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片儿时的绿色乐园
2017-01-11李忠伟
◎ 李忠伟
怀念那片儿时的绿色乐园
◎ 李忠伟
记忆有时就像忠实的候鸟把你的思绪时不时地带回童年的回忆,这种回忆有时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甚至会牵动着你回到曾经成长的地方,就像我经常会回到经纬广场转转一样。这里有我的童年、少年,有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40年前,我随父母落户到郑州行政区工业院,就读于纬二路小学,和我一起长大的除了小伙伴还有成片绿色的树苗。那时工业院和纬二路小学还是市区最东的边缘,相邻的是郑州市苗圃,上千亩的小树林自然就成了我们游乐的天堂。
小学墙外一片杨树苗,记忆里它们从来也没有长到过手腕粗即被换成了更细的幼苗,就像我们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交替循环。每到放学,一些学生背起书包就往树林里跑,调皮一点的直接翻墙就跳到树林里了,为的是抢占看林人门前的那片空场,这里是唯一开阔的地方。接下来班与班、院与院之间开始上演斗鸡、骑马打仗等激烈的“游戏”,直到天黑下来或是一方彻底败下阵来,再看他们一个个早已成了土猴。晚到的和低年级的同学虽然失去了场地可仍能找到其他的乐趣。他们借助茂密树林的间隙玩儿起了官兵捉强盗。偶尔也有女孩儿光顾,但她们钟情的却是那些漂亮的树叶,她们会把一片片树叶首尾相接串成项链,或是撕成不同的造型在别人面前展示,有的干脆用叶秆玩起了拔根。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这些树苗一起长大。
再向东北走远一点,大面积的法国梧桐被齐齐锯下了头,当时我们不甚理解,等大一点才知道这是工人师傅在对它们进行修剪。可别小看这项手术,它让这些法国梧桐成了郑州一道亮丽的景观。经过修剪诱使树苗长成“黑桃”的形状,枝翼向两侧展开再收拢回去,形成中空,当它们被整齐地移植到马路两旁时,一道漂亮的拱门就出现了,伟岸茂密的树冠最大面积地为行人遮风挡雨,也就有了郑州“绿城”的美誉。
“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在兰考带领全县人民曾创下防风固沙的奇迹,取得成果的首功当数泡桐树,泡桐因此而名噪一时。在苗圃东北角的泡桐研究所应运而生。泡桐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奇快,笔直的树苗几乎像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让我们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少年望尘莫及,它因此成为速成的防风林木而备受推崇。这里种植的大面积泡桐一到夏天就成了蝉儿的乐园,白天蝉儿有节奏的鸣叫震耳欲聋,晚上却又是一番景色,只见树林里灯光闪烁,铁锹挖土的声音不绝于耳。别担心没有人在这里搞破坏,是我们一群孩子在这里摸“爬叉”,就是蝉的幼虫,我们都叫它“爬叉”,具体是哪两个字我也不知道。当时生活困难,谁要是能多抓几只回去炸了吃,那是相当解馋。
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最神秘的还是苗圃的总部,因为它总是被高墙围住,听说里边养了很多名贵的花草,还有两只大狼狗,尽管围墙外边经常开满了火红的石榴花,可是靠近它还是心存畏惧。这里就是现在的经纬广场。
终于有一天我们也长大了,离开了培育我们的学校,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时也离开了这片孕育绿色的土地,可脑海里始终保留着原有的模样。
今天,当我们再回到这里,开阔的、密不透风的绿海已经被层层叠叠的高楼所代替,只有经纬广场那棵依然屹立的老松树可以见证这里就是当年那块孕育绿色的土地。虽然仅存的广场和从前的苗圃比起来已经小得可怜,虽然庄严的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高楼雄踞一隅,可怎么也掩不住她在我心中的伟大。纬二路、纬四路、纬五路,经一路、经二路,像一把把利剑把你切成一组组方块,我还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你清晰的边框。老皂角树依然那样弯腰窥视下方,守护着老邻居——核桃树的果实不被顽皮的孩子们摘走。漫步在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上,眼睛总想在四周捕捉点儿时的旧貌,再嗅嗅那种略带潮湿的青草味。
时事变迁人亦显老,有一样不变的是回忆,总也忘不掉。孕育绿色的土地为城市提供了五颜六色的新装,同时也孕育了我们一茬茬的少年耕耘在祖国不同的岗位前哨。老松树、绿色的幼苗,我们共同的记忆是这片热土的怀抱!
(作者单位:河南省遥感测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