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平板玻璃工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2017-01-11
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中,我国平板玻璃工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并举,发展成就令人瞻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市场规模大幅度扩张支撑产业繁荣、主要依靠产业规模增长支撑效益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平板玻璃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技术短板等问题突显出来。新形势下,站在新起点,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产业格局和结构重构是必然趋势。
新常态下困扰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问题错综交互,“三低”、“两重”是表象,而协同发展生态链缺失,技术、管理等方面短板是根源,具体到各产业领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为此,未来行业发展,需要聚焦解决关键问题,同时需要打出组合拳,多维度发力,标本兼治。
提倡、构建和融入产业协同发展生态链
1.推进合纵联横、融合联动发展。树立开放共享共荣、竞合理念,推进上下游、政、企各方共同努力,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作介质、政策措施作推手、标准规范作保障,积极推进并参加产业融合和产业协同发展,以此为重要途径突破市场、技术、产能过剩等方面问题对发展的制约。
与下游产业构建起联动发展的生态链,是打通应用梗阻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企业应练好内功,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要积极深入下游产业,与建筑、汽车、平板显示等下游产业对接融合,服务于下游产业发展。三是积极与政府配合,促进政府在供应端和应用端的鼓励和限制政策的落地、对标准的严格监管。在典型的建筑玻璃领域构建产业生态链,一方面应围绕节能、安全、装饰、智能这四大热点加强玻璃产品、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技术研发,发展精深加工业和新型功能产品,另一方面尽快补上应用标准和政策的短板,以此为桥梁,搭建建筑设计和建设单位、材料制造商的产业联盟或建筑产业共同体,推进节能等功能玻璃由弹性需求向刚性需求转变。
加强横向合作,在业内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链的重要方面。同业通过共享技术研发、市场战略、资本联合等方面协同行动的成果,以放大优势、整合和最有效地利用存量资源,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目前,推进企业资产联合及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不失为重要途径。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链。与下游产业形成合理的空间距离,有利于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好、更迅捷的服务,对于非常薄而运输困难、价值很高的显示屏玻璃尤其如此。我国显示产业领域,显示面板、产品集成组装是先发成长的产业链环节,从目前国内企业的布局来看,上游配套材料玻璃(玻璃制造和加工)除了发展滞后,布局上也不够理想。未来国内企业在前端玻璃制造及后加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合理布局,以便与下游、特别是面板企业形成更紧密的配套联动关系,增强竞争能力。
注重技术创新、突破关键和高端技术装备制约
1.突破先进显示玻璃技术装备短板。为实现我国由显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向显示技术强国转变,需要突破高世代玻璃、融屏保护玻璃等关键材料制约,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把握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不懈创新。应尽快实现AMOLED及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高强铝硅酸盐玻璃制造技术装备国产化,满足高良品率、低成本要求;研究柔性玻璃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防反射(AR)涂膜、一体化触屏的ITO镀膜技术设备;发展抗菌、弧面等触屏玻璃产品及生产技术装备。
2.精耕细作发展精深加工玻璃技术装备。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玻璃加工手段,生产出更高性能、更多功能的玻璃新产品,发展加工玻璃要在“精”和“深”上做文章,产品要品质好、功能优、性能强,满足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如:应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要求开发镀膜玻璃的膜系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丰富品种,使节能玻璃成为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汽车玻璃需要加强保温隔热、防雾、防眩、减反射等功能,并在强度更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家居、家电玻璃领域开发潜力,开发实用与美观兼顾、功能与装饰结合的产品。在太阳能玻璃领域,发展增透技术及产业化装备、TCO基板玻璃在线和离线镀膜技术装备、研发定日镜(误差<1mrad,反射比>94%、耐高温、表面自洁净、增透),向BIPV工程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集成产品模块及工程。
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设备是关键,在加强材料开发的同时,注重精深加工设备的创新,特别是走出“凑合、重在价廉”思维,推行精益制造,注重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解决核心组件国产化问题。
3.推进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接续链式开发、跨界应用。在存量技术上探索新应用、新产品,持续创新,不断完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拓思路,放大创新效果,包括将新技术和产品进行跨界平移应用创新,如,将显示玻璃技术及产品嫁接改造应用到新型车窗上,也使在显示领域较低端超薄玻璃有了新的用途,而车窗有了更好性能、更多功能,顺应了汽车智能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实施绿色制造、推行智能制造
