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甘肃扶贫问题的思考
2017-01-10李桃
李桃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金融支持甘肃扶贫问题的思考
李桃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文章从甘肃贫困农村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甘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从金融支持方面入手提出促进甘肃贫困农村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支持;贫困农村;扶贫模式;扶贫政策
1 甘肃省贫困状况概述
甘肃贫困县数量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区及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影响着甘肃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1.1 贫困地区范围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较深
甘肃共有86个县(区),其中有53个县是国列和省列贫困县.其中包括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1个,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6.93%,占甘肃所有县(区)的58.57%.基本分布情况如图1: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陇中地区包括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地区包括平凉、庆阳;陇南地区包括天水、陇南;民族地区包括甘南、临夏;河西地区包括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武威.①从上图可以看出,陇南地区贫困县最多,所占比重高达85.71%.根据2014年最新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陇南市就占了7个.这主要是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然而河西地区贫困县数量最少,该地区地域开阔,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从区域分布来看,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以及甘南草原,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是甘肃省土地最贫瘠的地方之一,贫困度较深.这些地区共同的特征是地处内陆,封闭落后,农业条件差,对外竞争意识不强,人才东流,资源优势无法发挥.
1.2 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在3750元左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3%.
根据甘肃2014年鉴资料,2014年甘肃人均GDP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11.29万元,远远高于省会兰州.定西、陇南无论是GDP总值,还是人均GDP都处于最低.由此看出,甘肃省内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且差异很大.从产业结构来看,贫困区域内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偏高,定西市渭源县超过了40%.第二产业规模工业企业比重低于甘肃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缓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致使经济结构不合理.
1.3 基础设施陈旧,社会事业滞后
甘肃由于经济制约,社会事业资金投入有限,整体发展水平低.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陈旧,贫困人口日常居住的条件较差,而且这部分人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的问题突出.
1.4 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之间差距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内城乡发展不平衡.投资多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因为交通、软硬件等方面因素,往往不受投资者青睐,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个人收入、总体消费水平、科教文卫资源方面差距明显.2014年,经初步统计,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相差15068元,②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方面逐年上涨,但与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差距依然在增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很大,由此农民增收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各县资源差异、主要经济支柱不同,导致区域内各个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差别较大.到2014年,区域内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低县是最高县的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县是最高县的1/16;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县比最低县要多出4000元左右.2010年到2014年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尤其2012年后几年时间增幅最大,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这个变化不得不引起警觉,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扶贫的关键.农民收入单一,增长速度缓慢应是扶贫的着力点.
2 制约金融支持甘肃省扶贫的因素
2.1 自然环境制约经济的发展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甘肃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很多地方全年严重干旱缺水,致使植被很难存活,同时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甘肃的山区地质结构复杂,山大沟深陡坡较多,大部分的土地贫瘠无法耕种;气候条件恶劣,寒冷阴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交通条件也极为不便.
另外,在国家将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保证水源涵养、自然资源生态保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规划.在有限的资源空间,贫困人口受到自然条件、历史、人为等因素的制约,集中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区域,靠天吃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
1.耕地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甘肃省农用地38107.20万亩,耕地6921.45万亩,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1位,人均占有耕地2.65亩,居全国第6位.③其中耕地中,山旱地高达70%以上,粮食亩产量低,农业科技化水平低,人均农业收入不足7000元,与小康目标相差甚远.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占优补劣”,大量优质土地被开发用于建设,耕地资源更为有有限,在目前状况下,靠土地求发展,改变贫困的面貌很难实现.
2.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甘肃许多地区一直被水资源困扰,短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省大多数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工业耗水量高,过度开发,污染严重.此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弱化,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潜力有限,成为扶贫攻坚的一大障碍.
2.2 经济落后,经济总量不大.甘肃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财政资金有限,投资结构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发展缓慢,条件差.惠农政策滞后,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贫困根源,整体效果不佳.
2.3 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脱贫需求
为了改变甘肃贫困现状,甘肃省在2013年出台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政府每年投入200亿左右的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农村道路和安全饮水扶贫项目,但4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庞大基数及需求多样化,脱贫工作依旧严峻.从金融方面,由于贫困群众无法按照要求提供相应贷款抵押,银行帮扶成效也不显著.
2.4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经济落后及各种因素的制约,截止2014年,甘肃贫困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全区人口的15.3%,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致使他们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伍,不会依据时代发展来转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3 原因分析
3.1 经济总量低,财政能力有限
甘肃是我国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靠政府财政资金扶贫能力远远不够.有限的扶贫资金与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匹配现象,致使扶贫工作困难重重.金融机构扶贫机制不健全,信贷条件大多数贫困户不能满足,这方面扶贫没有落实到位.
3.2 没有发挥分散的扶贫力量
扶贫规划的编制与富民产业的培育主要参与者还是政府,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力量没有被动员起来,局限性很明显.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脱节,造成贫困者进入市场的能力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属地化,即对片区内新办企业有免税3年的政策,缺乏开放性.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开展不充分.
3.3 扶贫模式陈旧,重人扶智
扶贫模式单调且陈旧,创新不足.精准扶贫和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基础教育没有和脱贫联系起来,教育和产业升级、技术更新不匹配,呈现人力资本的匮缺,创业技能含金量很低.
4 金融支持甘肃扶贫的对策
4.1 完善扶贫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使甘肃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政府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管机制,要能够精准的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同时进行动态监管,要根据贫困人口的自身特点实行差别政策,一方面政府扶持,另一方面促使他们自我脱贫.规范扶贫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纵观发达国家,都是从传统农业国家过度到工业化,都是从相对忽视农村发展到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政府必须高瞻远瞩,通过人财物的合理配置,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推动和引导,最终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4.2 培育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扶贫资金投入大财力
以国家扶持政策为契机,广开财源,增加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广的资金扶持体系.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结合当地农村特点,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把当地有特色的的产业和产品通过网络对外宣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3 大力发展教育扶贫,提升农民群众素质
重视教育,加快教育政策落实,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尤其要关注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坚持经费和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实用技能的培训.
4.4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要实现长治久安,主要要立足于农村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发展的“加速剂”,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形成动力.要改变自然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就要因地制宜的运用科学技术,把科技新成果渗透到不同区域特色和支柱产业,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并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去.在甘肃,用科研方面的优势化解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提升生产的低效率.要继续完善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加大基本建设、技术引进、畅通信息服务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绿色环保.
4.5 完善农村福利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体系,以“扶”为主,救济、社保等为辅.要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打破“等靠要”的依赖传统,在政府政策以及人财物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准、快、稳”的改变贫穷面貌.政府在提高补助标准的同时,实现城乡一体化.此外,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和强化监督,实施政务公开制度,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总之,要使甘肃的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离不开政府,社会及贫困地区人们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只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发挥各自的水平和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甘肃就会全面脱贫,走向小康.
注 释:
①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14》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②2015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③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http://www.inlr.govxn/tdsc/^^gk/201204/t20120426.htm.
〔1〕高军,李忠东.甘肃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14(6).
〔2〕王致萍.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分析[J].甘肃农业,2000(7).
〔3〕刘进宝,王艳华,方少勇,李强,陈建成.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贾禄平.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的思路与对策——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财会研究,2014(9).
〔5〕孙玉梅,朱军分.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2010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1(5).
〔6〕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EB/ 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01/3501854.shtml.
〔7〕张强.对甘肃省扶贫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5).
〔8〕2015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F323
A
1673-260X(2016)12-0116-03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