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创新与迷茫
2017-01-11
城市是个令人着迷的事物—奔波在现代大城市的你,可能鲜有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到陌生的城市观光,反倒能以异乡人的身份注意到城市的神奇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从建筑到生活,从游记随笔到严谨的学术著作,围绕城市的书籍越来越多。
《城市为创新而生》算是一个关于城市话题的深入探讨。这份由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制作的最新榜单,评选出19个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评选过程中摈弃了专利数据等传统标准,而是启用4个新维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竞争力:热钱指数、独角兽指数、租房指数和合伙人指数。如主题所示,与其说这份榜单关注的是果实,不如说是创新的土壤。新标准未必完美,但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城市的崭新视角,指向了城市商业生态之于创新的重要性。
它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回归。
对城市的赞美和迷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柏拉图对话集的《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穿插了这么一句:“你们知道吗,树木和田野不会教会我任何知识,可是城里的人却能教我学会。”
古希腊城邦算得上是城市的雏形,这句看似无意的话暗示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共识: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汇集着财富和权力,更是知识产生与传承的最佳土壤。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这样描述城市的创新:“城市,如果还有一点点意义,它就首先是人类整体性的表达和象征,它来自人类无比丰富的兴趣、活动、追求,也来自人类丰富的劳动分工,还来自人类无尽无休的潜在能力。”
但是,正如包括芒福德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城市总是同时展现人类文明的成就与失败。从19个中国城市的创新数据里,我们既能看到创新的活力,也能感受其中的误区与迷茫。
其中,热钱指数统计出最受热钱关注的3个行业:电商B2C、游戏和软件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极少数行业高度集中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俘获了人们的注意力。和创新所要求的宽广性和活跃度相比,这种投资思路何尝不是一种局限?
另一个让人忧心的指数来自于租房数据。高昂的生活成本迫使很多创业者选择逃离原本更具创新环境的城市。失控的城市扩张速度不断推高创新成本,最终遏制创新力的释放。这几乎是个无法避免的现代城市进程:即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势必导致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环境上,也存在于商业生态之中。
作为城市创新样本的柏林,在1990年代的重建过程中,曾险些以商业利益取代理想的城市规划。索尼公司在波茨坦广场的开发计划被视为“或多或少地绑架和蹂躏了这个城市”。房地产、金融业,以及大公司的投资,都可能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双刃剑。
更大的遗憾之处在于,城市其实是个蕴含秘密的地方,比如那些创意人群的非主流聚集地、亚文化逗留的角落,或者贫瘠街区墙上不规则的涂鸦—多样性,蕴藏着一座城市的真正活力。但它们往往藏在城市的缝隙中,我们无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