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及其危机诱因与形成机理分析

2017-01-10樊步青王莉静

中国软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诱因危机制造业

樊步青,王莉静

(1.山东万通人才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11;2.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及其危机诱因与形成机理分析

樊步青1,王莉静2

(1.山东万通人才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11;2.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入手,从主体层面、资源层面、环境层面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系统功能,从运行机制中提炼出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和低碳资源运行等三方面的诱因,基于自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脆性理论揭示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机理。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危机诱因;危机形成机理;自组织理论。

一、引言

气候峰会和G20峰会形成的共识就是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2020战略”建议方案提出了构建“创新型联盟”的设想,美国、日本等政府都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的路线图,《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前也提出了清晰的量化减排目标。开展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支持[1]。首先,相比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大多是比较新的技术,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未来绩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低碳技术创新的“外部性特征”使得低碳技术创新会产生高额的成本支出;第三,现有技术的支撑系统会产生“技术锁定”,即便存在可供选择的更优的替代低碳技术,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和现有的基础设施之间的正反馈系统仍支持和维护现有技术。

国际国内频发的危机事件已成为经济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越来越成为每个组织谨慎而又积极对待的重大问题。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复杂系统,为了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进行高效、全面的危机管理。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诱因,基于自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对危机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完善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战略,规避低碳创新危机,提升低碳创新绩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涵与构成要素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涵

Rothwell和Zegveld(1985)首次针对产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系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系统、低碳创新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从环境效益出发,以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纵向和横向分工的各企业(核心企业、竞争企业、供应商等)为核心主体,在低碳创新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方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为辅助主体,以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等为资源要素所共同构成的,通过主体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流动,技术的开发或引进、扩散和应用等,实现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低碳知识创新、低碳管理创新、低碳政策创新和低碳观念创新等低碳创新),最终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

(二)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多主体、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其运行也是系统要素不断进行优化、组合、分配从而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本文将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要素分为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

1.主体要素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主体要素是指系统中的创新行为主体,四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架构起整个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

(1) 企业——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主体

《中国制造2025》中多次指出制造业创新体系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首先,制造业企业是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投入主体。2013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6%、15%和7.2%,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投入主体。低碳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直接面对市场的唯一主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低碳创新的方向,成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核心投入主体。

其次,制造业企业是低碳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活动主体。在低碳技术基础研究—低碳技术应用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技术测试—低碳产品试产及小批量生产—低碳产品大批量生产—低碳产品销售—低碳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全过程中,企业是必不可缺的创新活动主体,如果缺少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技术创新将永远停留在实验室或者是政策导向,很难实现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2]。

再者,制造业企业是低碳创新系统中的低碳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低碳创新系统中产品创新成果、工艺创新成果、管理创新成果和政策创新成果都在企业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政府——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政策主体

在日益严重的资源供应和全球变暖的压力下,各国政府已在推动和开展低碳创新方面达成共识。在理论界,弗里曼等众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研究,发现政府在创新系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有强外部性的低碳创新系统中,更是如此[3]。

首先,对企业行为进行政策引导和约束。制造业低碳创新的强外部性,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约束和引导企业走低碳创新之路,发挥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到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京都议定书》、《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大气污染法》等的制定和实施,就是政府发挥其政策主体功能的重要体现。

其次,对低碳创新企业进行资金和财政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成本远远超过一般技术的开发,尤其是我国低碳技术积累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多年的差距,这种巨额的资金投入,企业作为低碳创新的创新行为主体往往难以实现,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投入、财税支持等手段对低碳创新企业进行扶持。

再次,资源调控,促进制造业创新系统内的创新合作。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宏观发展目标,政府应当站在战略高度对创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分配,引导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与中介机构等的合作创新。

最后,培育创新文化,刺激低碳市场需求。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其构建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形成低碳创新社会价值观,从而刺激社会成员的低碳需求,而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低碳创新的直接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

(3) 高校和科研院所——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创新主体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知识源泉。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用过分考虑市场风险和市场价值,具备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雄厚的教授、专家和研究团队资源,先进的低碳研究方法和设备,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低碳思想、低碳管理方法和战略以及低碳知识和低碳技术,成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知识源泉[4]。

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的智力源泉。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自身优势,在浓厚的低碳学术研究氛围中,培育出具有低碳创新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参与过低碳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4) 中介机构——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服务桥梁

