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众自救互救科普培训实践与探索
2017-01-10李春雨姜婷王魏魏陈君毕超邓波吴漂女张劲松曹克将陈彦
李春雨 姜婷 王魏魏 陈君 毕超 邓波 吴漂女 张劲松 曹克将 陈彦,
·综述·
新媒体时代公众自救互救科普培训实践与探索
李春雨1姜婷1王魏魏1陈君1毕超1邓波3吴漂女4张劲松1曹克将2陈彦1,3
在“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兴的急救技能培训模式不断涌现,而我国急救培训普及率却仅为1%左右,如何通过医学科普传播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养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治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3]。笔者总结了团队近几年开展的医学科普活动,分析了新媒体下自救互救培训模式的演变,并探索多媒体时代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治的影响,为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奠定基础,实现健康中国梦。
一、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1.国内外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对比:美国红十字会每年培训约12万公民,美国心脏病协会每年约培训550万公民[4-5]。澳大利亚有77.00%的人参加过急救培训,28.00%的人持有急救证书,75.30%的人在汽车旅行中提供过急救援助[6-7]。挪威自1961年起,将心肺复苏及一些现场急救训练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中,其院外心搏呼吸骤停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率为70.7%[8]。英国尝试建立的“医学生第一目击者”的课程计划,不仅缓解了院前急救的压力,给患者带来及时的急救,而且有助于医学生后期在院内参与抢救工作[9-10]。
相比于国外,我国急救技能培训还有待提升。我国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而国际水平是10%,欧洲发达国家能达到30%~40%[11-14]。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为9.79%,全国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只有约1.01亿[11]。
2.我国医学急救科普的必要性: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而且培训标准不统一,培训方式有待创新。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对普通公众接受急救培训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对接受过急救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的急救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急诊医学前辈王一镗教授提出,我国的急诊医学培训总体原则应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一个城市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15]。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仍不断增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及灾难发生时自救互救能力如此薄弱,国家医疗负担越来越重。院前急救不仅仅包括专业的120急救员和救护员,更应该包括现场的自救互救。当猝死、淹溺、交通意外及各种灾难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常识才能赢得时间,为进一步专业急救创造机会。
3.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养的对策:首先,逐步规范各急救培训机构,制定适合中国急救现状的急救培训模式。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急救水平考核标准,对师资人员和学员进行考核,并颁发资质证书,定期进行复训和再审。设立专门的行业委员会,制定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结合现代化互联网及新媒体发展趋势,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其次,卫生部门与社会各界应加大急救培训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政府应充分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会急救培训的支撑体系。卫生部门应拨发公众急救培训的专款,切实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杭州市在2015年1月率先在全国推出相关地方法规,为施救行为受法律保护开了个好头[16]。
4.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对院外心搏骤停预后的影响:尽早使用AED可以明显提高心脏骤停救治成活率,每延迟1 min被抢救者的生存率就降低7%~10%[15]。意大利实施了一项长达10年的院外单纯使用AED的研究,并对比分析了3 271名院外使用标准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数据,发现单纯使用AED的存活出院率达41.4%,而采用当地标准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存活出院率只有5.9%,这也是目前首次报道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及时使用非心肺复苏手法的单纯AED方案,提高了患者出院生存率[17]。而2008年Tommaso Sanna等[18]的研究单纯使用CPR和CPR联合AED的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得出CPR联合AED的效果优于单纯CPR的结论,鼓励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并早期使用。
随着公众场所及社区AED的推广及普遍实施,过分强调AED的使用,让我们担心CPR的地位将来会被AED减弱[19]。救援者要将高质量的CPR(快速、用力按压,使胸廓充分弹性复位,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及除颤协调结合起来。在院外,任何救援者、目击者在现场配置AED的时候应该马上实施心肺复苏,首先要做胸外按压,然后再做AED,并且确保电击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
二、新媒体下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的演变
1.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推广急救科普知识: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歌舞科普MV、广场舞式心肺复苏等新鲜名词逐步走入大众。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手机网民达6.2亿[20-21]。因此,借助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我们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医学科普知识,提升大众的自救互救素养。
推送科普文章时,我们从WikiHow、Google等搜索网络资源,配以精美插图及新闻时事小视频,增强趣味性,减缓读者视觉疲劳。题材广泛,涵盖慢病防治、紧急状况自救互救及提升应急救护素养等各个方向。注重医学专业术语科普化,争取做到推送的文章可以让普通百姓可以理解和接受。注重素材来源,讲究科学性,参考PubMed、中国知网等学术官网。每次正式推送前都会有团队专业的医生把关,防止疏漏。
2.江苏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和社区急救广场舞推广: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公益性应急救护百万培训项目,每年培训100万人以上。据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省红十字会累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培训救护员1 000多万人[22]。红十字会在南京鼓楼幕府山社区负责督促和演示两个科普MV(白金10 min和海姆立克的拥抱)的广场舞,让社区居民用健身操的形式,把自救互救动作和内涵融入舞蹈中,在社区活动中推广。
为了更好地为大众传播急救知识,省红十字会在高校成立了多媒体教学的“校园救护培训基地”,并与鼓楼区政府联合打造了“凤凰社区生命安全体验馆”。有助于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3.高校开设自救互救通识课:南京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全国首门面向非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紧急自救互救通识课《智者生存—现代灾害救援理念与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自救和互救意识以及培训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灾难事故(如火灾、爆炸、水灾、地震、交通事故、踩踏事故、群体中毒事件、核泄漏和核辐射事件等)的灾情判断、逃生原则、自救手段、救助方法以及徒手心肺复苏和AED的训练。目前,在南京医科大学申报的“临危不乱——自救互救、灾难救援”选修课也即将在新学期开展,课程采用多媒体视听教材,结合教师面授、实际操作示教、学生操作练习、情景剧场景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共计18学时,均由急救方面的专家和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4.急救科普培训课程的社会推广:根据不同受众的培训需求,我们创办了8类急救科普培训课程,涵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及AED使用、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急救手法、创伤急救、常见病防治、自然灾害自救互救、溺水及交通事故等现场急救、骑行及野外生存技能、意外伤害等方向,每次课程2 h,包括理论和操作演练。由公司负责在网络上招募有急救科普知识需求的社会学员,并负责提供培训道具及场所。担任授课的师资均是来自南京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有丰富的教学及培训经验,并配以医学院校急诊科研究生担任助教,协助现场操作和演练。
