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情感抒发与演唱探究
2017-01-10张艺臻
张艺臻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情感抒发与演唱探究
张艺臻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是抒情歌曲的通称,它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莫扎特一生所作的三十余首艺术歌曲贯穿了其艺术生涯。其中《紫罗兰》可以被称为其艺术歌曲的典范,通过对这首歌曲的研究剖析该作品的情感,并通过演唱实践探究对其进行二度创作。
艺术歌曲;莫扎特;《紫罗兰》;情感分析;演唱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为古典时期极为重要的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其一生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创作了六百余首各种类型的作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义的公认为稀世之才,他短暂的35年生涯,为人类留下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1]198
一、莫扎特为人声与钢琴所作的艺术歌曲
莫扎特在其如流星般闪耀却又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三十余首艺术歌曲,在其平生六百余首音乐作品中仅占有很少的比重,另外在其诸多歌剧作品的闪耀光环下的艺术歌曲并未普及到当下的演唱与教学。“不过,他在音乐创作中的天赋与能力让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早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盛行之前,就已经体现了艺术歌曲的风貌,可以说,他所作的艺术歌曲对于欧洲歌唱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
“1768年,十二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创作出了人生中第一首艺术歌曲《欢乐颂》(An die Freude,K53),之后1775年于萨尔兹堡创作了意大利语歌曲《快乐的平静》。两年后,他在德国写出了两首法文歌曲《鸟儿每年飞去》《在寂静的树林里》。在尝试创作意大利语与法语艺术歌曲之后,他开始回归德语艺术歌曲的创作。”[3]1781年莫扎特在辗转了欧洲各大城市之后,返回维也纳,进入他音乐创作的晚期。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与朋友——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受其影响,他的作品更显成熟。1785年与1787年可以说是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年”,这两年他共创作了《魔术师》《满足》《充满欺骗的世界》《紫罗兰》《老妇人》《夜晚感觉》《致克罗艾》等十四首艺术歌曲。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创作了最后三首艺术歌曲《渴望春天》《早春时节》《孩童游戏》。
从整体上看,莫扎特为人声与钢琴所作的艺术歌曲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风格与形式,语言涵盖了德文、意大利文、法文;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也覆盖了多段反复、变化反复、贯穿式以及三段式等结构;人声旋律多采用弱起进入,也较多采用了丰富华丽的装饰音型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可以说,莫扎特的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并不逊色于他引以为傲的歌剧,成为欧洲艺术歌曲中的瑰宝。
二、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内在情感
艺术歌曲《紫罗兰》(Das Veilchen,K476)是莫扎特1785年所作,原诗选自歌德的第一部歌唱剧《埃尔文与埃尔米雷》。“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4]
1.诗文中角色的情感分析
歌曲《紫罗兰》有三个角色,分别为诗人、紫罗兰花、牧羊女。作为一首贯穿式歌曲①各段落完全不做任何重复,以不同的旋律和音乐动机处理全诗各节,如abcd。,歌曲在旋律的进行中不断的切换角色。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各自角色的情感分析。