在低碳创新成果产生阶段,由于低碳创新的风险性、复杂性和高投入性,制造业创新系统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为制造业低碳创新提供全面的、完整的、高效的解决方案。中介机构通过提供与制造业低碳创新相关的低碳企业管理咨询、技术咨询、决策咨询、技术服务、技术鉴定、低碳风险分析以及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使制造业低碳创新的各类资源在不同的主体间进行流动,使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低碳创新绩效,降低低碳创新风险[5]。

在低碳创新成果产业化阶段,中介机构借助其专业知识通过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等服务,为制造业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撑;通过建立低碳中试基地、低碳科技孵化器、低碳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低碳科技园区为低碳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资源条件、设施和基地的必要服务;通过提供市场营销方案、广告策划、产业化过程中的会计、法律和产权等系列专业服务,加快市场化进程。

2.资源要素

(1) 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不仅仅是制造业低碳创新中可供支配的资源要素,还是组织和参与制造业低碳创新活动的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制造业低碳创新作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迫切需求的最重要手段,需要组合和开发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人才资源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载体,获得了高科技人才资源,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先进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甚至优秀的人才资源作为企业无形资本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因此培育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资源,并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6]。

(2) 资金资源

资金资源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一切资源中具有特殊性质的资源。一方面,资金资源的获得和形成从某种角度讲是前一阶段低碳创新系统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资金资源投入的数量、分配的比例和应用的情况又直接影响着其他资源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投入量和产出效率。所以说,资金资源影响着制造业创新系统中其他资源的循环和再造[7]。在经济核算中,资金资源的投入相比其他各类资源是最容易精确统计和衡量的,因此成为衡量创新系统中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其中,R&D活动经费支出往往被作为最重要指标之一。有学者通过对发达国家R&D发展的历程进行研究,得出R&D经费投入需要经历政府主导型、政府企业双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R&D投入模式[8],我国目前处于政府企业双主导型模式,但是企业筹集的R&D经费的比例在逐渐上升,这也与企业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核心主体的地位相吻合。

(3) 物力资源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物力资源是指,为了进行制造业低碳创新所投入的机器、仪器设备、实验室、基地平台等等一切物质资源的总和,它们为低碳创新概念的落实、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产品的试验和生产提供了操作平台。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物力资源具有双重特性,既是创新系统中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知识和信息资源等其他资源要素投入后的物化结果,又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其他资源要素投入后能够高效产出的基础保证。

(4) 知识与信息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实际上就是形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联盟,使知识和信息在系统内部实现共享、传递、流动,减少了知识和信息转移的交易成本,加快了传递和流动速度[9]。在这样的知识优势下,通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开发和利用,以实现系统创新的目标。

3.环境要素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环境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政策与制度环境。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实现并不仅仅是主体要素在人才、资金、物力和知识等资源投入后物化的结果,还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政策与制度环境作为支撑和保障。物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运输、通讯等[10];政策和制度环境主要指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规章;低碳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系统中主体要素往往缺乏主动性,这就需要市场制度、政策环境的干预和引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

三、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功能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关于系统的运行机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其中包括而不限于形成机制、整合机制、扩散机制、长效机制、动力机制、耦合机制、演化机制、共生机制、机构机制、协调机制等。本文借鉴清华大学陆小成的研究思路[11-12],结合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从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主体层面、资源层面和环境层面等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1.主体层面

通过上述分析已知,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由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政府、盈利性质第三方组织所共同组成的多主体系统,要想确保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高效运行,首先要在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主体层面的知识创新机制构建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各主体之间建立协同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个主体也有自己的目标,如何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建立各个主体间的组织模式、知识转移机制,从而有效地进行创造、引入、改进、扩散新的低碳知识和技术,保证低碳创新系统有效运行是首先要面对的。第二,各主体间利益分配模式。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制造业链条上的企业是核心主体,企业的性质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第三方组织与核心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设备等支撑也具有盈利性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具有强外部性,政府、行业协会等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但最终还是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是保证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主体间合作的根本。第三,信任是低碳创新系统中各主体协同合作的基础,缺少了信任,主体间的合作将不复存在,因此要建立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形成长效知识生产机制。

2.资源层面

创新离不开资源,应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建立资源共享和流通机制,使得资源被最大程度地获得和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建立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网络资源平台,整合系统内外部有关的制造业低碳创新资源,包括全球制造业低碳创新政策经验信息,系统内部最新的产品、技术、知识、人才等信息,建立制造业低碳创新学习、合作、服务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制造业低碳创新资源流通和传递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辅助主体的作用,开展低碳基础研究、低碳信息咨询、低碳人才供给、低碳技术推广、低碳宣传培训等,使低碳创新资源在系统内部快速、高效流动,为创新主体——制造业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3.环境层面

