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学案中的作业
2017-01-11庞东媛
庞东媛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作业设计;导学案;有效;能力
当前我们农场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主要以使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学校对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如何在导学案中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导学案中的作业设计主要体现在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合作探究——达标检测”三大环节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这三大环节中的作业设计。
一、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作业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以《母鸡》中的“预习导学”设计为例。我在导学案中的作业设计是这样:
1.准确字音,熟读课文。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反抗 如怨如诉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疙瘩 一撮毛儿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如怨如诉:
趁其不备: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是从( )——( )。课文的( )自然段写的是作者讨厌母鸡,( )自然段写的是作者敬佩母鸡。
现行语文新教材教学容量比较大,如果不充分预习的话,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内容很多,难于突出重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在《母鸡》中的“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作业。在要求明确,内容具体的每一题中,让学生渐入预习的状态,从而产生有效的预习效果。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因此,《母鸡》中“预习导学”的第一小题便是“读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最少要读三遍。对于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再多读几遍,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一遍就理解了,这要因人而宜。只有这们,才能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合作探究”的作业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写一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在四年级新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后,设计一个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在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他们深深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心连心,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在课文的最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假设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在和其他同学的演一演的过程中,学生再次感受到海峡、大陆人民心连心,接受了民族教育的一次深刻洗礼。
2.读写结合,设计练习
《一枝白玫瑰》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购物时看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想给死去的妹妹买一件圣诞礼物——洋娃娃,可是钱不够。当我了解到男孩家庭的不幸后,产生怜悯之心,暗中帮助男孩实现了愿望。文章通篇闪耀着人性的美丽,我想,凡阅读它的人,都会为那种人间的真情、亲情所动容。
在本课结尾处,也就是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望着这一束白玫瑰,你想对谁说?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在这张感人的画面下,写上自己想要诉说的话吧。在交流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有的对小男孩说,有的对作者说,有的对司机说等等,并且还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这样既渗透了情感,又再一次有利地抓住了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
总之,语文作业设计,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