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2017-01-09李小姿
李小姿
本次同题擂台是让大家与名著中的人物聊天,聊天谁不会呢,可是,一旦把聊天的对象换成了虚拟的人物形象,大家就完全乱了阵脚。
我们先抛开这个特殊的聊天对象,谈谈“聊天”,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明确,聊天是一个双向的互动。部分同学的来稿中,与“我”聊天的对象滔滔不绝,但“我”却被孤立在门外。比如,某同学写“我与鲁迅聊天”(这位同学请认真读题,鲁迅并不是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好吗?!),怎么聊的呢?“先生,这兵荒马乱的,你可有留恋的东西?”“大师,为什么你要弃医从文?”……简直就是一个串场的角色!反看鲁迅呢?从童年生活到留学生活,从学医生涯到文学创作,简直把人生经历全吐了出来。又比如,某同学写“我与林黛玉聊天”,全文中对话只有寥寥数语,大多时候都是林黛玉在空发感叹,而“我”的话大多是“这位姑娘,让你在外等候多时,多有得罪……”“既有闲情光临寒舍,就请到屋里小坐”之类不痛不痒的句子,让人尴尬症都犯了。
重点来谈谈聊天的内容,这里就要谈到聊天对象。“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在聊天之前其实就已经对“他”有了全面了解,聊天内容就不能粗暴地复制文学作品内容。我们要根据“我”的身份、聊天目的等对其进行选择和裁剪,并明确中心是什么,谈话的重点又是什么。
比如某同学在写“我与诸葛亮聊天”时,让诸葛亮把《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内容描述了一遍……如果就这个话题来写,“我”应该如何与诸葛亮聊天呢?“我”是否赞同诸葛亮杀马谡?能不能给他分析一下其他的解决方案?能不能结合未来的故事发展给他分析一下这件事情的利弊?
写作时还要关注双方聊天的情绪。聊到热血沸腾处,两个人是怎样的情态?聊到私密话题,两个人又是怎样的情态?甚至还要考虑对话的语气。不同的语气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我们用“劝说”般的口吻和诸葛亮聊天,效果就是这样的:
我说,孔明啊孔明,你能不能对你的下属包容点呢?人家马谡好歹一个大将说砍就砍,人家也是爹娘生的啊!再说了,立军规就非要杀人吗?你那么聪明,扳扳指头就能搞定,何必认死理呢?
用“斥责”的口吻呢?且看:
诸葛亮,你可知错?马谡虽错,错不当诛。你杀了他,往小了说,是毁了一个家庭,让老人无所依,小儿无所养;往大了说,国家正是需要人才之际,怎能如此恣意妄为!
……
另外,本期同题擂台也出现了因为不审题而偏题的情况——“我与张岱聊天”“我与海明威聊天”“我与鲁迅聊天”等,想当然地把作者和作品混淆,这类稿件根本不可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