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专业设置现状与建议
——以北京市为例
2017-01-11鄂甜
鄂 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1)
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专业设置现状与建议
——以北京市为例
鄂 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研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扩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专业设置的规模;二是优化部分专业的中高职专业结构;三是完善传承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高职衔接;北京市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与内涵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面简称《公约》).我国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我国第一次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简称非遗)的提法,代替过去惯用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信仰、情感以及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物化[1].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传承是要靠人来实现和完成的,非遗的承载者是“人”,而非物.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了传承人,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都是“因人而存”,但却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困境.因此,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我们必须将非遗传承工作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非遗传承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全面系统的传承人培养制度,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以北京市职业教育非遗类专业设置情况为例来研究如何培养此方面的人才.
2 北京市非遗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已有38个项目入选世界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7项在“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之列.在这38个世界级非遗项目中,涉及到北京的有6项,分别是昆曲、古琴艺术、书法篆刻、端午节、针灸和京剧.
在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北京共有52项入选,其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3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1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8项.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37%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处于濒危状态[4].在这些入选的非遗传承项目中,保护和传承较好的大多具有强大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背景,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老字号,如全聚德、东来顺、盛锡福、同仁堂等.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市已建立了5个“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5个“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2.2 非遗项目的分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基本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包括五类:第一类,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第二类,表演艺术;第三类,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第四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类,传统手工艺.
以此为据,作为特定的研究范畴,北京市非遗涉及以下领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医药等[5].本研究依据北京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将分类简化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传统中医药、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学.
对北京市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是传统工艺类项目数量最多,共计36项,占全部项目数量的69%;其次是相声、评书、京剧等表演艺术类遗产,共计9项,占全部项目的17%;再次是中医针灸、传统医药类共4项,占全部项目的8%;最后是民间文学和传统节日类,分别占4%和2%.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分类及所占百分比
2.3 非遗产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迅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收入达1.2万亿元,成为连续多年仅次于金融业的首都第二支柱产业[6].201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较2013年增加2 79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了13.1%,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已达17.1万户,同比增长15.8%;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 029亿元,同比增长9.5%;文化创意从业人员109.7万人,同比增长2.2%[7].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它明确指出了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按照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积极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要“加强对北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非遗与科技融合,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拓宽文化服务领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对具有北京文化特色、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优势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让古都北京在文化宜居中焕发蓬勃朝气,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8].
3 北京市职业教育非遗类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分析
3.1 中职专业设置情况
从总体上看,北京市中职非遗类共有65个专业点,主要涉及医药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和健身三个专业大类.
从非遗项目分类来看,北京市中职教育非遗类专业设置主要涉及传统中医药类、传统工艺类和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专业点共有14个,约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22%,主要涉及工艺美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文物保护技术三个专业,其中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学校最多,全市共有9个专业点;传统中医药类专业点共有8个,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12%,主要涉及中药、中药制药、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4个专业;表演艺术类共有43个专业点,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66%,主要涉及传统舞蹈表演、戏曲表演、戏剧表演、武术等专业,见表2.
表2 北京市中职非遗类专业设置情况
注:数据根据北京市2015年中职招生简章统计整理得出.
3.2 高职专业设置情况
北京市高职非遗类专业主要涉及艺术设计类、药学类、教育类、语言文化类、表演艺术类五个大类.
从非遗项目分类来看,北京市高职非遗类专业设置主要涉及传统中医药类、传统工艺类和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专业点共有8个,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57%,主要涉及艺术设计、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美术教育、文物鉴定与修复4个专业,其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最多,全市共有4个专业点;传统中医药类专业点有1个,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7%;表演艺术类在北京市共有5个专业点,占非遗类专业点总量的36%,主要涉及舞蹈表演、戏曲表演、音乐表演专业,见表3.
表3 北京市高职非遗类专业设置情况
注:数据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信息统计整理得出.
3.3 比较分析
通过对中职、高职的专业设置情况与相关非遗项目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北京市非遗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项目数量占比为69%,而该类专业在中职教育中的设置比例仅为22%,高职中的专业设置数量比例也低于此类非遗项目数量,见表4.因此,未来必须整体扩大传统工艺类专业在中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数量,特别要增加中职传统工艺类专业设置数量.传统医药类中职、高职的专业设置都与该类非遗项目占比差异不大.北京市非遗项目中表演艺术类项目数量占总数的17%,而该类专业在中职教育中的设置占比为66%,专业设置数量明显偏高,高职中的专业设置数量比例也高于此类非遗项目所占的比例,但考虑到北京市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此类教育资源在北京相对集中,可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文化传承对表演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对此类专业的设置数量进行适当调整.