诗人通过自己的叙述,铺垫好了故事的基础,刻画了两个生动的角色。“草原上一朵紫罗兰,低头开放,无人知晓,这是一朵可爱的紫罗兰。”这是诗人对于紫罗兰花的描述,用一种以大写小的方式来衬托辽阔草原上一朵紫罗兰花的孤独与渺小,刻画了一个对于内心孤独却又对爱情渴望的青年形象。“低头开放,无人欣赏。”又表现出紫罗兰内心谦卑、朴实无华的内在情感。紧接着,“远方来了个年轻的牧羊女,步伐轻盈,心情愉快,来到草地上,轻声歌唱。”这是诗人对于另一主角——牧羊女的描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牧羊女形象呈现给大家,与孤独忧伤的紫罗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紧接着进入到诗文的第二段,全段均为第一人称的紫罗兰的内心独白:“啊,紫罗兰想,愿我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花朵,只要短暂片刻,让那美人将我摘下,紧拥入怀。”紫罗兰的内心情感由忧伤转为了期待,为了心爱的姑娘甘愿付出生命的情感占据了整个第二段。
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啊!那女孩无视那紫罗兰,还一脚踩上那可怜的紫罗兰。”第三段的开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没有交流,没有接触,紫罗兰的爱情幻想瞬间破灭。接着诗文由第三人称过渡到第一人称,“只要能为你而死,死在你的脚下,即使死去也是幸福的。”紫罗兰的内心独白令人为之动容,为其可惜。歌德用这种方式让人对这段爱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莫扎特自己加上了一句诗文:“可怜的花儿,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意在加入自己对于美好爱情幻灭的内心情感,这种先喜后悲的情绪转变,令紫罗兰对于美好爱情的纯真向往得到充分的肯定。
2.旋律中角色的情感呈现
《紫罗兰》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作品,莫扎特在歌曲的写作上表现出了与诗文同步的戏剧性。作为一首贯穿式歌曲,三段诗文被分成了A、B、C三个乐段。莫扎特在短短的65个小节中让旋律分别在G大调—D大调—g小调—♭B大调—g小调—♭E大调—c小调—G大调上发展,通过调性的变化来强调故事发展的戏剧性,使得角色的情感能够在旋律的发展中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
音乐由弱起而进入,钢琴部分对位整齐,营造出安静而又祥和的气氛,人声随后进入,与前奏保持一样的旋律,配合着“低头开放,无人欣赏。”音乐逐级下降,展现了它默默无闻,内心谦卑的性格特征。之后的第二乐句,音乐节奏与第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不过与第一乐句不同的是,音乐逐级上升,描写了“步伐轻盈,心情愉快。”的牧羊女,这也透露着当时欧洲音乐作品中,大调上行音级一般表现出外露的愉快情感,下行音级一般表现出内敛的愉快情感的写作手法。通篇歌曲中,人声仅扮演了诗人与紫罗兰花,牧羊女在全曲中并未“发声”,17-18小节钢琴部分采用了D大调主、属和弦的分解,并做了跳音的处理,我们可以从钢琴中听到牧羊女曼妙的脚步声,同时通过诗人的叙述得知牧羊女的天真以及其他动作。
旋律进入到第二乐段,共分为四个乐句。g小调的旋律使歌曲戏剧性的被画上了忧郁的色彩,也表现出了紫罗兰内心的不自信,它充满期待,却又害怕受伤;第二乐句出现了音程的跳进,并且旋律进入到♭B大调,仍然也使用了级进下行的方式,来表达紫罗兰内在虔诚的期望与恳切;第三乐句的钢琴部分通过右手的回音处理以及左手的和弦分解也再次描写了牧羊女欢快的步伐;第四乐句的两次纯四度的上行拉宽了旋律线条,紧接着旋律下行回到第二乐段的起始调g小调,仿佛紫罗兰对爱情的不自信发出了自己的叹息,似乎也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接着第三乐段人声由弱进入,钢琴部分也点到为止,这“暴风雨”的前奏之后通过渐强的级进来描写紫罗兰被踩踏的情景,使整个音乐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接着下行小二度的模进配合休止,表达了紫罗兰临死前的叹息与无力,同时也衔接了下一乐句的转调,之后音乐回归到主调G大调上,速度也变得更加紧凑起来,钢琴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配合明亮的大调色彩让旋律豁然开朗,结尾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材料,不仅唱出了作者的心声,而且首尾遥相呼应,强调了紫罗兰甘愿为爱情而献身,不顾一切的信仰。
三、《紫罗兰》的演唱探究与情感抒发
演唱者在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之时要注意歌唱技术的同时,还要进行歌曲的情感抒发。正如上文所说,人声仅扮演了诗人与紫罗兰花,牧羊女在全曲中并未“发声”,所以主要拿捏的是诗人与紫罗兰花的情感抒发。
1.诗人的演唱探究与情感抒发
歌曲速度为小快板。首先出现的是诗人,演唱时应该注意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并重。第一乐句的附点与十六分音符应以声断气不断的方式来演唱,保持从容、优雅的心态,表现紫罗兰花单纯、可爱的形象;而11、12小节的两个八分休止符是另一个重要的表现点,歌者应惊艳“可爱的紫罗兰花”而深吸口气之后来赞叹它的美丽。在牧羊女登场之后,情绪有所变化,人声旋律需要带着喜悦的感情,速度可以有稍许的加快,但是不应过快,避免打破整个乐段的节奏,人声应同样用声断气不断的方式来演唱leichtem与munterm。要注意的是,钢琴需将十六分音符弹出牧羊女跳跃的步伐。之后的间奏部分,钢琴同样要延续牧羊女愉快的歌声以及叙事者的好心情。(见谱例1)
