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
2017-01-11殷治平张兆国
殷治平,张兆国
(1.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
殷治平1,2,张兆国1
(1.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以我国2011—2014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影响以及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呈显著负相关;管理者既有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呈倒U型;管理者预期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的负相关以及管理者既有任期的调节作用均比国有上市公司更显著,而管理者预期任期的调节作用则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显著。这些研究结论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合理选择管理者聘期、降低战略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产权性质;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战略差异
一、问题提出
战略管理领域存在两大核心理论:产业组织观和资源基础观。前者认为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环境是企业战略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后者则认为企业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些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成功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行业环境和企业资源、能力都影响着企业业绩。本文借鉴Hitt(2012)[1]的战略整合观,认为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面临着相同的市场和监管压力以及相互学习、效仿,使得同行业企业在资源配置上会出现相似性,进而形成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但是行业中的企业又是千差万别的,拥有着独特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就有可能在资源配置上另辟蹊径,偏离行业集中趋势。当然这种偏离是有风险的,偏离度越大风险可能越大。为了考察这种偏离度,本文将其定义为战略差异。
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则,在每个行业中一般都会形成一种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的集中或主流趋势[2-3]。有研究表明,采用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既有助于企业遵守政府等监管部门所制定的行业规则,以降低法律诉讼风险,得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2,4],也有助于企业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学习和模仿,以应对行业的相关风险[5],还有助于企业吸收行业内专家的知识和建议,以控制战略管理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6]。与此相反,如果企业选择的战略偏离了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产生了较大的战略差异,则企业的财务绩效就会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从而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7-8]。也就是说,战略差异既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提高战略差异的有效性,降低战略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就必须对战略差异进行合理控制。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研究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及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规范性文件,都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列为了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每一种业务活动,都要通过建立由环境分析、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系统来加以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而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可见,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起到合理的保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内部控制就会对战略差异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关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就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而言,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对代理成本[9-10]、盈余管理[11]、公司稳健性[12]、公司业绩[13-14]、审计质量[15]等方面的影响,而很少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差异的影响。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因此管理者无论对战略差异还是对内部控制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照高层梯队理论,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育背景和任期等背景特征的管理者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乃至行为选择上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企业决策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16]。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企业业绩[17]、企业战略选择[18]、国际化经营[19]、研发投资[20]、非效率投资[21]、内部控制[22]、会计稳健性[23]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研究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时,就需要考察管理者背景特征的调节效应。否则,就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解释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以及管理者任期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考察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是否有影响;其次,考察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最后,结合我国企业的制度背景,考察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以及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在国有和非国有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公司中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合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但是目前学术界却很少从实证上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本文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差异的影响,将有助于深化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第二,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作为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无疑对企业行为及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考察管理者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第三,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考察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以及管理者任期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能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余下的部分是: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战略是指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而对企业全局和未来所进行的总体和长远谋划[24]。也就是说,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25-26]。可见,企业战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那么,处在一个特定行业中的企业应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呢?大量研究表明,在一个行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符合行业特征和行业标准的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3-4,8]。这是因为,采用这种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既有助于企业遵守政府等监管部门所制定的行业规则,得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降低法律诉讼风险[2],也有助于企业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降低决策风险[5],还有助于企业吸收行业内专家的知识和建议,降低经营风险,做到稳健发展[27]。当然,也有些企业的战略会偏离这种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即产生战略差异。战略差异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即战略差异既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28],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29]。总之,战略差异越大,企业的风险就越大[30]。
