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方药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合理运用

2017-01-11黄大伟朱茂龙陆定波叶春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气滞肝病血瘀

黄大伟朱茂龙陆定波叶春生△

1.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湖北 武汉,430074) 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3.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班

活血化瘀方药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合理运用

黄大伟1,2朱茂龙3陆定波1,2叶春生1,2△

1.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湖北 武汉,430074) 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3.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班

慢性肝病一般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随着慢性肝病病程的延长,其病情缠绵,治疗棘手,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医者常会加用活血化瘀方药进行治疗,笔者对慢性肝病研究的认识就主要体现在“毒、痰、瘀、血”方面,现将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方药的体会与经验交流如下。

1.肝脏与血瘀证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血的关系密切。一者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素问调经论篇》言:“肝藏血”;二者肝脏具有调节血运及血量的作用,王冰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三者肝脏还有固持血行的功能,如《卫生宝鉴》云:“夫肝摄血者也”,《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其职主藏血而摄血”。牟红媛[1]认为肝与血在病理上的联系体现在诸如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皆与血瘀有关。肝失疏泄是重要的致瘀因素,而肝不调气、肝不调脾、肝不调心以及情志不畅都可导致血瘀证[2]。由此可见,肝脏作病,多累之气血,故易致多瘀。

2.肝病血瘀证特点

笔者认为,肝病血瘀证突出表现在慢性肝病以及晚期肝病上,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血吸虫肝病、脂肪肝、原发性肝癌等。祖国医学中并无上述疾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黄疸”、“胁痛”、“肥气”、“积聚”、“鼓胀”、“癓瘕”等病范畴,这些疾病尤易见瘀,临床表现常伴有瘀象,如肝区刺痛、肌肤甲错、面色晦暗黧黑、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结代等。

肝病血瘀证的形成、病理演变包括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络不和、瘀血阻络、气虚血瘀[1]。笔者认为慢性肝炎多由疫毒或酒毒、虫蛊入肝脏,损肝络,肝脏失于疏泄,气血郁滞,邪气留恋,著而不行,发为肝着。肝硬化是在慢性肝炎基础上,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湿内结而成。有学者[2]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型按构成比进行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居首位,血瘀证居第二,若将气滞血瘀证、血瘀证等统一归为血瘀证,二者合计为39.34%,占首位。而且,“血瘀”表象出现频率最高,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也多兼有“血瘀”表象,这些反映出“血瘀”是肝硬化的共性病机特点。就肝癌而言,其发生可责之于慢性肝病基础上日渐损伤人体正气,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肝脏,相互搏结,日久积渐成块如岩。病理上,原发性肝癌癌体为血瘀所致,病理属性总属于本虚标实。在病情演变过程中,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虚亦致血瘀。病程上,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到出现临床表现是个较漫长的病理过程,“久病必瘀”,血瘀贯穿于肝癌发病的进程中。多项研究也表明[3-5],肝癌的中医证候均以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就脂肪肝而言,笔者认为其多因酒毒、过食肥甘厚味、久坐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肝络血脉循行受阻,瘀血内生停着,病理因素以湿、痰、滞、瘀为主。

3.活血化瘀方药在肝病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根据病因性质不同,血瘀证可分为因实致瘀和因虚致瘀,肝病血瘀证亦然。因实致瘀者不外乎气滞血致、寒凝血瘀、热灼血瘀、痰浊血瘀等,因虚致瘀者多见气虚血瘀、血虚血瘀等。活血化瘀是针对血瘀证而设的治疗大法,其义广泛,按其治疗血瘀程度不同,包括行血、活血、化瘀、破血等;按法随证出,则有行气活血、温通活血、清热活血、化痰活血、益气活血、养血活血等。临床上,首先肝病种类繁多,其次肝之病不独见于肝,每每累及它脏,故虚实、寒热、阴阳证候未曾罔见,故临证既要紧抓辨证、又要圆机活法。

3.1 辨证施治是基本,活血化瘀贯其中 近现代中医传承了祖国医学的精髓“辨证施治”理论,并不断发扬光大。而肝病之中,湿、热、毒、痰、瘀、虚构成了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瘀互结、痰瘀互结、湿痰瘀互结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的始终。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涌现出大量的形形色色的经验方,但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活血化瘀”药物以其主治或兼治的“角色”几乎见于所有肝病中医治疗的处方中。