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推行低碳创新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的必经之路,正是由于低碳创新的强外部性,需要构建良好的低碳创新环境,促进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有研究表明OECD国家环境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命令与控制手段、市场手段、混合途径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应该更多地运用混合途径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环境,一方面,由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或制度,推动制造业低碳创新,鼓励和促进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主体间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约束和引导,比如碳交易市场、企业信用体系等,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共同发挥作用,营造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环境。

(二)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1.主体层面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低碳技术、低碳知识和低碳能力的市场化是最重要的,没有市场化,创新就无从谈起。通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促进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将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加以市场化运作,形成低碳工艺或低碳产品;其他第三方机构作为知识服务桥梁为制造业企业低碳创新提供管理咨询、技术咨询、决策咨询、技术服务、技术鉴定、低碳风险分析以及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提高市场化进度,降低市场化风险。

2.资源层面

实现低碳知识扩散、创新资源流动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核心功能。低碳知识扩散实际上也是低碳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促进低碳知识从知识的生产者传递到知识的使用者,以此来实现低碳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开发。资源流动主要指的是掌握低碳知识和低碳能力的人力资源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流动,通过作为知识和信息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使资源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提高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效率。

3.环境层面

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在与已有的技术和产品竞争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一方面是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比原有技术和产品含有越高的附加值,开发的成本也越高,因此价格一般高于其他产品;另一方面原有的产品在产品配套等方面一般较为健全,因此需要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内部活动实现行为引导。比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转向低碳研发、低碳制造、低碳销售和低碳消费;通过初期为低碳技术创造保护空间,形成临时利基市场,提高竞争力;或为低碳技术或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三)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特征

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研究要早,一些知名的学者和专家,如危机研究的先驱赫尔曼、危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班克思、里宾杰、美国危机管理机构ICM等从不同的视角界定了危机的内涵,揭示了危机的特点。自危机管理学被纳入国内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后,一些国内著名学者也对危机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危机公关专家雷永军、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北京大学艾学蛟、武汉大学成舟与谭小芳、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等。我们从中提取出危机的共性特征,认为危机具有突发性、损害性、不确定性和状态性等特征。

由上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的分析,可知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和主体间相互作用关系更为复杂,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构成更复杂,而且低碳创新不仅仅涉及到制造业,其创新效应和危机效应还会影响全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除了具备以上危机的共性之外,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多、危机来源广泛、危机危害程度大等特征。

四、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诱因分析

目前危机诱因论的研究一般从内部的战略层面诱因、运行层面诱因和外部的突发层面诱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诱因的研究也从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两方面着手。

危机诱因论认为内部诱因多来自于战略层面和运行层面,对于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而言,通过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可知,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战略是为了实现制造业低碳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制造业企业为核心的多个主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具有强外部性。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战略多是在国家创新战略和低碳战略的指导下,由专家团队综合制定的,因此本文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部危机的重点是运行危机,暂不考虑战略危机。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外部诱因主要是由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如与经济、政策相关的经济危机、国际环境标准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自然灾害等。外部诱因对于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来说往往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明显规律性可循,不易进行控制和管理,因此本文进行的危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危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危机应从运行的必要条件和运行机制两个大的方面考虑,主要包括低碳技术创新诱因、低碳创新系统结构诱因和资源运行机制诱因。

(一)低碳技术创新诱因

低碳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低碳技术本身或者是环境当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技术安全性和可信度,给系统带来巨大的财物损失,从而破坏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可信度和稳定性,这些诱因主要来自于低碳技术的不确定性,低碳技术创新过程等方面。

首先,低碳技术的不确定性。低碳技术创新是人们为了开发有效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而进行的技术创新。但是低碳技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其本身隐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而忽略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低碳技术在开发甚至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显露出技术的危害性。而低碳技术一旦存在安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从社会层面来看,有些技术会带来人类健康问题,隐形环境污染,诱发社会动荡等;从创新系统来看,会引发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生存危机[13]。

其次,低碳技术创新过程。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我国的选择,而是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开展的全球性低碳战略。在低碳技术研发环节,制造业低碳技术的可替代性、国际间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有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技术被替代、技术研发成本沉没导致经济危机等后果;在低碳制造环节,由于制造工艺或人员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损失,低碳产品对原材料要求过高等也会导致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经济循环危机;在低碳营销环节,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程度、认可程度低,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过高或技术贸易壁垒等都会导致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生存危机。