由于战略差异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为了提高战略差异的有效性,降低战略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就必须加强对战略差异的风险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其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31-32]。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借鉴国外有关内部控制目标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把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战略发展;二是合理保证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三是合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四是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五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合法[33]。可见,在这些目标中,“合理保证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之目标统领着其他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也是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合理保证这一目标及其他目标得以实现呢?关键在于内部控制要能够做到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大量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内部控制因风险管理的存在而产生,也因风险管理的发展而发展[34-35]。正如COSO委员会在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所指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包含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框架。所以,我们认为,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为了发挥这一职能作用,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所提出的“八要素”内控体系,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提出的“五要素”内控体系,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这些内控体系虽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以风险为导向,旨在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上述分析可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战略差异的有效性,防范和降低战略差异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1:
假设1: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战略差异,从而防范和降低其风险损失。
但是,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企业管理者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针对不同背景特征的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按照高层梯队理论,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家庭出身、学历、教育背景和任期等背景特征的管理者,其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也不尽相同,进而会对企业的决策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16]。所以,本文在上述分析了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之后,还将进一步分析管理者任期在这种影响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
管理者任期是指管理者的任职周期。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管理者的经营阅历、认知水平、风险倾向、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等心理特征和管理素质[36]。显然,这些心理特征和管理素质会影响内部控制和战略差异的有效性,进而会改变和调节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
管理者任期有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之分。既有任期是指管理者已履职的年限。预期任期是指管理者对其未来任职时间的估计或预期。这两种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所起的调解作用可能存在差一定的差异。从既有任期的影响看,有研究表明,当管理者处于任职初期时,一般都会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心理特征,想迅速打开局面,做出成绩,建树声誉,站稳脚跟,进而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改变企业现有的战略和经营模式;相反,当管理者面临着卸任或退休时,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愿意去改变企业的现状[37,39]。再从预期任期的影响看,有研究表明,当管理者预见其未来任期较短时,由于不再追求其个人的声誉效应,且个人的短期利益也不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联系,因此就会采取短期行为,如不愿意去改变企业战略、加大长期投资等;相反,当管理者预见其未来任期较长时,就可能会有长远打算,考虑如何调整企业战略、加大长期投资等企业长期发展问题[39-40]。由上述分析可见,管理者任期的长短会影响管理者的心理想法及行为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按照经济人假设,管理者在行为选择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其任期的长短对其付出与收益加以权衡[41]。如果任期较短,管理者的付出和努力(如加强管理、调整战略、增加研发投资等)给企业带来的滞后收益而自己得不到相应的好处,则管理者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否则,反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理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既有任期越长,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所起的负向调节作用就越小。
假设3:预期任期越长,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所起的正向调节作用就越大。
此外,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国有和非国有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有研究表明,这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在代理问题、内部治理、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42,45]。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4:
假设4: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以及管理者的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均可能在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存在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2011—2014年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金融类、ST类和*ST类公司以及存在数据缺失的公司。经过选择,共得到5394个观测值,其中国有1933个,非国有3461个。本文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Wind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同时,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先进行了1%的winsorize处理,后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二)变量设计
