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4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01-10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82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82) 姚 文 蒋 骅
上海市虹口区4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82) 姚 文 蒋 骅
目的了解虹口区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况,以期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职业人群所在单位或部门为抽样单位,从警察、教师、“两卫”机构医务人员(注:“两卫”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事业单位)、公务员4类职业人群中抽取1931人进行亚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770份,亚健康发生率为72.6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婚姻、职业、日均睡眠时间、熬夜、体育锻炼、加班、职业紧张、身心健康自评状况是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职业、社会环境因素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宣教,通过来自社会、政府、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调整其工作、生活、行为方式,预防亚健康状态并阻止其向疾病转化。
亚健康 职业人群 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都市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WHO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WHO将其称之为第三状态(the third status)[1],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另有调查表明,亚健康人群中多数为20~40岁的青壮年,其中又以白领、知识分子为主[2]。本研究对上海市虹口区4类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013年10~12月,虹口区疾控中心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以职业人群所在单位或部门为抽样单位,从警察、中小学教师、“两卫”机构医务人员(注:“两卫”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事业单位)、公务员4类职业人群中抽取1931人进行亚健康状况调查。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脑血管、肝脏、肾脏、代谢疾病以及肿瘤等重大疾病;②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药维持者;③不愿合作者。
2.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完成一份匿名的自填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亚健康状态评价量表、压力评价表、WHO身心健康自评表。
亚健康的判断,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评价中心提供的“亚健康状态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躯体、情志、生活、能力、禀赋、环境等状况以及总体评价,且有很好的信度、效度[3]。
压力评价量表共有15道题目,回答问题的选项设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完全同意”5项,其中工作要求(demand)=(A1+ A2+A3+A4+A5)/5,自主性(control)=[(A6+ A7)/2+(A8+A9+A10+6-A11)/4]/2,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A12+A13+A14+A15)/4。职业紧张程度用工作要求与自主性的比值来评估,若大于1.0即被认为存在职业紧张。
WHO身心健康自评量表共有5个问题,回答问题的选项设为:“一直如此”、“大部分时间”、“一半以上时间”、“不到一半时间”、“有时如此”、“从来没有”6项,以5~0分赋值。总分越高代表个体越健康,小于等于13分时为不健康。
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指定人员现场发放,一周后收回并进行一级质控,再由疾控专业人员进行二级质控。
3.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Epidate 3.0录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31份,回收有效问卷1770份,有效应答率为91.66%。1770名被调查者中,教师365人,占20.62%;“两卫”机构医务人员484人,占27.35%;公务员422人,占23.84%;警察499人,占28.19%;年龄最大71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41.22±10.76)岁。
PET/CT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16CT和minitrace回旋加速器,18F-FDG由Tracerlab FXFN合成器完成,FDG的放化纯度>95%。所有病人在检查前禁止吸烟、饮酒及咖啡,并禁止输注含葡萄糖的药物,禁食4-6h,空腹血糖控制在5.1-10.0mmol/L。经患者腕部或者肘部静脉注射18F-FDG,休息1个小时后进行PET/CT成像。根据结节大小及结节形态分为:A型结节 (结节直径<1cm),B 型结节(结节直径 1cm≤直径<2cm),C型结节(结节直径2cm≤直径<3cm)。
2.调查人群亚健康发生比例及人口学基本特征
1770名被调查者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72.66%。由表1可见,不同年龄、职业及婚姻状况人群发生亚健康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年龄上看,在40~岁组和30~岁组亚健康发生的比例高,分别为79.73%和74.90%;从职业类别看,在教师和警察中亚健康发生的比例高,分别为81.37%和78.96%;从婚姻状况看,在离婚及丧偶和已婚人群中发生的比例高,分别为81.48%和74.46%。
表1 调查人群亚健康发生比例及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3.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表2),日均睡眠时间、是否熬夜、是否饮酒、是否吸烟、饮食是否规律、体型、是否锻炼、是否加班、工作是否长久使用电脑、职业紧张得分、身心健康自评得分等11个因素是影响调查人群亚健康状况的因素(P≤0.01)。
表2 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4.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亚健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血型、家庭人均收入、日均睡眠时间、熬夜情况、饮酒习惯、吸烟习惯、饮食规律情况、体型、体育锻炼、加班情况、长久使用电脑、职业紧张、身心健康自评等1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分组及其赋值情况见表3。
表3 纳入变量、分组及其赋值
分析结果显示(表4),筛选出有意义的9个变量为性别、职业、婚姻、日均睡眠时间、熬夜、体育锻炼、加班、职业紧张、身心健康自评。
