样性,为凉山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森林康养旅游资源。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环境与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凉山州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力度,规范旅游服务,通过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县(市)、示范乡(镇)、示范景区等,不断促进旅游资源就地转化,进一步做大做强“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四大森林生态旅游品牌价值,为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目前,凉山州的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均居全省前列,且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的持续双增长。州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资源丰富,且尚有大量的适合发展森林康养的森林资源亟待开发,州内已有美姑大风顶、雷波马边大风顶、冕宁冶勒、越西申果庄、雷波麻咪泽、甘洛马鞍山、木里鸭嘴、金阳百草坡等自然保护区;西昌泸山、昭觉松涛、冕宁灵山等森林公园;邛海、泸沽湖、布拖乐安、木里鸭嘴等湿地资源以及螺髻山、邛海、泸沽湖、马湖、冕宁彝海,龙肘山—仙人湖,小相岭—灵光古道等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绝大部分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理想场所。
2 凉山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建议
2.1 加大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服务体系
凉山州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中国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的分界部位、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接部。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森林资源多处于山区,交通条件是制约凉山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一大瓶颈,因此,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大改善林区旅游公路建设,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州内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力度和核心竞争力。
2.2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依据地区独特优势制订专项规划,打造“大凉山”森林康养全域特色旅游度假品牌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内外独具特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绿色农业等资源优势尤为突出。近年来,凉山州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助力脱贫奔小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扩大彝族文化,摩梭文化风情、藏族文化、航天科技文化、红色文化等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度挖掘独具凉山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加大对森林人家、产业示范园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古树名木等生态文化载体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创意、有市场的森林康养文化品牌[5]。将森林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航天文化、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康养档次,促进森林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转变。重点打造以冬季阳光、避暑胜地、生态自然、彝族文化、航天科技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把凉山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3 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系统整合森林康养资源,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建立资源保护机制,做到生态经济效益共赢
森林康养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通过林业国际合作引进的最先进、最前沿、最贴近民生的理念和模式,集林业、医药、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于一身[6],是一个跨部门、行业的重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对资源、资金、人才、技术要求高的创新产业[7]。森林康养产业的长远发展已经是成为必然趋势,地方相关部门应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出台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入森林康养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医院、民族餐营业等配套单位企业的合作,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从根本上促进森林康养产业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按照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森林资源开发原则,加快推进州内森林公园养生休闲、医疗、森林康养、康体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
2.4 依托气候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开发森林康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立体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地的最佳地之一,独特的阳光、气候、环境资源为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凉山州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念,立足资源优势,拓宽思路、积极开发森林康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打造出一条适合凉山州特色的阳光康养之路。
3 结语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凉山州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与独特的资源优势,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资源开发仍缺少一定的经验,还需不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在现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基础上不断完善,探索研究国际“森林康养”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提炼、归纳、总结,建立一个符合凉山州自身发展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进而促进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健康、规范发展。
[1]孙抱朴.“森林康养”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J].商业文化.2015(22):82-83.
[2]尹思琴,李燕.浅谈森林康养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7(4):236.
[3]凉山州召开中国·四川第三届森林康养(冬季)年会筹备会议,四川生态网,2017/9/25.
[4]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2016,8.
[5]陈旭.彭州发展森林旅游康养探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7,1,72-74.
[6]缪宏,耿国彪.森林疗养 放飞梦想—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J].绿色中国,2015(21):38-41.
[7]柏方敏,李锡泉.对湖南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16,3(43):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