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玉米群体产量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2017-01-12侯玉虹
侯玉虹
(1.辽宁省盘锦市植保站,辽宁盘锦 124000;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辽宁沈阳 110161)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密度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最主要的栽培因素[1]。前人对密度与作物干物质积累特性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马国胜等(2007)研究表明,在45 000~65 918株/hm2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呈正相关。在低密度条件下,亩穗数是限定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在高密度条件下,千粒重则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2]。本研究以作物产量性能方程为理论指导,定量、定性分析了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08、2009和2010连续三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园区(河北廊坊)进行。
1.2 试验设计
供试玉米品种为早熟品种益农103、中熟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晚熟品种登海661。设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种期及4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裂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品种为副副区,无重复,共36个处理小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玉米群体产量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2.1.1 不同密度玉米群体产量和产量性能的变化特点
随着密度的增加,光合性能指标中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逐渐增加,生长天数(D)、收货指数(HI)和平均净同化率(MNAR)相应减少;产量构成指标亩穗数(EN)逐步提高,穗粒数(GN)和穗粒重(GW)相应降低;籽粒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4.5万株/hm2与9.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极显著差异。在低密条件下(4.5万株/hm2),产量最低,为8 485.76 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较小,仅为5.85%;在中密条件下(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9 002.61kg/hm2和9 584.35 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增大,分别为10.44%和8.98%;与中、低密度条件相比,高密条件下(9.0万株/hm2)产量最高,为9 856.87kg/hm2,但年际间变异系数却达到13.49%,表现为高产但不稳产。
2.1.2 密度对玉米群体产量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对密度(x)和产量构成指标(y)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得到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7119.61+313.01x(产量);y=1.18+0.22x(MLAI);y=119.82-0.47x(D);y=7.73-0.24x(MNAR);y=0.52-0.004x(HI);y=2.16+0.65x(EN);y=627.92-18.41x(GN);y=346.05-8.83x(GW)。密度在4.5~9.0万株/hm2范围内,密度与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标呈线性相关,且与产量、MLAI和EN呈显著正相关,与D、MNAR、HI、GN和GW呈显著负相关。当密度为9.0万株/hm2时,MLAI、EN值最高;当密度为4.5万株/hm2时,D、MNAR、HI、GN 和GW值最高;平均产量由8 528.16 kg/hm2(4.5万株/hm2)增加到9 936.70 kg/hm2(9.0万株/hm2)。
2.1.3 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对益农103、先玉335、郑单958以及登海661的密度(x)和产量以及产量性能参数(y)分别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得出在4.5~9.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各个品种的密度与产量构成指标呈线性相关,且密度与MLAI、EN呈显著正相关;与D、MNAR、HI、GN、GW呈显著负相关。益农103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密度为8.58万株/hm2时,最高平均产量为8 792.75kg/hm2。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的密度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当密度为9.0万株/hm2时,平均产量最高;当密度为4.5万株/hm2时,平均产量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认为,密度中的9.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7.5万株/hm2产量和产量性能相对稳定。益农103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的密度与产量呈线性关系,该结论说明廊坊地区中、晚熟品种密度还有进一步增加的潜力,这可为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1]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等.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47-1253.
[2] 崔彦宏.春玉米不同群体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1):14-18,15.
[3] 赵松岭,李凤民,张大勇,等.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J].生态学报,1997,17(1):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