3.2 经方运用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认为诸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失笑散、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经方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广泛,历经实践检验,疗效确切。经方药物精炼,配伍灵活,如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主治肝气郁滞证,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功效。《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此类药物应用,只要符合病机,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证见气滞血瘀者,有胁肋胀痛或窜痛甚或刺痛、积块,面色晦暗、黧黑,喜太息,或咽部有异物感,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或见红丝赤缕,血络凸显,乳房胀痛或结块,月经色黑有血块,舌黯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等症状,就可对证使用血府逐瘀汤或柴胡疏肝散等治疗气滞血瘀之经方。

经方使用固然奏效,但又切不可笼统而认为某证者则使何方何药,临证当分清主次善加减。临床之证,多见兼夹之证,寒热虚实相加为患,此时当注意辨证之偏颇,分清主次,把握标本。如气滞血瘀者,若血瘀不甚,气滞较重,可酌情使用重在疏肝气调肝郁而兼顾活血之柴胡疏肝散散;若血瘀较甚,则当使用活血力量较强之血府逐瘀汤等。再如气滞、阴虚、血瘀夹杂者,分清主次的同时还应标本兼顾,何轻何者重,何时补何时攻,都应先明确以指导加减用药。

3.3 活血化瘀药的运用 注意用量。笔者认为活血化瘀药多为攻伐之品,使用时应先从常规剂量开始,如需重剂,应逐渐递增,在血瘀症状、体征好转后,要逐步递减剂量,中病即止。不能长期使用,尤其是肝病患者,凝血功能较差,过度长期使用活血药物会导致出血,不奏其效反取其害。

配伍理气药。笔者认为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诸如香附、陈皮、厚朴、枳实、枳壳、木香等理气药,能获更理想的疗效。《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言:“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能行血,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血的运行,须依赖气的推动。若气的推动作用正常,则血行通畅,运行无阻;若气的运行功能失常,如气滞气虚等,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

把握药物功效。笔者在肝病治疗中用药频次最多的活血药有丹参、丹皮、赤芍、莪术、泽兰、当归、山楂、桃仁、红花、延胡索、乳香、没药、郁金、姜黄,这些药物在活血化瘀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如延胡索、乳香、没药、郁金、姜黄皆能行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者,其中郁金还有清热、解郁、调经的作用;丹参、丹皮、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灼血瘀;莪术活血力量较强,破血逐瘀,适用于血瘀较甚者,其与山楂一样,还具有化饮食积滞的作用;泽兰在活血的同时还可利水消肿,肝硬化腹水者多用;桃仁活血通便平喘;红花活血通经止痛,尤益女性;当归除活血之外,尚可补虚养血,为治血虚血瘀之妙品。

善用经典药对。临床应用中往往两种、三种或多种活血化瘀药物一起使用,如清热活血时使用丹皮、赤芍,行气活血时用乳香、没药,破血逐瘀时用莪术、三棱等等。药对不拘两药,根据病情,必要时三药、多药联合使用,往往效果更佳,如四物汤之用。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笔者用药师古而不泥古,临床用药加减亦崇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主张西为中用。如丹皮、赤芍、山楂、姜黄等具有降脂作用,适用于脂肪肝;丹参、桃仁等能明显抑制肝细胞及胶原的合成,莪术、三七等具有增强胶原酶活力、促使新增生胶原降解作用,并对已形成的胶原有溶解吸收作用,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乳香、没药等具有一定程度抗肿瘤的作用,可酌情使用于肝癌。

此外,慢性肝病的治疗还应根据肝病演变的不同阶段合理选择,如破血药在肝硬化期就应该慎用。其他诸如年龄、性别、体质也是使用活血化瘀药需加以考虑的因素。

[1]牟红媛.慢性肝病从瘀论治浅析[J].医学信息,2016,29(3):355-356.

[2]李永峰.论血瘀证形成与肝失疏泄的相互关系[J].四川中医,2009,1(1):15-18.

[3]李毅,刘艳,汶明琦,等.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1):1273-1276.

[4]汪增秀,谭善忠.原发性肝癌血瘀证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志,2014,21(3):125-127.

[5]侯风刚,凌昌全,赵钢,等.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临床分布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22-23.

[6]武嫣斐,王素萍,孙健民,等.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临床分布及证型标准[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2):21-23.

[7]张院辉,覃晓,徐静,等.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12):13-14.

2017-02-27 编辑:肖明中)

10.3969/j.issn.1005-0264.2017.03.019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气滞肝病血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话说血瘀证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