(1)战略差异。战略差异是指企业战略偏离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的程度。本文借鉴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0)[7]、Geletkanycz和Hambrick (1997)[5]、Tang等(2011)[4]、叶康涛等(2014)[6]等学者的做法,从如下六个维度指标来对战略差异加以衡量:市场投入(销售费用/营业收入)、研发投入(无形资产净值/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更新程度(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资本密集度(固定资产/员工人数)、管理费用投入(管理费用/营业收入)、企业财务杠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所有者权益)。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按年计算出每个企业的六个指标值;其次,计算出每个企业的六个指标值与当年行业平均值的差额,将差额除以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后取绝对值,从而得到了每个企业在六个指标上偏离行业平均水平的绝对程度;最后,计算出每个企业6个标准化指标的均值,即得到了企业整体战略偏离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DS。DS值越大,表示该企业当年偏离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的战略差异就越大。
(2)内部控制质量。本文借鉴逯东等(2014)[46]、尹美群等(2015)[47]、张会丽和吴有红(2014)[48]等学者的做法,采用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所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
(3)管理者任期。由于企业战略决策属于企业董事会的职责范围,因此本文把管理者界定为董事会成员。管理者既有任期为管理者任现职的实际年限。对管理者预期任期,本文借鉴李培公和肖珉(2012)[49]、张兆国等(2014)[39]等学者的做法,采用如下公式加以计算:
Etenu=(Tenuindustry,t-Tenui,t)+
(Ageindustry,t-Agei,t)
(1)
其中,Tenuindustry,t表示t年i公司所属行业的管理者平均任职年限,Tenui,t表示t年i公司管理者的平均任职年限,二者之差即为任期维度表示的管理者预期任期;Ageindustry,t表示t年i公司所属行业管理者的平均年龄,Agei,t表示t年i公司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二者之差即为年龄维度表示的管理者预期任期,将两个维度的预期任期相加即得到了管理者的预期任期。
(4)控制变量。本文借鉴Bantel和Jackson(1989)[50]、Finkelstein和Hambrick (1990)[7]、Wiersema和Bantel(1993)[51]、肖华和张国青(2013)[14]、池国华等(2014)[22]等文献,选用成长性、股权制衡、两职兼任情况、董事会结构、行业竞争程度、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上市年限、产权性质、行业、年度等作为控制变量。上述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
(三)模型建立
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了考察内部控制质量对战略差异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2):
DSi,t=β0+β1ICi,t+controlvariablesi,t+εi,t
(2)
表1 变量定义
为了考察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分别建立如下模型(3)和模型(4):
DSi,t=β0+β1ICi,t+β2Tenui,t+β3ICi,t×Tenui,t+
controlvariablesi,t+εi,t
(3)
DSi,t=β0+β1ICi,t+β2Etenui,t+β3ICi,t×
Etenui,t+controlvariablesi,t+εi,t
(4)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全样本看,战略差异均值0.684,标准差0.385,上市公司间的差异不大。迪博内控指数范围为0~1000,值越大说明内控质量越好,内控均值667.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控质量较好,但高达98.56的标准差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良莠不齐。既有任期均值3.143,变动范围0~13年,预期任期均值0.109,预期任期的最小值-14意味着该管理者已超平均任期14年,由-14到17.5的变动范围显著大于既有任期。既有任期、预期任期、成长性、股权制衡度、上市年限、资产负债率和roa的标准差较大,表明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比较看,
战略差异均值分别为0.732和0.657,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的内控差异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标准差105.6,非国有上市公司标准差94.29),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超龄服役现象明显超过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预期任期均值1.096、最小值-9,非国有上市预期任期公司均值-0.443,最小值-14)。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发现二者在战略差异、内部控制质量、预期任期、股权制衡度、上市年限、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程度以及财务杠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由表可见,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显著负相关,表明高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战略偏离程度;管理者既有任期与战略差异显著负相关,与内部控制关系不显著;而管理者预期任期与战略差异关系不显著,但与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这些研究结论初步证明了内部控制、管理者既有任期、预期任期与战略差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另外,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最大值的绝对值为0.467,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水平。
表3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水平。
(三)回归分析
1.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从全样本看,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显著负相关,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即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很好地抑制战略差异,防范和减少战略决策的风险和损失。从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比较看,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的负相关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中显著,在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中不显著,这可能与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更多的是基于制度要求而不是基于企业的真正需要有关,使得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抑制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不显著。
2.管理者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从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管理者既有任期与内部控制交乘,一次交乘项显著为正,二次交乘项显著为负,根据计量经济学以及Luo等(2014)[52]对交互项的解释,说明管理者既有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作用在任期开始为负向调节,随着管理者任期的延长,逐渐转化为正向调节。管理者上任前期,还处于熟悉和摸索阶段,内部控制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战略决策风险;随着任期的延长,管理者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更加熟悉,对企业的治理控制更加到位,内部控制质量不断提高,促使企业战略决策更加稳健,战略差异会变小。所以假设2得到了部分支持。管理者的预期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假设3没有得到支持。
