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和谐创新语文高效课堂
2017-01-11赵晓玲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觉得,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因此,需要语文教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利于构建语文创新课堂,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共建;和谐创新;高效课堂
当前许多中学生反应语文课堂不是枯燥无味,缺乏创新,就是花里胡哨,热闹喧天,不是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化,就是教学没有实质内容,学生无所收获,因此,他们对语文课缺乏兴趣。那么,针对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但是,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因为急功近利,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因此,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生态高效的课堂,就要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从而呈现着一种生态和谐创新课堂。
二、课堂中体现生活气息
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体验。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可辅以体验。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遇到过挫折,困难。教师若把文中司马迁在遭受不幸后仍坚持信念最终完成《史记》的情节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勾连起来,让学生谈谈自己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应怎样应对?是选择退缩还是勇往直前?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当挫折和困难来临时要勇敢面对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感受相联系,让学生透视现实社会生活,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语言运用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巧设情境,现场开个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就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或是模拟一个晚会,让学生充当主持人,说一段开场白,或是拟写一个求职信息,让学生写封求职信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因此我们应把学校课堂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构建思维、探究的课堂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和谐生态的课堂的构建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适当引导,构建充满思维、探究的课堂。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记得有一次,学生在学习唐代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商隐的《锦瑟》后,向我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几首诗里都出现了杜鹃这一形象,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如此钟情于杜鹃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乘机向他们提议:同学们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呢?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表示赞成。于是我征集对这一课题感兴趣的同学作为研究小组成员,同时引导并鼓励他们对杜鹃的“意义”做一番研究,并以此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杜鹃的文化意义”。当这一课题确立后,课题小组的每个成员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从浩繁的文学典籍中去搜寻与杜鹃有关的诗文作品以及前人对杜鹃所作出的研究和西方文学中关于杜鹃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周邦彦《浣溪沙》: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苏轼《筑堤》诗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等。在这过程中我只起一个引导的角色。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重点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为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营造和谐、创新的课堂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以认同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和谐的课堂,而和谐创新的课堂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创建。
【参考文献】
[1]王德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晓玲,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