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

2017-01-11蔡守英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驱动教学法

蔡守英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核心是“任务”的设计。如何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设计思路、方法、设计实践以及反思、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设计任务”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达到完美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并没有很好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比较肤浅,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不明白该如何运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设计的任务显得枯燥无味、可操作性不强、没有整体性;又或者直接把普通习题搬到“任务”里,把任务变成了习题;还有教师甚至将“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前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管学生的完成过程,也不讲解相关知识,对于结果也不作评价)也说成是“任务驱动”教学。如此种种,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任务”认识不到位,为了任务而去设计“任务”。从宏观上讲,一个有效的学习任务必将是能够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微观处看,一个有效的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本文试图对“如何设计有效学习任务”进行一些探索,让“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魅力得以展现,真正有利于师者与学者。

二、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一)有效学习任务设计实践

以笔者所授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参考书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授课内容为第七章第三节《合同的签订》。本次课的有效学习任务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有效学习任务的教学实践

(二)有效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产出,结合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本人采用“设计有效教学任务的五部曲”思路来进行有效学习任务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有效学习任务设计五部曲

首先,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教材并提炼教学目标。

以“第三节 合同的签订”为例,教材中的要求是“书面合同一经签订即成为约束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文件,外贸业务人员在缮制和签订合同过程中,必须十分认真,严肃对待,谨防错漏。”在教学中,笔者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涉及到缮制合同的情况略少,但参加到合同签约仪式的场面会较常见,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具实用性,笔者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

其次,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成目标。

可达成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其一目了然,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该怎样做,要掌握哪些技能以及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达成目标需要落到实处,其关键是只要花费符合自己学习进度的时间,任何学生都能达成的目标。因此,笔者将“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这一教学目标落地为可达成目标“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

第三,从可达成目标中提炼出各个具体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可达成目标的理论提炼,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必备“武器”,知识点必须精而准。提炼知识点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二是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权重。对于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来说,很可能需要分解无数个问题才能达到深刻理解。一般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这在下面论述中会提到。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要完成“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这个可达成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合同签约商务礼仪”“合同签约准备礼仪”以及“合同签约流程”三大知识点,其中,“合同签约流程”是知识重点与难点。

第四,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

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是有效学习任务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该环节承上启下,即是对知识点的体现,又自带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任务的功能。笔者认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须围绕知识点展开并兼顾知识点的权重,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教学重难点以及一般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认为“合同签约商务礼仪” 是一般知识点,分别设计一个问题,而“合同签约流程”是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成两个问题。

第五,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的任务,是有效任务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由问题转化出来的“可操作性任务”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是否具有“实际产出”,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须围绕着能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任务来解决某个问题。为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本身要真实易完成、有趣味性等。如图1所示,本人设计了9个可操作性的任务来解决5个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

(三)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有效学习任务设计的初衷是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落到实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产出”,学生在完成可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本次实践课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4课时完成可操作性任务,所有任务都归结到任务九“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以一个完整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该次课后,笔者对课堂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共21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每一个任务的学生为21人,所占比重达到100%;有19名学生表示这次课让他充分了解到合同签约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怎样去签订合同;17名学生表示学会了签合同过程的各种礼仪;21名学生都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0名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18名学生表示在任务完成后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了很多。

通过这样的一次实操课,笔者深刻体会到有效的学习任务能够达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了,教师希望传递给学生的“不自命不凡,也不妄自菲薄” “先谈付出,再谈回报”等做人做事态度也让学生在任务操作过程中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达到了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无缝结合。

三、有效学习任务设计的反思与建议

(一)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要具备让学生实现对知识建构与掌握的功能

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的五部曲是教师基于教学实际需要,于课堂前进行设计与思考,而学生完成“可操作性任务”才是课堂的体现,因此,学生完成了可操作性任务是否就意味着解决了由知识点转化而成的问题?能否因解决了问题而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从而达到了可达成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都由“可操作性任务”的“质”所决定,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实现逆思维逻辑倒推,这是任务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任务一、二、三解决了“合同签约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商务礼仪”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商务礼仪”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任务四、五、六解决了“合同签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准备礼仪”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任务七、八、九分别解决了“如何进行贸易合同签约”“签约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角色?其工作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流程”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而这三大知识点的掌握,就能够让学生完成“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这个可达成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了逆思维逻辑的倒推。

(二)可操作性任务要体现整体性

在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的五部曲中,我们把一个知识点转化成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又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可操作性的任务,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一个个单独的任务,这很容易造成任务与任务之间是独立的、非关联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可操作性任务时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各个任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各个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各个任务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共设计了九个可操作任务,其中任务一至八是子任务,任务九是母任务,任务一至八服务于任务九,学生在实践中只有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一至八,最终才能完成任务九,学生一旦完成了任务九“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也就实现了“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这个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可操作性任务要接地气,具有真实性、可完成、有趣味性等特点

可操作性任务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任务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模拟中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将所有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中去。设计任务时还需注重任务的可完成性,使学生易操作、可操作并可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努力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学到了本领。另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从而积极去认识和探究知识。如果设计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顺利完成。因此,一个真实、可完成、有趣味的任务才是最接地气的任务,也是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保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的所有可操作性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的,这些任务真实有趣易完成,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这在任务二、任务四、任务九中体现最为明显。

(四)可操作性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在设计操作性任务的时候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获取与运用知识。在本教学实践中,任务四、任务七与任务八属于开放性任务,教师没有限定布置签字厅需要哪些道具,没有规定签字的标准流程,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资源,这就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为学生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任务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反映出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技能与方法,而且在很多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逐渐普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和鲜明的教学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中。“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驱动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