从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比较看,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出了显著的不同影响。既有任期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显著,在国有上市公司表现不显著;预期任期在国有上市公司表现显著,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不显著。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聘任多为政府任命和委派[46],管理者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关系不大,既有任期的延长只能加固管理者在企业的地位,不能给管理者带来晋升、提拔等激励,所以,既有任期的延长并不能激励管理者关注企业长远利益,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战略决策风险和损失。另外,随着既有任期的延长、企业地位的稳固,管理者会出现管理松懈,也加大了战略决策风险。相反,预期任期对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而言,激励作用显著。较长的预期任期更有可能做出好的业绩作为晋升的政治资本,所以较长的预期任期会激励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用心管理、合理决策,防范和控制风险和损失。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企业管理者或为企业所有者,或者其报酬与企业绩效挂钩,管理者私人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休戚与共,所以会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既有任期越长,知识、经验积累更丰富,风险防控更科学合理,促使战略决策更理性、稳健,战略差异也趋于合理。所以本文提出的假设4得到了支持。
表4 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和战略差异
注:(1)*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水平。(2)括号内为t值。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相关的稳健性检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列出所有的检验步骤,只对关键处理进行了陈述。
1.变量替换
(1)对战略差异的衡量。借鉴Tang等(2011)[4]、叶康涛等(2014)[6]等的做法,剔除广告宣传投入和研发投入两个维度指标,以固定资产更新程度、资本密集度、财务杠杆和经营费用率四个指标衡量战略差异。四维度和六维度战略差异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0.8424,二者高度相关,保证了指标替换的合理性。采用四维度战略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2)对内部控制指数的衡量。根据披露的企业内控缺陷数据,对重大缺陷取值-3,重要缺陷取值-2,一般缺陷取值-1,没有缺陷取值0,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3)对管理者范围的界定。重新选定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为管理者团队成员计算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内生性问题
考虑到内部控制与战略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二阶段最小平方(2SLS) 回归进行检测。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检查是否存在内生性。据已有文献,本文选取了如下内部控制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产权性质(state)、资产规模(lnsize)、资产收益率(roa)、是否亏损(loss)、是否并购(mg)、是否有外资持股(fs)、市场价值/帐面价值(mb)、审计机构是否为国际四大(audit)、沪市/深市(exchange)、年度、行业,以内部控制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二阶段回归。Hausman检验为0.0393,同时DWH检验p值为0.0383、0.392,5%水平上显著,故可认为内部控制为内生变量。接着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因子进行最小平方二阶段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与前文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印证本文结论的合理性。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以我国2011—2014年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公司产权性质,考察了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以及管理者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战略差异,防范和降低战略风险;管理者既有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的调节作用呈倒U型,说明管理者既有任期
表5 2SLS一阶段回归结果
注:(1)*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水平。
表6 2SLS第二阶段回归结果
注:(1)*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水平。(2)括号内为t值。
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里(即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就能够起到积极调节作用;管理者预期任期在内部控制影响战略差异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的负相关以及管理者既有任期的调节作用均比国有上市公司更显著,而管理者预期任期的调节作用则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如下政策意义:第一,有助于企业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以防范和降低包括战略决策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第二,有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包括管理者团队管理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如合理确定管理者的聘任期限、实行轮岗制度、建立相互制衡的制度等),为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创造相应的环境;第三,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是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环境。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这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参考文献:
[1]MICHAEL A Hitt, DUANE Ireland R,ROBERT E Hoskisson.吕 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M].9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1-25.
[2]JOHN W Meyer, BRIAN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9):340-363.
[3]PAUL J DiMaggio,WALTER W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147-160.
[4]TANG Jianyun, CROSSAN Mary, GLENN Rowe W.Dominant CEO, deviant strategy, and extrem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powerful board[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1(11):153-178.
[5]MALTA A Geletkanycz,DONALD C Hambrick.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654-681.
[6]叶康涛,张姗姗,张艺馨.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14(5):44-51.
[7]SYDNEY Finkelstein, DONALD C Hambrick.Top-management-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9): 484-503.
[8]陈 收,肖咸星,杨 艳,等.CEO权利、战略差异: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J].财贸研究,2014(1):7-16.
[9]HOLLISASHBAUGH-SKAIFE DZNIELW.Collins, WILLIAMR Kinney JR, et a.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3):134-155.
[10]ANNA M Costello, REGINA Wittenberg-Moerman.The impact of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on debt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3):167-188.
[1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资源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63-68.
[12]BENG Wee Goh,LI Dan.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3):975-1005.
[13]查剑秋,张秋生,庄 健.战略管理下的企业内控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9(1):47-52.
[14]肖 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J].会计研究,2013(5):73-80.
[15]RANI Hoitash, UDI Hoitash, JEAN C Bedard.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5):105-126.