(二)低碳创新系统结构诱因

通过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分析,可知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复杂系统,要想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高效运行,需要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知识创新生产机制,一旦主体间的关系和运行机制被破坏,会引起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从而破坏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我们把这类危机诱因称作结构诱因。

首先,市场失灵诱因。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使系统中的多主体实现双赢或多赢,因此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低碳创新技术成果的公共性与低碳技术知识的外部性效应等特点,会导致市场失灵,一旦市场失灵,各独立主体,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盈利性质第三方组织会降低合作的积极性,破坏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导致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14]。因此,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应建立资源分配、利益分配机制,避免市场失灵。

其次,信用缺失诱因。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不仅仅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存在和运行的,也是一种信用机制作用的结果,合作各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尤其重要。在合作过程中,一旦合作双方或多方存在不平衡、矛盾、误解或欺诈,会引起信任危机,破坏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得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动荡或瓦解。

(三)低碳资源运行机制诱因

低碳创新的高成本性、高外部性决定了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资源共享和传递机制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资源缺失或是资源共享和传递问题,创新主体获得的资源不足或资源信息不对称或资源共享机制不畅就会增加创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增加创新失败的概率,使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偏离预期目标,从而引起创新系统的效率低下。因此说资源运行机制不畅是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的根源之一(见图1)。

图1 资源运行诱发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

五、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机理

(一)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研究满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系统存在“涨落”等四个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系统理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满足自组织理论的四个条件,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危机的发生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前提下,系统中各种能量因子的无序“涨落”和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导致制造业创新系统发生紊乱的结果。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混沌运动满足耗散结构中的运动机理,都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实现了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因此自组织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根据自组织理论可知,在危机发生之前,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在负熵因子和熵增因子的作用下,处于相对有序平衡的状态。在危机发生前,伴随着系统中各种熵增因子的增加,如技术的不确定性、利益分配不合理、资源供给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破坏性能量越来越急剧膨胀,而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维持系统稳定、冲抵熵增因子动力不足,如技术创新管理、主体间协同机制、资源运转机制等,就会造成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内部秩序紊乱,自组织功能弱化,系统远离平衡态;随着熵增因子的不断膨胀,一旦负熵因子被熵增因子胁迫到最低点,而熵增因子的破坏性能量达到爆发的临界点,此时一个很小的随机扰动因素就能够引起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全面爆发[15];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采取危机应对和恢复措施,引入系统内外部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重构主体协同机制、资源运行机制等,也即向系统内引入大量的负熵因子,不断抵减熵增因子的破坏影响,经过一系列系统因子的“涨落”,系统恢复到新的平衡态。在系统危机爆发、处理和应对的过程中,系统自组织和涨落情况见图2。通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机理的分析可知,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要想维持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有序平衡状态,应向系统内引入更多的负熵因子,并尽可能的控制熵增因子[16-18]。

图2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管理过程中自组织情况

(二)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分析

复杂系统脆性理论是将材料力学中脆性的概念引入到复杂系统当中,指的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由于受到内、外干扰因素的作用导致其中一个子系统(部分)产生崩溃,由于系统间的关联性产生的连锁效应,使得其他子系统(部分)也产生崩溃,最终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崩溃[19]”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完全可以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观点来阐述和揭示。下面本文利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中的多米诺骨牌模型,来研究和揭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的过程和机理。

图3 危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模型

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模型中(见图3),每个骨牌代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的一个事件,其中第一块骨牌是危机诱因(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中称为脆性源),后边的骨牌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中称为脆性接收者)。骨牌和骨牌之间的“距离”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方面是两个相邻事件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第一个事件产生的危机能量(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中称为脆性强度)[20-21]。当事件1(危机诱因)出现时,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并遏止,由于系统内资源和信息的传递,以及系统与外部能量的交换,首先会将危机能量传递到其它部分,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传染和诱发“距离”最近的事件2,紧接着会诱发事件3,依次类推,最终会导致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爆发。当然,前一个骨牌是否会压倒另一个骨牌,主要取决于两个骨牌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一旦前一个事件爆发,如果能够及时控制住事件发生的态势,降低危机能量,危机发展的链条会在这一阶段被切断,避免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中危机的发生(见图4)。

图4 危机被中断的多米诺骨牌模型

当然,本文给出的概念模型和理论解释只是制造业创新系统中危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当有一个诱因(事件)出现时,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产生影响,形成多个危机发展的链条,加速系统危机的爆发。

