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新世纪
2017-01-11胡雯雯
胡雯雯
在过去,一谈到人偶和娃娃,一般人都会联想起儿童或深闺少女的玩具。但随着数字时代的演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匿名化,许多成人开始将情感寄托于模拟物上。娃娃和人偶,渐渐成了情感交流的最佳载体。
从中世纪王宫贵族家的玩物、19世纪末出现的泰迪熊,到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女士娃娃,再到如今小女孩几乎人手一个的芭比,有无数形态各异的娃娃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而以精致梦幻著称,几乎全手工打造的BJD娃娃,则在近年风靡东西方国家,人气暴涨。它们不但拥有众多玩家,也备受时尚圈、艺术家、设计师们的眷顾。那么,BJD到底有什么来头呢?
BJD娃娃的全称是Ball-jointed Doll,即“球形关节人形”,是起源于欧洲,再经由日本、韩国,渐渐传入中国的。它们的特色是关节灵活,可以摆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姿势,而且不论是眼珠、头发、手脚,还是身体或妆容,都能让玩家自行改装,可塑性和表现力非常强。
有趣的是,BJD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把玩或是欣赏,而是为了对抗某种社会意识。1930年代,欧洲超现实主义圈盛行用各种照片进行拼贴和再创作,以呈现一种奇异的蒙太奇效果。来自德国的艺术家汉斯·贝默尔,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五六种真人尺寸的女性人偶,并以它们为主体,拍摄自己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人偶的球形关节全部暴露在外,呈现出一种怪异且饱含强迫感的姿势,而且有些人体或臃肿或残缺,造型也很扭曲,让人想起被肢解的机器人,或者SM的某种场景,这与后来流行的BJD完美人形大相径庭。
在纳粹美学刚兴起的德国,对完美雅利安人种的各种宣扬,对所谓“劣等人种”的清洗,让汉斯忍不住要以这种方式来大唱反调。他的作品,受到了大批超现实主义者的赞美,也引起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关注。日本的一些人形师,开始学习汉斯的球关节做法,从此东方也有了BJD的雏形。
伴随着动漫文化的热潮,商业化的BJD开始推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玩偶公司Volks的著名人形师圆句昭浩,希望给妻子一份与众不同的生日礼物,于是从球关节人形、欧洲古董陶瓷娃娃等身上寻找灵感,做出了一个57厘米高的,美轮美奂的聚氨脂树脂人偶。公司老板看到它后,脑洞大开,从此,一批名为Super Dollfie的BJD人偶面世了。它们可以随意更换眼球和头发,可用砂布打磨改变脸形和体形,还可以跟人一样直接在脸上化妆,因此每个娃都可以呈现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就是后来让许多中国玩家走上养娃之路的SD娃娃。
此后,韩国、香港都相继出现了开发BJD人形的公司,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也加入进来,涌现了形态各异的作品。与规模化生产的芭比、可儿等娃娃不同,全手工打造的BJD就和人类一样,面貌和身体多种多样。就算是只买了一个娃,只要改变妆容和服装,也能变化成截然不同的风格,或是洛可可式的华丽,或是中国风的飘逸,或是日式复古,或是诡异的哥特风……
另外,娃界有个明显的特点:版权意识特别强烈。不同品牌、不同人形师的作品,相貌和特点都是各具特色的,资深玩家一眼就能认出来。如果娃党照着他人的作品复制,或者买一个低价盗版品,是会被许多玩家不齿的。可能花钱送去化妆也没人肯接单、不能带出去参加娃党聚会,身体比例不对导致官方尺寸的衣服根本穿不了,就算单纯在网上晒图,被人看出是盗版后也会被喷得很厉害。
据一些娃圈资深者的观察,国内养娃者年龄分布非常广,上至五六十的中年人,下至十来岁的孩子都有。因为人形的入门价位较高,所以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爱人形的“娃爸”和“娃妈”们,会把“买”人偶称为“接”或“认领”,将“把玩”叫做“养”,原本无生命的人偶,无形中被赋予了跟小生命等同的概念,从而增强了跟主人之间的情感黏性,甚至拥有了和家人一样的地位。
在一些社会心理研究者看来,养娃文化今年的兴起,是和社会形态变迁息息相关的。首先,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充沛的物质,极大的生活便利,也同时催生了物质至上和黄金万能主义。不断追求更新、更流行器具、用品甚至是偶像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当下的短暂快乐。渐渐地,人们的爱慕对象开始机械化、物质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疏淡,甚至有人对于生活中的同类缔结关系感到恐惧,更倾向于一个人独处。
而另一方面,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幻想,按要求定制,并且随心所欲控制,时刻陪伴身旁的人偶,成了内心安定与满足的来源。将拍摄的娃娃图片在网络上与同好分享,也创造了新的社交机会。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将此归纳为成人孩童化(Kidult)现象。许多对儿时经历难以忘怀,或者有儿时遗憾的成人,都在寻找各种机会重温当时的美好。从《哈利·波特》系列的全球畅销,漫威电影的流行,到手游网游的风靡,动漫周边产品的发展壮大,都印证着这一现象。已经有经济能力的成人,花几千上万元买个娃,再花大量资金将其装扮成自己喜爱的摸样,已经被视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消费。
此外,数字时代的信息分享习惯,也让原本小众的BJD文化有了发展的根基。无论是吃饭、逛街、工作,还是发呆,随手发张自拍晒上网,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常态。因此,BJD玩家们即使宅在家里,也能随时将装扮得美美的人偶晒上网,相互评价、交流。在一些活跃的论坛中,人偶已经按类型、年龄、风格等进行了详细的分区,每个区会定时或不定时举办线下活动(娃聚),俨然已经成了俱乐部的运作形式。
互联网的便利,也让无数玩家、卖家、人形师、妆师、服装设计师们联系在一起,只要双方谈好条件,定好价格,就可以达成一项合作,“养娃”的难度和门槛降低,喜欢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遗憾的是,虽然《南都周刊》在采访娃党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但也遭到了一些娃党的阻力。在TA们看来,虽然BJD已经开始流行,但仍会被不少人误解,人偶高昂的价格,让它招致了“不务正业”“拜金主义”的骂名;而一些大众影视作品,比如韩国电影《人形师》,美国电影《招魂》等,又让娃娃蒙上了一层灵异色彩,一些玩家甚至被妖魔化成神神叨叨的怪人……因此,有些人宁愿安安静静地“养娃”,也不愿在媒体上露脸。
幸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包容,极度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总能找到容纳它的土壤。就像一位BJD玩家所说:“我喜欢BJD,单纯是因为这是一种美的事物,甚至是人类工艺、审美的一种极致体现,而且这一切都是用双手来完成的。能寻找到一种打动内心的美好,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