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框架研究
2017-01-10徐欢沈卫强林志达张银铁
徐欢,沈卫强,林志达,张银铁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框架研究
徐欢1,沈卫强1,林志达1,张银铁2
(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2.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信息系统集成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多样化,技术差异越来越明显,为运行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通过挖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共性,识别主要工作内容,识别生命周期重要节点,标准化重要技术活动,建立起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框架。技术框架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用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运维和保障能力。
信息化基础设施;生命周期;标准化;技术框架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基础设施领域经历着长足的发展与转变,尤其是在设备种类和品牌的多样性上,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化基础设施从规划采购到建设运维的各个阶段,都要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路线的选择,不同技术方向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当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各方面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压力。
在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及工作要求的范围内,梳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方面的重要活动,识别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生命周期内的重要工作节点,通过标准化手段来规范各项工作内容,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关工作的技术部分体系化,最终形成一套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框架,用来指导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关技术工作,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
1 对象和范围
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不再局限于数据中心机房环境和网络简介环境,所有为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础环境支撑的资源环境都应该算作是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框架的服务对象需要覆盖主要的基础环境资源。同时,技术框架的使用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限制,所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活动都应该在生命周期的范围内开展,并最终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技术框架的对象和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框架的对象和范围
1.1 技术对象
技术框架的使用对象应包含主要常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分为信息机房、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基础软件和终端设备共7类,技术对象描述如下:
(1)信息机房
包括机柜、电源、UPS、制冷、新风、动环、防雷接地和综合布线等基础设施;
(2)网络设备
包括OTN、交换机、路由器、负载均衡、隔离装置和KVM等基础设施;
(3)安全设备
包括防火墙、IPS、IDS、堡垒机、漏洞扫描等基础设施;
(4)存储设备
包括高端存储、中低端存储、虚拟化设备、NAS存储、分布式存储和磁带库等基础设施;
(5)服务器设备
包括小型机、PC服务器、刀片机和刀箱等基础设施;
(6)基础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数据库、中间件和备份软件等基础设施;
(7)终端设备
包括PC设备、移动设备和瘦客户端等基础设施。
1.2 技术范围[1,2]
技术框架的使用范围为对象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技术活动,保障在生命周期闭环范围内使用,主要活动可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和退运处置4个主要阶段。使用范围描述如下:
(1)规划设计阶段
包括基础设施需求收集、需求审核、资源容量管理、基础设施整体设计和基础设施保障设计等;
(2)采购建设阶段
包括基础设施测试、设备选型、资源采购和设备集成建设等;
(3)运行检修阶段
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监控、运行维护、周期评估和设备检修等;
(4)退运处置阶段
包括基础设施退运、设备改造、设备处置和综合分析等。
2 总体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技术框架在公司相关信息化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即明确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框架的外围关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框架应该是公司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下IT资源管理应用域的一项外围补充,是对IT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活动的技术补充。
2.1 技术框架思路[3]
信息化基础设施可分为以下5个技术领域:技术战略、技术管理、技术执行、技术积累和技术标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领域,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领域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框架按照5个技术领域展开框架设计,明确各领域应该包含的主要技术活动。
2.2 总体技术框架
技术战略是技术的原则,技术标准是技术的核心,而技术管理、技术执行和技术积累是一个“PDCA”的循环关系,是技术的保障。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框架应包含基础设施技术战略、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基础设施技术执行和基础设施技术积累5个部分,按照5个技术领域进行构建。
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框架,指的是严格执行公司的整体技术战略,依据规范的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活动,并对技术进行管理、执行和积累的技术保障活动。总体技术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框架
3 技术框架内容
3.1 技术战略内容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战略来源于公司的信息化战略,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关工作的原则、宗旨和指导,为基础设施的技术工作指明方向。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战略坚持以下几大原则:
(1)遵从公司信息化战略
公司信息化战略是最高原则,任何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活动都应该严格执行公司的信息化战略,尤其是对技术的要求。
(2)遵从公司信息化技术规划
严格执行公司相关的信息化规划内容,任何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活动都应该在公司相关规划范围内执行,如云计算技术规划等。
(3)遵从风险管理的理念
基础设施运行的风险是信息化风险管理的一个课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战略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原则下,从风险的角度看待基础设施,以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的方法开展基础设施技术工作。
3.2 技术标准内容[4]
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是基础设施技术框架的核心,用来指导和规范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按照技术框架对象和范围的规定,技术标准由使用对象和生命周期2个维度构成。同时,技术标准除了规范生命周期活动外,还有一项独立且贯通所有基础设施资源的安全标准,安全标准不受生命周期活动的限制,是管理及运行维护基础设施资源的基础。
(1)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活动标准分为需求标准、审核标准、设计标准、容量标准和保障标准。需求标准用来规范估算的公式,为审核提供估算过程及依据;审核标准用来审核需求的合理性,为整合设计提供真实需求;设计标准用来规范资源依据性能、类别等不同进行的融合设计,为容量管理提供规整的需求;容量标准控制资源整体规模和剩余空间,为保障工作提供明确的对象;保障标准规范保护方法,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服务能力。
(2)采购建设
