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2017-01-12李晓庆郑逸芳
李晓庆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李晓庆a,b郑逸芳a,b
(福建农林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深化和践行,充分彰显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这一伟大战略部署的生命力和行动力。本文在分析生态文明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强调政府责任,探讨多元共治的发展机制;并从开展农村区域规划,完善功能分区;挖掘农村生态文化;实施农村景区培育工程;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针对性对策。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理念;多元共治;福建省
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遥相呼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在发展中融入生态理念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清新福建”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省长时多次重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福建省最花力气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否存在内在的耦合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构建多元共治机制是本研究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案例,就如何依靠福建生态优势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展开阐述。
一、生态文明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机理分析
2016年,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提出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指导下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落,重点突出环境生态美。美丽乡村建设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载体,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意
新时期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加强村庄的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和经济发展美,自然生态美的内涵在于该区域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安全、优美。人文社会美强调该村落的精神文化和现实物质文化均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原生性成为村庄独特标志并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吸引物,社会欣欣向荣。经济发展美的内涵则在于该村庄有较好的产业类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推动作用,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和谐。美丽乡村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统领,寻求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挖掘属于村庄的原生性文化,打造一批赋予朝气和活力的特色美丽乡村[1],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在农村发展中的体现,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得以落实的载体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一环,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在发展中自觉融入生态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将生态理念渗透到自身发展中。美丽乡村需要借助生态文明走上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而生态文明也只有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才能得以部分实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把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付诸实施的过程,美丽乡村就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在农村展开的具备前瞻性的基础性工作。在体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还农村居民一个生态安全和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三)生态文明理念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内在吻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探索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实践的路径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式,美丽乡村建设除了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诸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等众多要求外,其应赋予时代感,彰显前瞻性,重点突出“美丽”二字的内涵与实质。生态文明建设在范围上比美丽乡村建设范围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美丽乡村建设则是部分,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部分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整体得以优化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以保护自然、重塑自然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而新型的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探索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使乡村生活更加积极文明,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在面积广大的农村积累了经验方法[2],两者内在吻合,互相推动。
二、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多元共治机制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参与,由于其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内在耦合,因此构建多元共治的机制尤为重要。多元共治即“去中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表明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美丽乡村建设中基本涉及到农户、农村基层党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乡镇企业、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六大主体,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科学的多元共治机制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协作,落实政府责任
在多元共治机制的构建中,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政府需要确定自己的职能定位,协调其下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牵头领导美丽乡村建设,为人民谋福利,履行生态责任[3]。第一,完善各司其职的责任机制。要理顺不同层级和同级之间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各个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任务和协调方式,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责任清晰、管理有序。第二,要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极度不完善的农村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应有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条款作为保障,这一方面为建设行为提供法律指导,避免开发性破坏,另一方面重点强调环境保护条款,引导人们践行日常环保行为。第三,要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信息共享平台[4]。通过实时发布农村环境动态信息,维护人民的环境知情权。并提供相应的渠道供人们建言献策和开展环境维权,使农村环境保护决策更加科学民主,维护人民参与权、表达权和环境补偿权。第四,引入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政府部门要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筹集资金,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的介入,对于产业环境不完善的农村地区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社会力量经过严格筛选,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型模式。
(二)构建多元参与格局,确保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多元参与理念是对传统意义上政府唱独角戏地位的挑战。新型美丽乡村建设则是强调要把这种建设的权力还给社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第一,构建村企共建机制。美丽乡村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除了需要村庄自力更生外,更需要企业进驻输入新鲜血液,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的进驻会直接带动村庄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该区的经济增长结构。条件优异的村庄还可以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建设,修建诸如农家乐、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等利民和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项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对原始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第二,完善农村自治组织的培育帮扶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社会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重大的,发挥其在组织引导协调农民生产、疏通产品流通链等环节的作用。通过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振奋农户团结一致勤劳致富的决心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第三,构建生态农民长效培养机制[6]。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要通过物质精神补偿、广告宣传、思想教育等多种形式号召农户参与进来,共同爱护生存环境,从事环保产业,将生态意识的培养融入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发挥村子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其声望和号召力引导农民参与到新型生态环保产业中。第四,完善农村发展与高校合作的互动机制。高校除了教学、科研外,还充当着智库的职能。高校通过政府牵头、村委支持、村民配合的方式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需求,将科研成果很好的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解决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则为高校科研提供一手资料。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促进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多元共治机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手段,文章在对两者关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开展农村区域规划,完善功能分区