表4 北京市中高职非遗类专业总体数量对比情况
将中职、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传统工艺类中,中高职专业设置比例为1.75:1,从非遗类专业最适合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看,该类中高职专业设置比例基本合理.而传统中医药类和表演艺术类的中高职设置比例分别为8:1和8.6:1,高职专业设置比例明显过低,难以为该类专业的非遗传承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对非遗类专业内部分布进行分析知,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见表5.第一类,工艺美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文物保护和戏曲表演,这4个专业无论是从中高职专业设置数量上,还是从当前的培养目标上,都具备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可能性.以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中高职专业点数量比例为2.25:1,基本适合采用中高职衔接阶梯式培养,培养目标也基本符合中高职衔接阶梯式培养的基本理念,即中职教育侧重于技能训练与培养,高职教育侧重艺术设计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第二类,中药、舞蹈表演和音乐,这3个专业在中职专业设置的数量过高,高职专业点数量过低,难以为大多数选择该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上升发展的空间.第三类,部分专业不具备中高职衔接阶梯式培养的必要条件,如中医护理专业、戏剧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武术这4个专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因此该类专业的教育基本上为“断头”教育,这样的专业设置既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实现非遗传承人才的系统、规范培养.
表5 北京市中高职非遗类专业情况比较分析
4 建议
(1)扩大部分非遗类专业设置规模
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而从对北京市中高职的专业设置情况与相关非遗项目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目前传统工艺类的专业设置比例明显偏低;传统工艺类专业在中职教育中的占比过低,不足该类项目在非遗类项目数量的1/3.今后,应整体扩大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美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文物保护技术)在中高职教育中的设置数量,特别要着重加大中职传统工艺类专业设置的数量.
(2)优化部分专业的中高职专业结构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专业结构是非遗技艺传承人才贯通培养的前提.但从对北京市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分析来看,仍有部分中高职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人才贯通培养的需要,如中医护理、戏剧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和武术目前还基本为“断头”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又如中药、舞蹈表演和音乐这3个专业,虽然在高职院校中有相关专业,但是专业点数量特别少,难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专业传承人才培养的需要,基本情况见表6.
表6 北京市非遗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基本情况
针对基本具备中高职贯通培养条件的专业,如工艺美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文物保护和戏曲表演,建议北京市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设置该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加强沟通交流,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针对必须适度调整优化的专业,如中药、舞蹈表演和音乐,建议适度加大该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开设数量,为更多选择该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上升发展的空间;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没有开设的专业,如中医护理、戏剧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武术,建议北京市主管部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3)完善传承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 职业院校协同合作为非遗技艺传承培养人才
据了解,全国已经有不少院校开始寻求多方合作,探索非遗类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例如,目前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就正在积极磋商文物保护专业的“3+4”中职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得到了国家故宫博物院的认可和对专业筹备的指导.“3+4”模式是非遗类专业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有益创新,也是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各层级职业院校应加强相互沟通合作,做好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非遗类专业的衔接培养工作,为非遗的技艺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 引进行业企业优秀师资,提高培养质量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职业院校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校顾问等,参与到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鼓励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大师将具体项目带到职业院校,通过真实项目引领非遗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时,选派专业的优秀教师到相关非遗传承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艺,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3)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扩大文化传承的辐射作用
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可以为非遗类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也能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此外,基地的建设还可以作为青少年与公众的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非遗保护兴趣,提高公众参与保护非遗的意识.
[1] 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83-87.
[2] 江赟.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J].职教论坛,2014(17):53-56.
[3] 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
[4] 顾军,范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C]//2012北京文化论坛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9-40.
[5] 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6.
[6] 张倩怡.2014年北京市文创企业收入达1.2万亿元[N].北京日报,2014-12-31(4).
[7] 李洋.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3%[N].北京日报,2015-03-12(1).
[8] 北京政务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08-06)[2015-10-01].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358295.html,2015-8-6.
责任编辑:金 欣
Curricul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ity
E Tian
(Research Center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100021, China)
It is one of the commit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stablish curricul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as a case study, reviewing the concerned curricul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offering proposals i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urricula,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ar structur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ijing
2016-09-12
鄂 甜(1980-),女,北京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1009-4873(2016)06-0004-05
G71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