[16]DONALD C Hambrick,PHYLLIS A Mason.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2): 193-206.
[17]张建军,李宏伟.私营企业的企业家背景、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业绩[J].南开管理评论,2007(5):12-25.
[18]陈传明,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5):124-133.
[19]吴建祖,毕玉胜.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与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华为公司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3(9):1268-1274.
[20]刘运国,刘 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管理世界,2007(1):128-135.
[21]姜付秀,伊志宏,苏 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22]池国华,杨 金,邹 威: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11):67-74.
[23]张兆国,刘永丽,谈多娇.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1(7):11-18.
[24]张兆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2-45.
[25]张兆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C]//HENRY Mintzberg.明茨伯格谈管理:人们的奇妙组织世界.北京:2014:38-44.
[26]HITT Michael A,DAVID G Sirmon.Contingencies within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Interdependent effects of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deployment on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3) :1375-1394.
[27]DENRELL Jerker.Should we be impressed with high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5,14(3):292-298.
[28]GOLL Irene,NANCY Brown,JOHNSON,et al.Rasheed.knowledge capability,strategic change,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environment[J].Management Decision,2007,45(2) :161-179.
[29]CYNTHIA A Montgomery, HARBIR S.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systematic ris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 :181-191.
[30]HENDERSON A D,MILLER D, HAMBRICK D C.How quickly do CEOs become obsolete? industry dynamism,CEO tenure and company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 (5) :447-460.
[31]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30-32.
[32]程新生.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7.
[33]刘玉廷,朱海林,王 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2-93.
[34]吕文栋,刘 巍,何威风.管理者异质性与企业风险承担[J].中国软科学, 2015(12):120-133.
[35]毛新述,孟 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J].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36]DONALD C Hambrick ,GREGORY D S.Fututomi.the seasons of a CEO’s ten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4):719-742.
[37]WARREN Boeker.Strategic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 and organizational growt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1): 152-170.
[38]BARKER V L, MUELLER III G C.CEO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 R&D spending[J].Manag.Sci, 2002, 48:782-801.
[39]张兆国,刘亚伟,杨清香.管理者任期、晋升激励与研发投资研究[J].会计研究,2014(9):81-88.
[40]DECHOW P,SLOAN R.Execu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51-89.
[41]CHENG S.R&D expenditures and CEO compens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2) : 305-328.
[42]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
[43]徐莉萍,辛 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90-100.
[44]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等.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管理世界,2009(11):130-144.
[45]徐细雄.晋升与薪酬的治理效应:产权性质的影响[J].经济科学,2012(2):102-116.
[46]逯 东,王运陈,付 鹏.CEO 激励提高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6):66-73.
[47]尹美群,赵 刚,张继东.货币政策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 A 股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8):106-105.
[48]张会丽,吴有红.内部控制现金持有及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14(3):71-79.
[49]李培功,肖 珉.CEO任期与企业资本投资[J].金融研究,2012(2):127-141.
[50]BANTEL Karen A,JACKSON Susan 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92-107.
[51]MARGARETHE F Wiersema,KAREN A.Bantel.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 91-121.
[52]LUO X,KANURI V K, ANDREWS M.How does CEO tenure matter? The mediating role of firm-employee and firm-customer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4):492-511.
(本文责编:海 洋)
Manager Tenure, Internal Control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s
YIN Zhi-ping1,2,ZHANG Zhao-guo1
(1.SchoolofManage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2.SchoolofAccounting,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Wuhan430205China)
Based o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upper echelons theory, sampling on listed corporation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A stock markets between 2011-2014 in China,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s from the top management team’s perspective.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s is negative which means the higher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the smaller the difference of strategy;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existing tenur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 is first negative then change to be positive,and which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expected tenure works positive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s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existing ten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 in non-state-owned listing corpora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state-owned listing corporation,that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expected tenure shows more significant in state-owned listing corporation.These results help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to employ top managers reasonably and to control strategic risk.
property right;management tenure;internal control;strategic differences
2016-08-09
2016-11-09
殷治平(1969-),女,湖北咸宁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C934
A
1002-9753(2016)12-0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