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的科学普及
2017-01-10陈鹤扬孙贵新赵中辛刘中民
陈鹤扬 孙贵新 赵中辛 刘中民
现代灾难医学救援理论强调和重视“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原则[1-2]。即要以三分力量关注灾难医学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要以七分努力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灾害救生知识,要以七分普及为宽广基础,让亿万民众参与灾难救援,这是灾难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以往人们所谈及的救援,往往多是指专业救援人员帮助受伤的群众摆脱困境。而受灾群众本身也把自己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总是更多地寄希望于专业救援人员来帮助自己及家人脱离危险,忽略其既是被救者也同时是施救者的双重身份。灾难发生时,尤其是大范围受灾情况下,往往没有即刻、足够的救援人员和装备可以依靠。加之专业救援队伍的到来受时间、交通、地域、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救助。即使专业救援队伍到达再迅速,也不如身处现场的人民群众来得及时。因此,将灾难现场的人民群众迅速、充分地组织调动起来,在第一时间展开救助,充分发挥其在时间、地点、人力及熟悉周围环境的优势,在最短时间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自己、解救他人,才能有效弥补专业救援队伍的不足,最大限度减少灾难造成的伤亡。因此民众才是灾难救援的主力军[3-4]。
常用灾难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分捡;心搏呼吸骤停的现场心肺复苏;创伤现场紧急救治;伤员后送转运等。这些知识的普及率,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5-6]。将普及急救知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责中,明确管理与实施的组织,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由各级灾难医学分会、红十字会具体组织实施的区域性分支培训中心,培养师资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同时,分行业、分人群、分区域逐次普及。尤其在高风险行业、易受损群体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先行普及。
一、建立市民急救知识培训基地
我国北京、上海、青岛等地依托“120”急救中心建立市民急救技能培训基地,配置大量培训器材,并设立专项运行经费,年均培训数万人,取得良好效果和经验。依托各市相关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武警消防部队等,建设全市的市民急救技能培训基地,上述相关单位在做好医疗急救工作的同时,积极通过急救技术进城乡、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部队等形式,逐步深入开展急救知识、技术普及培训,配置专职人员并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全民开展规范的救生培训,并定期复训、检查[3,7]。
二、建立分级普及救灾知识的培训机构和网络[4,8]
建立灾难医学培训网络系统,实施现代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灾难医学培训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建立灾难医学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满足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需要,进行网上培训演练等。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9-11]
若想加强群众救灾知识的普及培训,应从培养一支能担任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培训和基础创伤生命支持(basic trauma life support,BTLS)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这样,随着灾难医学教育的陆续展开,便有了众多可以担当这一培训任务的教师。然后,再由这些经过培训的老师在各个社区及基层组织从事普及培训的工作。我们应该争取使成人居民人口中的10%接受这方面的普及培训。当然,这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渠道共同努力,来开拓灾难医学普及教学的广阔前景。2011年起,国务院应急办已着手编写统一的灾难救援培训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培训省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再由他们去培训市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再由市一级的培训师去培训社区民众。这项工作完成后,将大大推动了我国灾难医学救援知识普及的发展。
四、宣传普及防灾、抗灾、减灾的知识[12]
在普及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普及有关如何防灾、抗灾、减灾的知识及防灾、抗灾、减灾的重大意义。针对我国民众过分依赖政府管理灾害风险的传统观念,必须把转化大众传统思想观念作为普及救援知识工作的前提。教育引导广大民众充分认识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灾害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个人必须树立预防意识,自觉掌握防灾、抗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自身防范本领。结合我国各地区域实情和灾害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区域性的培训中心。增强各类灾害预防及应对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救援知识的区域针对性、实用性。救援援知识的普及离不开舆论宣传引导和媒体传播,既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平台宣传普及救援知识,同时拓展宣传渠道,创新普及方法,通过宣传展板、横幅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组建宣讲团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民众不仅要强化防灾、防险意识,更要主动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
五、进行防灾、抗灾的演练[13-14]
模拟灾害发生现场,如地震、火灾、洪水等,定期在市场、商场、车站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组织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群众互动式演练活动。增强其防灾抗灾能力。尤其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演练和普及教育,大力开展救援知识进学校活动,把救援知识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普及青少年的救援知识。不要仅仅把防灾、抗灾演练当做一种表演,而应十分认真严肃地对待。要做到十分逼真,让全民参与进来。
六、关注重点人群
普及与灾害有关的救援知识时,应十分关注相关的重点人群。重点人群是指医学以外其他行业经常接触灾难事件并为救援服务的人员。诸如经常可以成为最初目击者的人民警察、消防人员、教师、宾馆服务人员、车站码头的服务人员以及各种重大集会的志愿者。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灾难预警训练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锻炼,尤其对交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等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技术、压迫止血等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灾难事件的医疗救援意识。比如每年组织大型急救演习,包括车辆调动、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测验、自救等技术,以提高应对灾难的救生能力。
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灾难医学知识的普及培训,并且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在灾难降临时将会有无数的生命获救。
1 赵中辛.灾难医学、急诊医学和人道医学的慨念[J].上海医学,2012,35(7):571-572.
2 郑静晨,侯世科,樊毫军.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23.
3 王立祥,邱泽武.民众是灾难救援的主力军[J].上海医学,2012,1(7):569-570.
4 冯庚.大规模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的制定和论证研究[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5):328-331.
5 Willian S,Gunn A.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词典[M].孙海晨,周荣斌,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52.
6 王一镗,刘中民.灾难医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10.
7 雷纳.克鲁门勒.自然灾难[M].王勋华,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0.
8 姚元章,丁茂乾.灾难应急救援转运新策略[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2(1):10-13.
9 刘中民.灾难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6.
10 王一镗,刘中民.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0.
11 嘎恩.人道医学理论与实践[M].孙海晨,周荣斌,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5-186.
12 Kristi K,Carl S.Koenig and schultz’s disaster medicine:comprehensiv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0-82.
13 赵中辛.再论灾难医学、急诊医学与人道医学[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11-12.
14 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