经过这种急救科普培训课程的推广,充分整合医院、学校、公司及网络等各种社会资源,可以达到很好的急救科普知识宣传效果,提升社会大众自救互救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治的影响
2016年11月22日《长江日报》刊发的一则“生命接线员刘清26 min不挂线生死营救”的新闻在网上广泛传播[23]。这是新媒体时代下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的典型案例。
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治,我们借助新媒体,开发了类似“滴滴打车”的“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应用软件”系统(登记号:2016SR030964),通过互联网社交功能聚集经过专业培训的救护员。当患者遭遇心跳呼吸骤停等紧急状况及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其家属或路人通过市民终端APP点击呼救,“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利用互联网定位、定时功能,显示出患者及急救人员位置,按就近原则提醒距患者最近的救护员前去施救。施救的同时,120急救平台和急诊科网络医生的启动,可以提供远程指导和初步分诊,为抢救生命赢取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效率[13]。
四、结语
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模式开展医学科普实践工作,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医学科普是将专业医学术语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并在紧急情况下加以应用。由何忠杰教授发起的“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活动,全国几百个城市和单位共同参与,向大众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降低意外伤病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直接影响超过百万人。岳茂兴教授在灾难与急救领域,鼓励公众学习灾难事故现场自救互救和逃生技能,并将早期的航天航空救护技术进行转化,创办了流动便携式ICU及提出狭窄空间意外急救等理念。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医学科普道路上学习和创新的榜样。为了把自救互救科普工作做好,我们需要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吸收、学习其他发达国家在急救方面的创新,取长补短。科普工作犹如涓涓细流,需要卫生应急办、省红十字会和一些高校等的共同努力和全力支持,才能汇成普惠全民的“长河”,让广大医学生,以及更多的非医学生受益。只有这样,公众自救互救科普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以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治的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6-11-09].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丁兆刚,杨丽丽.搭建社会急救体系、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我国公众急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1):1031-1034
3 张光有,傅锦秀.医学科普任重道远—访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刘新民教授[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16):17.
4 Gee TH.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wide EMS first-responder program[J].J Heal Manag,2007,52(3):206-210.
5 Faul M,Aikman SN,Sasser SM.Bystander intervention prior to the arriv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comparing assistance across types of medical emergencies[J].Prehosp Emerg Care,2016,20(3):317-323.
6 Arbon P,Hayes J,Woodman R.First aid and harm minimization for victims of road trauma: A population study[J].Prehosp Dis Med,2011,26(4):276-282.
7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t al.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J].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8 Kanstad BK,Nilsen SA,Fredriksen K.CP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 performing bystander CPR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way[J].Resuscitation,2011,82(8):1053-1059.
9 Seligman WH,Ganatra S,England D,et al.Initial experience in setting up a medical student first responder scheme in South Central England[J].Emerg Med J,2016,33(2):155-158.
10 Hori S,Suzuki M,Yamazaki M,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in Schools: A Comparison of Trainee Satisf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J].Keio J Med,2016,65(3):49-56.
11 史晓伟,张新定.国内外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61-2963.
12 陈伟伟,高润霖,刘利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5,31(7):624-632.
13 李春雨,姜婷,王魏魏,等.基于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9):1132-1135.
14 付忻,冯铁男,王朝昕,等.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3):231-233.
15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16 杭州日报.《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1月1 日正式施行[EB/OL].(2014-12-12)[2016-11-11].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4-11/11/content_1835792.htm.
17 Capucci A,Aschieri D,Guerra F,et al.Community-bas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only resuscitation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J].Am Heart J,2016,172(2):192-200.
18 Sanna T,La Torre G,de Waure C,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lone v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lu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use by non-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 meta-analysis on 1583 cas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08,76(2):226-232.
19 钱方毅.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心肺复苏救治中的应用[M].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1:30-97.
20 袁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APP与科学传播[J].科技传播,2014,10(下):153-155.
21 李莉,田凤华,唐芹,等.新媒体在健康科普传播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88-189.
22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EB/OL].(2016-09-08)[2016-11-09].http://www.jswst.gov.cn/jsswshjhsywyh/ywgl/wsyj/gzdt/2016/09/08154713489.html.
23 刘睿彻,李艳梅.一段录音感动全国200万网友“生命接线员”刘清26分钟不挂线生死营救[N].长江日报,2016-11-22(1).
丁思丝,冯铁男,姜成华.我国渔民海上急救通信方式研究进展[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1):57-61.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7.01.008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3WSN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035,81571873);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省级省助项目(SJZZ16_0168)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1;心脏科2;210036 南京,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医务处3;210009 南京,中国药科大学4
陈彦,Email:chenyandoc@163.com
2016-12-12)
徐冰心)
李春雨,姜婷,王魏魏,等.新媒体时代公众自救互救科普培训实践与探索[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