1.以先进技术支撑绿色制造。“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在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同时,特别要加强技术支撑,加强关键高效减排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聚焦重点环节,实施全流程控制。
一是完善源头削减技术。重视配合料科学配制,加强窑炉富氧燃烧、窑炉结构优化等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优化燃烧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对节能减排尤其重要。纯氧燃烧技术是非常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但在大型熔窑上普及的条件还不成熟。应尽量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很多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发生炉煤气、石油焦等低价燃料,造成初始排污量大、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研究低价燃料减排技术是必要的,特别是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有必要研发更清洁、更高效的煤制气技术装备。
二是优化末端治理工程技术方案。优化的目的首先是减排效果好,再者是成本合理。针对烟气量大、含尘量高、粒子细、成分复杂、粘度大等特点,企业需要高性价比的减排解决方案。脱硫脱硝一体化是理想的模式,目前世界上开发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有两类,一类是联合脱除,也是分步脱除,另一类是同时脱除技术,后者仍是世界性课题。我国提出除尘、余热利用、脱硫、脱硝一体化,各环节技术装备的匹配、合理设置流程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推进智能制造。研发和应用专业化的智能制造装备、控制软件和技术,提高机器人、智能控制装备的应用水平。将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融人制造流程,链接大数据分析平台,减少人为不稳定因素,实现物料、节能减排、成本、质量、物流的精准、迅捷、高效、数据化、网络化、可视化、可移动管理和控制。
实施升级版“走出去"战略
我国平板玻璃产品已出口世界各地,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部分加工玻璃设备在国外具有一定竞争力且拥有丰富的生产线总承包经验,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走出去”基础好且符合国家支持政策。“走出去”也是避开国际贸易摩擦的困扰、历练培育起世界级强企的重要途径。
行业实施升级版“走出去”,是要由简单输出产品为主向产品十资本+技术装备+企业运营管理+品牌输出并举转变;由单打独斗转向共享和共赢,机会和途径很多,或融入“走出去”产业链,或抱团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如国内一些优势太阳能装备企业已在东南亚、南亚、南美、南非等地建厂,以规避双反、靠近终端市场,不失为配套的玻璃企业“走出去”的机遇。
国际形势复杂,实施升级版“走出去”也将面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地缘政治、法律、文化冲突等诸多风险,我国玻璃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运营经验,“走出去”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海外并购是实施“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世界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导致部分海外企业经营困难是机遇,但是纵观国内各行业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却是成败参半,业内也有经验值得借鉴。“走出去”是系统工程,需要扎实做好海外投资或并购的战略规划、投资研究、尽职调查、交易谈判等等环节工作,其中客观评估行业老牌的跨国公司为什么没有把版图扩张到我们“走出去”的目标地,十分必要。
注重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创新商业模式,目的是提高赢利能力。所谓商业模式,简单讲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涉及融资、采购、营销等环节。互联网快速发展,资本管道多元化、商业平台多样化,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了更多的选择。融入互联网、建设大数据平台系统是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重要途径。创新融资模式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绕不开的功课。在战略明晰、洞察机遇、合理定位、获取投资者信任基础上,通过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合理调配债务性和权益性融资比重、争取政策支持、合理化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产业链融资合作、适时剥离不良资产和不善长业务等方式,保持资金链稳定,筹集发展资金。积极的资产联合并购行动也不失为可取的融资模式。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应用商建立产业联盟,建立低成本、高效的采购和营销平台等都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范例。
此外,行业还要推进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改革行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推进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变革,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也要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为行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