采购建设活动标准分为入池标准、测试标准、选型标准、采购标准和集成标准。入池标准控制设备测试的方向;测试标准规范测试过程,为选型提供依据;选型标准指明技术路线,为采购提供规范;采购标准明确评价比较方法,为集成建设提供约束;集成标准规范实施过程,为入池标准提供修订的依据。
(3)运行检修
运行检修活动标准分为监控标准、作业标准、调度标准、检修标准和评估标准。监控标准规范基础设施集中监控,与日常运维的作业操作标准紧密结合,为检修和资源调整提供依据;检修标准和资源调度标准紧密结合,用来规范基础设施的变更活动,为评估工作提供分析素材;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的内容及方法,结论用来指导资源监控和日常作业。
(4)退运处置
退运处置活动标准分为退运标准、改造标准、利旧标准、报废标准和分析标准。退运标准规范设备闲置和下线工作,改造、利旧和报废标准规范退运设备的用途,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分析利用情况提供分析素材;分析标准规范基础设施闭环管理,为退运处置和规划设计提供工作依据。
(5)安全保障
安全需要应用在公司信息化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安全内容。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标准是独立于设备生命周期的,是要贯彻于所有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中的。安全标准应该严格执行公司关于信息安全的各项规定。
3.3 技术管理内容[5]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管理是技术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管理主要有技术的储备、技术验证、技术培训和技术文件库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管理没有独立的技术管理组织、角色和职责,是依托于公司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开展的专项工作。因此,技术框架只需要明确上述活动的内容及方向,规范专项工作内容。
(1)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活动应该明确技术需求的来源、控制技术储备的方向和管理技术来源渠道,保证储备的技术能够紧密贴合公司信息化现状,提高技术储备的针对性,降低储备活动的盲目性。
(2)技术验证
技术验证活动应该明确验证的内容、规范验证的方法和控制验证结论,保证验证的工作内容聚焦在公司信息化基础设施方向,提高技术验证的针对性,保障技术应用的成效。
(3)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实施技术管理控制的基础,其成效需要依靠干系人的主观能动性。公司的技术培训工作可以使用3种活动手段:技术宣传、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宣传目的在于技术的识别和记忆,培训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解和重视。
(4)技术文件库
技术框架所有活动产生的技术文件都应该整理归档,借助有效的工具建立技术文件库。技术文件库主要存储4类文件:第一层是基础设施的信息,明确对象是谁;第二层是各项管理规范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要求,明确要做什么;第三层是具体的操作信息,明确怎么做;第四层是记录信息,明确做过什么。技术文件库还需要相应的管理活动包括文件的版本控制和文件的权限控制,保障技术文件的准确性唯一性,以及技术文件的安全性。技术文件库的文件层次,如图4所示。
图1 技术文件库的文件层次
3.4 技术执行内容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执行是技术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执行活动主要有技术工具使用、技术执行过程和结果记录、技术执行和成效的考核。执行活动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是依托于技术研究实施的具体工作。
(1)工具使用
执行工具指的是实施一项技术活动所使用到的工具,即各类运维工具,包括软件运维工具和硬件运维工具。执行工具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技术执行工作的成效。执行工具的选择需要严格执行技术管理的规定,通过验证或试点评估各类工具的使用价值。
(2)执行记录
执行任何一项技术活动,都会产生相关的操作记录,这些记录可以来自于工具的记录,也可以来自于人工的记录,这些都是最原始的记录信息,是执行考核或技术积累的信息源。
(3)执行考核
执行考核是对具体技术活动过程规范性的考核,主要关注于技术执行结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评价技术活动干系人、评价执行工具易用性、评价技术标准实用性的依据。
3.5 技术积累内容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积累主要目的是积累日常工作的知识,“知识”是衡量某工作组织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维度。技术的积累需要有详细的工作记录作为保障,需要干系人的主观能动性。积累活动需要人为参与,分析技术的执行成效、建立知识库和管理基线。
(1)成效分析
成效分析的对象有2个,一个是某一项具体的基础设施技术,一个是某一项技术活动的标准内容。分析的素材来自于技术执行的积累和整个技术文件库,因此,执行的记录考核和文件库的完整性是成效分析的基础。
(2)知识库管理
知识库的建立和管理主要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知识库智慧体系的建立,一部分是配置库的建立。知识库智慧体系不是单纯的问题处理或事件处理方法库,还应该包含技术执行的智慧信息,严格执行DIKW知识管理模型,积累技术的价值信息。
(3)技术基线管理
技术基线是在技术状态执行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被作为今后技术活动规范的技术状态。是技术生命周期和基础设施生命周期有效管理的基础,也是技术可追溯的保障。
4 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框架的研究,明确了信息化运行维护工作中基础设施的技术维护对象和技术工作范围,梳理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保障活动,规范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必备内容,确定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文件的层次。通过技术框架的设计,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工作的技术内容成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可以不断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服务能力。
[1] 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鹏. IT运维之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 刘振亚.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4] 周宇洁. 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9(2):65-68.
[5] 张金磊,赵坤.论机房服务器运维管理[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92-94.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Research For IT Infrastructure
Xu Huan1, Shen Weiqiang1, Lin Zhida1, Zhang Yintie2
(1.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mpany Limited, Guangdong 510000, China 2. IT system integration company, Nari Group Cooperation, Nanjing 210000, China)
IT infrastructure is diversification gradually, technical difference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it brings great technical challenge for the operation maintenance of IT infrastructure. We build the technical Frameword of I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mining I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in common, identify the main work content, identify important node of life cycle, realize the important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Technical standards is the core of technical Frameword, used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operations and support capability.
IT Infrastructure; Life Cycle; Standardized; Technology Framework
1007-757X(2016)12-0028-03
TP311
A
徐 欢(1984-),男,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运行,广州 510000
沈卫强(1977-),男,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系统运行;广州 510000
林志达(1983-),男;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系统运行,广州 510000
张银铁(1983-),男,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信息系统集成分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南京210000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