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功能分区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规划应视村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展现出村庄的个性和优势。首先,要从村子的长远发展角度编制村庄的总体性战略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规划要反应出村庄的经济文化特征和地理特性,为其他规划行动提供蓝图,并结合上级领导部门的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和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展开。其次,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村庄发展详细性规划,为后期建设提供参考路径。主管政府部门可以聘请专业规划机构进行调查访问,并执笔书写详细的开发规划报告,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申报和可行性论证,不断修复。再次,还要根据村庄现状确定村庄未来的分类专项规划,该规划的重要性就在于展现了村庄的功能分区,将生产区、生活区等进行科学划分。更详细的功能规划还应展示生态农业和工业、绿化建设、居民住宅区等的划分情况。最后,规划的意义在于实施,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并向社会筹集资金,拓宽资金渠道,争取城市建设项目入驻,与城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基建项目建设深入到农村,统筹解决村庄道路、饮水、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瓶颈问题,促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实现城市与农村间的市场对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民幸福富裕、农村生态优美、产业机制健全是美丽乡村良性建设的关键,但需以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为保障。基建工程到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性因素,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发展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系列建设过程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彰显生态文明,体现环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1)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运输系统。“要致富,先修路”是不变的真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交通运输的完善作为支点。政府应加大这一块的资金投入力度。(2)要完善农村地区的饮水系统建设。改变原始的挖井取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逐步建立完备的自来水系统、直饮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并对随意破坏农村水环境的行为依法予以制裁。(3)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的用电系统。保证家家户户通电,安全用电,对于私拉电线等行为要进行制止,对于露天不安全电线也要尽快派遣电工进行处理,改变天空电线横飞的窘状,还大自然一片蓝天。(4)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率。网络是农民与外界交流的最有效窗口,一方面可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发展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接受到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增强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三)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如何将农村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打造生态经济文化品牌,是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寻求的最重要突破。(1)引导乡村产业的空间集聚,变农区为景区。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与融合,引导农民向艺术制作、旅游经营、餐饮服务经营能手转化,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创新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0]。借助重大的节日庆典,创立以某种节日或者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将自然和文化整合融入到生态产品生产中,增加休闲体验附加值,还可以根据景区固有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去挖掘其特色商品以举办农产品购物狂欢节,吸引大众前来品尝、体验、观赏、购买。(2)关停整转农村污染企业,发展生态、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庄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教育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引入无污染和无害化的工业生产企业。通过结构优化与景观升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四)挖掘农村生态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区域文化差异明显,与其他省份亦不大同。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地区,曾经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的劣势如今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其优势。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文化内涵,还原村庄的文化属性,满足游客旅游偏好的同时,保护与传承这种传统文化和挖掘其文化内涵成为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责任,也是现实中保护与宣传传统历史文化的需要。(1)遵循文化的原生性。福建省集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一体,区域内特色鲜明,茶文化流行,闽南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北山区文化、闽东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各地区的传统民俗独树一帜,共同构成福建省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这些文化在农村得到更好的保留。如今,也只有农村能够真实还原这些文化的本质,将这些文化承载于美丽的实体景观中,通过导游的精彩讲解、令人震撼的民俗表演、博物馆的观赏教育、游客传统手工项目的参与体验、在旅游宣传册中塑造文化底蕴等方式传递这种文化内涵,不断去挖掘村庄的文化故事,留住当地居民在当地就业,保持景区的原生性,通过文化的挖掘提升农村地区的档次与品质。(2)通过文化旅游节传递文化。农村生态文化的保护,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不断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通过美食文化节、闽南特色小吃狂欢节、客家、畲族民俗风情节、传统民俗定期表演与互动等方式提升美丽乡村的趣味性与品质,打开美丽乡村的旅游消费市场,将这种传统优秀的文化用一种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传递下去。
(五)实施农村景区培育工程
(1)培育“一村一景”,做大“一景一业”。福建省要立足于创新,带动农区向景区的转型,要按照“景在业中、业在景中”的发展要求,围绕“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居变景点、农村变景区”的发展思路,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典型化等方式扩大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旅游市场,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品牌[11]。(2)挖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景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产业入驻、增加人力物力对那些具备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进行重点改造,把建设精品景区与打造精品线路结合起来。要在积极响应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思维模式和在控制美丽村庄建设总体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把景区做美做精,走出自己的差异性,吸引游客。要积极探索培育精品景区的方式,前提是挖掘村庄的资源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景区外围一定距离也要搭配适当的景观小品突出精品景区迥异的特征,努力营造一种使游客感觉与日常生活差异巨大、使其身心得以放松的旅游环境,使该景区在游客的心中无法炮制。(3)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将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山珍海味一应俱全,特色小吃众多,养生药物药材丰富,手工艺品形式多样,特色工业品繁多,更有享誉世界的茶业和瓷器制造业等众多业种,所以农村在景区培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具有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商品保护传承模式,把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与开发优质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加强旅游宣传,提升农村产品品牌形象,使其成为景区发展的重要补充,成为景区异质的重要支撑。(4)对接城乡景区,对准目标市场。福建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农村景区培育应该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通过对准目标市场,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吸引目标群体前来旅游。周到的服务以及后期的跟踪回访可以了解游客更多关于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改善措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求得发展。
(六)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评价制度
基于生态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评价制度是符合新农村发展方向的,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符合生态理念的内涵。在评价方法上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客观的反映建设成效。评价主体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政府评价模式,逐步引入多主体参与评价模式,通过成立综合评价领导小组来承担评价工作,确保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在评价内容的设定上,应当尽可能包含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保证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相对不足之处,在分析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评价制度要常规化,通过定期评价,不断完善。
[1]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3):5-12.
[2]于 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7-9.
[3]马金书,马国芳.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92-95.
[4]兰 东,匡显桢.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吉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3(8):29-30.
[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6]韩喜平,孙 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7]杜 强.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150-154.
[8]唐 丹,胡卫卫,施生旭,等.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养生度假旅游发展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30-36.
[9]唐 丹,胡卫卫,黄森慰.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省农业发展格局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14-19.
[10]朱为民,姜石泉,陈 鹏,等.打造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J].江苏农村经济,2016(8):57-58.
A Probe into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
LI Xiaoqinga,b,ZHENG Yifanga,b
(a.The Academy of Public management,b.Center for Sustainable Research Development,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Fujian,China)
Whe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in the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n carried out,it fully exposes the vitality and impetus of the great “Five-in-One” strategy involv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governmental dutie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multiple cogovernance.Furthermore,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such as carrying out regional planning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 division,excavating countryside ecological culture,implementing countryside scenic spot cultivation,developing rural ecological economy,and renovating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 and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oun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multiple co-governance; Fujian province
F205
A
1673-9272(2017)01-0012-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1.003 http://qks.csuft.edu.cn
2016-10-0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AS160180);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责任和公众参与机制研究”(FJ2015C147)。
李晓庆,硕士研究生。
郑逸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yf7151@126.com。
李晓庆,郑逸芳.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12-16.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