谱例1
整个第二乐段都是紫罗兰的内心独白。诗人再次登场是第三乐段,而之前的前奏则以全曲最重的力度,预示着灾难的到来,剧情随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发展,歌者应以惊讶的口吻来唱出,而49小节钢琴弹奏出c小调的导七和弦,呈现出紫罗兰被牧羊女忽视后内心失落的心情,人声最后渐强,宣泄出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而钢琴也同时使用强有力的和弦表现紫罗兰被践踏的情景。(见谱例2)
谱例2
51小节的八分休止符之所以延长,是因为诗人错愕眼前的景象,故在此做一处停顿,之后速度变慢,力度变弱,演唱者要以垂死虚弱的声音唱出紫罗兰死去的情景,杂糅着怜悯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2.紫罗兰花的演唱探究与情感抒发
紫罗兰“发声”于第二段,这里第一次出现小调,歌者应配合小调柔和、忧郁的音乐色彩适当放慢演唱速度,表达紫罗兰谦卑、羞涩的内心情感。27-34小节没有休止符,歌者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在感叹词Ach!之后换气。但是从第二拍开始最好一气呵成唱至32小节前半拍唱完再换气。演唱者应及时的调整内心角色,充满恳切的期望来进行演唱。之后的乐句同样没有休止符,此时的演唱可以配合钢琴灵动的旋律,稍稍加快速度,歌唱者可在38小节处的ach之前的逗号处换气,表达出紫罗兰渴望爱情的心情。之后上行纯四度旋律线条被拉开,紧接着级进下行,在演唱这一处时,应该叹出内心的空虚与不自信。
紫罗兰最后出现在54小节末,歌者应该在气口之后开始提速,再配合钢琴的渐强记号,以激动急迫却又内心欢欣的情绪唱出自己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在58小节处最高音处开始缓和下来,显然此时紫罗兰已经死去,歌唱者应安静、祥和的唱出紫罗兰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情感。(见谱例3)
谱例3
全曲的结尾为莫扎特自行加入的词,第61小节钢琴呈现一个轻缓的琶音后,歌者带着惋惜的心情缓缓的唱出“可怜的花儿。”同一小节的延长记号给予歌者充分的时间哀悼、怜惜紫罗兰花;63-65小节不仅是莫扎特的心声,同样也是听者的心声,“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材料,同时也回归到原来轻快的速度。不过此时力度上却先强后弱,诗人仿佛又再次看到了美丽的紫罗兰,所以歌者在演唱时,应有怀念、不舍之情,要区别于12-14小节的纯粹用愉悦的心情来叙述紫罗兰的美。(见谱例4)
谱例4
结语
一首歌曲的演唱不单单靠声乐技巧,歌唱者也要在二度创作中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与演绎。任何脱离了情感的歌唱都是机械的,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只有通过情感才得以展现。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纯净、细致、优美与自然的特征,《紫罗兰》作为一首艺术内涵极高的艺术歌曲作品,兼备抒情性与戏剧性,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其中细致的人物情感刻画和心里描写,已着实具备某些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且完全符合在他去世之后才正式确立下来的艺术歌曲(Lieder)的要求。”[5]莫扎特卓越的艺术歌曲应该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与研究。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
[2]何卫.莫扎特艺术歌曲中戏剧因素探微——以《紫罗兰》等代表作品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0(6):66-68.
[3]韩海玲.浅谈莫扎特艺术歌曲的特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97-198.
[4]胡杨雪.论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情感表现[J].大舞台,2012(11):47-48.
[5]黄萱.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兼论它对声乐演唱和教学的意义[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4.
责任编校 谢贤德
J605
A
2095-0683(2016)06-0105-04
2016-11-10
张艺臻(1990-),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