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文淼:创新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2017-01-10谭文淼

教育家 2016年46期
关键词:玛蒂尔思维课堂教学

谭文淼:创新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声 音

The voices of Education.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

谭文淼: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教学教研专家库和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库成员,益阳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已发表教学教研论文四十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六本,丛书一套,主持的多个课题均获省部级一等奖,曾获省首届优秀教研组长、市教育系统特殊贡献人员等称号。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我们人人都懂,且天天在做。但要真正创新课堂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恐非人人都心中有底。实践告诉我们:提问得法,可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创新提问才能激活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于激思处提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怎么来,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激活思维。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如《项链》一文“提示”把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主题是“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因而学生大都认为玛蒂尔德是个“坏女人”。在教学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玛蒂尔德真是个‘坏女人’吗?”此问一出,学生兴趣顿起,众说纷纭,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她的诚实、善良、自尊、勇敢进行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过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玛蒂尔德已丢掉了她精神上的锁链,迫使她从梦幻中回到坚实的大地上来,一切粗笨的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使她不再任性了,油腻的盆沿和锅台磨粗了她粉嫩的手指,她开始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生活。她曾经是那样的爱慕虚荣,当她再次遇到佛来思节夫人时,她是那样的坦然,把当年事实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这个曾经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通过磨炼,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诚实、善良、自尊、勇敢的家庭劳动妇女。因而得出结论:玛蒂尔德并非是个“坏女人”。

于新奇处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疑问的设计。布鲁纳“发现法”的五个步骤的核心是“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在学生学习新课,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适时、恰当地提出让学生感兴趣、新奇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迅速进入角色而积极思考。如教《纳谏与止谤》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责无旁贷”是什么意思?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此问一出,学生颇觉新鲜和奇怪: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也用词不当么?于是,我让学生带着新奇感翻查工具书得知“责无旁贷”原意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在课文里是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若暴君责邹忌以亵渎之罪,那么对邹忌来说是冤枉的,而冤枉的罪名怎能说成是“责无旁贷”呢?更何况作为臣下,尽忠进谏乃分内之事,责无旁贷,至于把讽谏而获的欲加之罪说成是责无旁贷,那就有悖于事理了,所以“责无旁贷”用得不准,而应将它换成“难辞其咎”更妥帖些。这样一分析,学生颇觉有趣又有理,因而在课堂上不仅能高度集中地听课,而且还因好奇心得到了激发而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于无疑处提问

宋代学者张之厚认为:“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有“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要善于创新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有疑处提问,更要善于在无疑处提问,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疑处学生往往会专心致志,而无疑处学生往往会粗枝大叶。此时提问,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味道。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时提了一问: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思想家形象。这样,通过无疑——设疑——释疑,学生对该文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声 音

The voices of Education.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解决重点、难点上,才算是把力量集中用在了刀刃上。

于比较处提问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总是在相互比较中才最容易见出优劣和特点。于比较处提问,可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把握同类事物的异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教《雷雨》,通过对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两人对话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富于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不仅可刻画人物性格,还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提了一问:高一时我们曾学过《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夫妻话别”一场中的对话了,它与周、鲁两人的对话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何不同?然后我便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分析其心理、情感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撒谎遮盖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水生嫂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嫂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深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的嘱咐和妻子的答回,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对作品中人物富于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深刻了。

于要害处提问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一个好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以一当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往往会变成理解和深化知识的拦路虎,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之后,笔者提了一问:忘却,就是忘记;记念,就是怀念,不忘记。二者意思相反,却并存一题,怎么解释?学生苦思冥想,一时不知从何答起。这时我一边点拨,一边继续提问:题目是动宾式,那么忘却的是什么?记念的又是什么?这时学生思路展开了,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在那黑暗的年代,烈士倒下了。面对反动派的卑鄙、黑暗非人的世界,作者满腔的悲愤,无处诉说,却又不能不说,只有在愤怒中忘却悲哀,在怀念中永远战斗。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永远的记念。

于思辩处提问

庄子曰:“知出乎争。”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解决重点、难点上,才算是把力量集中用在了刀刃上。在难度较大的内容上设置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研讨争辩,可使学生于求知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指南录〉后序》,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天祥奉命出使元营议和,非但没完成使命,反遭拘押。作为有辱使命的文天祥此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引决”,二是“隐忍以行”。他选择了后者,同学们以为如何?此问一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很快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文天祥选择正确,一派认为文天祥应该“引决”。双方均旁征博引古代名言、历史事例,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致使课堂高潮迭起。虽然双方都持之有据,但于争辩之时未免失之偏颇。于是,我引导双方明确:爱国形式不止一种,英雄的行为亦可不同。屈原沉江是出于爱国,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将来也是爱国行为;霸王自刎是英雄,韩信钻胯亦非懦夫。为保名节而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为远大目标而忍辱负重亦可敬可贺。只要是爱国英杰、仁人志士,不管是“引决”还是“隐忍以行”都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通过这样的思辨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玛蒂尔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