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空军
2017-01-10
邓小平
空军是现代化作战中的主要军种之一,其构成主要有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等,是一个国家担负国土防空重任的重要军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空军的飞速发展是党和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更是对中国空军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建国初期,邓小平多次亲临“沈飞”视察工作
邓小平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刘邓大军”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之一。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已深深地感受到空军的威力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空军建设非常重视。1955年6月29日,研究制作多种歼击机的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沈飞”)正式成立。为了保密工作的需要,当时的“沈飞”命名为“国营112厂”。1955年12月5日,邓小平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刘少奇到“沈飞”视察。此时,“沈飞”集团公司已经成功试制了一架米格-17飞机。这种飞机是利用进口的苏制飞机散件装备而成。听说刘少奇和邓小平要来视察工作,“沈飞”集团公司便决定在这一天进行试飞表演,由空军飞行员吴克明执行试飞任务。吴克明是浙江萧山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吴克明在朝鲜战场与美国空军激战多次,是抗美援朝期间的英雄飞行员。当他试飞结束走下飞机时,刘少奇和邓小平早已迎了上去。刘少奇握住吴克明的手问长问短,吴克明激动地说:“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凭着勇敢打败了美军,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飞机,就不怕任何侵略者了!”刘少奇听了吴克明的话连连点头,邓小平接过话说:“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国一定要有强大的空军!”邓小平向吴克明的成功试飞表示了祝贺,并详细了解了一些飞机的性能情况,将情况作了记录。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沈飞”,当时的邓小平是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参与视察工作的。
1964年6月25日,已经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第二次来到了“沈飞”视察工作。一到“沈飞”集团公司,邓小平就熟门熟路地带着李富春等其他领导走进了车间。车间里的员工听说邓小平前来视察工作,都激动地向邓小平致敬问候。邓小平微笑着叫大家注意安全,不要因为有人视察而影响了工作。平易近人的邓小平,就像自己也是“沈飞”集团公司的一名员工一样,站在工程师的身边仔细地观看着,并时不时地提出问题。当看到有一名工人满头大汗时,邓小平拿出自己的毛巾帮他擦掉脸上的汗水,车间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1964年,“红旗 -1”防空导弹研制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性阶段。“红旗-1”防空导弹是中国仿照苏联“斯-75型”导弹研制而成,邓小平看到样品后说:“太大了,太重了,我们要搞小一些,要比别人的更小更先进”。邓小平的提议让工程师豁然开朗,“红旗-1”样品正是因为太大太重,导致在许多性能上无法过关。工程师按着邓小平提出的要求重新设计,研发出了更小更轻便的“红旗-1”导弹,其各种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在视察工作结束时,邓小平向“沈飞”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个希望:争取在1967年把米格-21飞机搞出来。
1964年,邓小平视察“沈飞”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总是在工作之余打电话过问米格-21飞机的研制情况,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给“沈飞”集团公司研制飞机带来了动力和希望。事隔不久,邓小平又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参观“沈飞”。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勉励“沈飞”的全体成员,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工作,为建设中国的现代化航空工业而奋斗。
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强大空军的理论思想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沈飞”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原先的“国营112厂”也正式改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正在发展势头一片大好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沈飞”也陷入了半瘫痪的状态中。
1974年,在周恩来等人的保护下,邓小平开始恢复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并未结束,邓小平顶着逆流,对当时的国防工业进行了一些大刀阔斧的整顿,让处于半瘫痪状态的“沈飞”重新焕发出了生机。邓小平对国防工业的大力整顿,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赞赏。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就必须有现代化的空军,毛泽东很看重邓小平的军事建设才能,任命邓小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和副总理等职务。邓小平复出以后,全心全意地扑在了中国空军建设的事业上。他的关心和努力,使中国的航空工业在十年内乱中,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看到中国的空军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所需要的高度和要求。他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强调,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空军,就不能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而是要实行战略性的转变。邓小平指出,军事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军事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先进行改革开放,只有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的军事发展才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确定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新起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确定了今后军事要具备“陆海空立体作战”的新体系。而要完成这一立体作战方案,必须依靠强大的空军来掌握制空权。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空军,邓小平提出了三个理论思想。
第一是掌握未来制空权。未来的战争,必须是天空上的战争,谁能掌握制空权,谁就赢得先机。中国空军之所以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科技与装备上的落后,没有先进的技术,也就没有先进的装备。而发展空军,就必须加大空军装备建设的投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这正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军事的最好时机。邓小平强调要利用大好的时机,加强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设备,尽快建设一支能够集防空与防天为一体的强大空军。
第二是空军要具备协同作战与独立作战的能力。在未来的战争中,地上的陆军作战需要空军的支援,比如一些跨地区的远距离作战,飞机可以直接把陆军和大型武器空投过去。而海军作战同样离不开空军的掩护和支援。因此,现代化空军要能够把天上、地下协同起来。除此之外,空军还必须具备进行空中侦察、空中打击、空中轰炸等一系列独立作战的能力。
第三是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空军。中国的国防建设战略主要是“积极防御”战略。而在新时期的国际形势影响下,真正要做到“积极防御”战略并不容易。要达到现代战争中的“积极防御”,就必须具备“防御中有进攻”的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军事也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某些国家为了实现霸权主义的目的,甚至不惜工本地研发一些威力巨大的毁灭性武器。邓小平认为,在新时期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军事也必须向高科技发展。你有我也有,攻防兼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中国空军》题字,寄托对中国空军的最后嘱托
1989年10月,中国空军迎来了40周年的庆典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空军党委、空军首长特别邀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空军》题词。邓小平接到这个邀请时显得很为难,因为他此时年事已高,已经在考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而当时中央刚刚发布了严格控制国家领导人题词的文件。
其实,早在1950年,邓小平就为刚创刊的《人民空军》书写了题词:“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陆军结合起来,我们将是无敌的!”40年后,原来的《人民空军》已经改名为《中国空军》,而原来的中国空军部队,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支能够抵抗一切敌对力量的现代化空军部队。今天中国空军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国家领导人倾注的心血,更离不开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的关怀和鞭策。在成立40周年的庆祝会上,如果不能得到邓小平的题词,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为争取邓小平同志再次为《中国空军》题词,空军司令部联名向国务院办公厅请示题词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对这件事很重视,在向邓小平请示后,打电话给空军司令部回复说:请邓小平同志题词的事难以办到,因为邓小平同志原则上已经不再题词。空军司令部得到这样的答复很不甘心,空军首长再次与国务院商议:恳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空军》题词。
《中国空军》是我国空军部队的机关刊物。在中国空军建设迎来40周年的庆典时刻,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不仅是中国空军史上的荣耀,也是《中国空军》全体人员的最大心声。为此,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又专门给邓小平打电话,同时还请求陈荫华秘书为题词多多向邓小平求情。邓小平终于被空军司令部所感动,于1989年10月23日欣然题下了“中国空军”四个大字,寄托了他对中国空军事业的最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