六、结论与建议

实施制造业低碳创新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同时,国际国内频发的危机事件已成为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已经逐渐由单一事件的处理演变为常态化管理。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复杂系统,只有深入了解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才能构建全面的、高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本文从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与功能入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的诱因和形成机理,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

(1)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方面。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开放性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其运行机制主要是主体层面的知识创新生产机制、资源层面的流通和共享机制、环境层面的混合途径构建机制。

(2)危机诱因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层面的诱因,得出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诱因主要来自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资源运行层面,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检测和预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危机监测,将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从源头上根除和遏止。

(3)危机形成机理方面。一方面,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危机可以通过向系统内引入负熵的方法避免或处理,主要包括对系统内主体间的结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进行重构等措施,将系统因子的涨落控制在平衡态附近。另一方面,根据系统脆性理论,系统内某一环节或部分危机出现时,可以通过降低先出现危机事件的能量,切断或减少出现危机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对危机进行控制和管理。

[1] A M Forster, S Fernie K, Carter P, et al. Innovationin lowcarbon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An historic analysis for obviating defects [J]. Structural Survey, 2015, 33(1): 52-72.

[2]Adamsa P, Fontanab R, Malerbab F. The magnitude of innovation by demand in a sectoral system: The role ofindustrial users in semiconductors [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1): 1-14.

[3] PerDannemand Andersen, Allan Dahl Andersen, Per Anker Jensen, et al. 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 foresight in practice: Nordic facilities management foresight [J]. Futures, 2014, 61(9): 33-44.

[4] JonathanKöhler, Wolfgang Schade, Guillaume Leduc, et al. Leaving fossil fuels behind? An innovation system analysis of low carbon ca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8(6): 176-186.

[5]Brendan Haley. Low-carbon innovation from a hydroelectric base: The case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Québec Original [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4, 16(6): 1-21.

[6] BruceTonn, Paul D. Frymier, Dorian Stiefel, et al. Toward an infinitely reusable, recyclable, and renewable industrial ecosystem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6(3): 392-406.

[7] RainerQuitzowa, Rainer Walzb, Jonathan Köhler, et al. The concept of “lead markets” revisited: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theory [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4, 10(3) : 4-19.

[8]邓向荣,文 青.中国R&D资源投入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分析[J]. 当代财经,2004(3):23-26.

[9]崔 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 情报科学, 2016,(34)1:155-166.

[10]陈 莞,谢富纪.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J]. 科研管理,2010,31(3):61-67,126.

[11]陆小成,刘 立.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架构分析与实现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2009(6):32-36.

[12]陆小成,刘 立.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80-1084

[13] Jens Maesse. Crisis management policy:How discourses shape academic-political actors On the Horizon [J]. 2015, (23)3: 231-245.

[15] William Patrick Forbes, Sheila O Donohoe, Jörg Prokop. Financial regulation, collective cognition, and nation state crisismanagement: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bank failures in Germany, Ireland, and the UK [J].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2015, 16(3): 284-302.

[16] 张根明, 洪晓忠. 现代大型制造企业自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 经济管理,2007,(29)6:34-37.

[17] 齐善鸿,乐国林,刘金岩,等.基于熵与自组织理论的突发事件分析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38-241.

[18] 于丽英,蒋宗彩.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城市群公共危机形成机理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 2013,21(3):62-65.

[19] 韦 琦,金鸿章,郭 健,等.基于脆性的复杂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9(3): 326-328.

[20] 管杜娟,郭 鹏.基于脆性联系熵的项目组合脆性风险分析[J].管理学报,2015,12(10):1553-1561.

[21] 武淑平. 基于“多米诺模型”的产品伤害危机形成机理研究[J]. 江苏商论,2014(10):11-14, 20.

(本文责编:辛 城)

Crisis Precipitating Factors and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FAN Bu-qing1,WANG Li-jing2

(1.ShandongWebtonHumanResourcesManagement&ConsultingCo.Ltd,Weifang261011,China;2.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80,China)

Starting from the elements of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ystem function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n, based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we refine the precipitating factors from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peration structure, and running of low carbon resources.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complex system brittleness theory, we also reveals the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perating mechanism; crisis precipitating factors;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2016-06-29

2016-09-2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14720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4YJC630125)。

樊步青(1991-),男,山东青州人,山东万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F061.5

A

1002-9753(2016)12-0051-10

猜你喜欢

诱因危机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危机”中的自信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