表4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虹口区4类职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2.66%。和张天嵩等的调查数据相近[3],张天嵩调查发现上海静安区的教育和卫生工作者亚健康发生率为76.7%,其中教育工作者的亚健康发生率为92.3%,卫生工作者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2.6%;但丁娟等[4]调查发现南京职业人群亚健康的发生率仅为43%,远低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
本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类职业人群中女性亚健康比例略高于男性,和张晓红等[5]报道一致,可能与传统社会观念要求女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相夫教子、女性生理特点以及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和自身的综合压力较大有关。
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既肩负着保护人民群众人身与财产安全的重任,又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巨大责任,他们经常加班,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工作要求高、精神紧张、饮食难以规律,体力、脑力、心理负荷大幅度增加,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相对容易出现亚健康。
公务员具有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交际繁忙、生活不规律、脑力活动多、体力锻炼较少等特点,且自身对健康关注较少,易发生亚健康。辜洁妮等[8]对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公务员的调查发现其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1.58%,与本次调查结果(73.22%)相近。
钟毓瑜[9]对江门市医院在职人员的亚健康调查表明医务人员亚健康的发生率为66.5%,而本次调查的“两卫”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亚健康发生率(59.09%)相对较低,可能与“两卫”机构没有急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有关。另外他们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防病知识比较丰富,有利于预防亚健康的发生。
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离异和丧偶状态逐渐增多,离异、丧偶被人们认为是很严重的应激事件,其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若不能自我调节,也容易导致健康问题。本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已婚、离婚及丧偶是亚健康的重要原因,这和王怀岐的研究相一致[6]。
熬夜和睡眠不足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人是需要劳逸结合的。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熬夜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本调查还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亚健康发生率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1.7倍。长时间缺乏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是当今职业人群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加班是职业人群难以避免的一个现象,有调查显示,在经常加班的状况下,有52%的上班族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46.41%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的症状。本次调查中有14.01%的人多数或总是加班,有加班的人和经常加班的人亚健康的发生率高(OR值为2.037和1.642)。
总之,上海市虹口区职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且不同职业人群亚健康发生率不一样。影响亚健康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性别、职业、社会环境因素。如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加以调整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则会发展为各种身心疾病[10]。因此,需对职业人群中的亚健康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自我,学会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好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到规律作息。同时需要来自社会、政府、家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亚健康及其高危人群建立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预防亚健康状态并阻止其向疾病转化。
[1]马君,刘玉珍,宋丽萍.对亚健康的认识和预防策略.中国疗养医学,2012,21(2):118-119.
[2]范存欣,王声,朱丽,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74-777.
[3]张天嵩,张素,李秀娟,等.上海市1152名教育与卫生工作者亚健康状态中医症候分布特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0):15-18.
[4]丁娟,李文林,曾莉.南京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4):4-7.
[5]张晓红,邹艳玲,封银曼.社区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国医药指南,2015,13(6):1-4.
[6]王怀岐,金颖,胡晓斌,等.甘肃省城市5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1167-1169.
[7]程静茹,毕建璐,李斐,等.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163-166.
[8]辜洁妮,朱惠莲,许斌,等.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公务员亚健康相关因素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2):124-127.
[9]钟毓瑜,潘妹霞,余新立.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7):182-184.
[10]董晶,路甲鹏,闫宇翔,等.北京市部分职业人群亚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275-3278.
(责任编辑:刘 壮)
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GWDTR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