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成都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09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王 玲(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新形势下成都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王 玲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基于对当代新形势的分析,从建设交通枢纽、提升产业发展、统筹三大圈层布局、塑造城市特色等方面,总结成都市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上的主动应对措施,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城市、更多同行讨论,共同推动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城市规划;新形势;成都;探索;实践
1 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习总书记于2013、2014、2015年在武汉、北京、杭州等地考察时,均专门走访了当地的规划展览馆。习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6大主要任务,会后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及文化传承,并重点对交通、生态、文化、社会保障等的发展进行了引导。
2015年,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强调城市建设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改进城市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持续性和宜居性;要强化城市规划工作,依法制定城市规划,改进规划方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规划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同时,《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加强规划工作的重点任务: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举措,在肯定城市规划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规划从业者必须冷静理性思考行业发展。
2 成都的新理念及探索
成渝城市群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是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点;同时,成德眉资大都市区是成渝“双核”之一,是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高地和重要依托。为此,成都市提出“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5大兴市战略,成都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2.1 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建设国际交通枢纽
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经济动能的传输系统。要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必须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成都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是一个必要的支撑(图1)。
图1 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
从目前来看,成都已具备建设国际性枢纽的现实条件。2015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 000×104人次达4 200×104人次,同比增长12 %,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成为内地第四大繁忙机场,成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内地“航空第四城”。为了进一步扩大成都交通优势,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城市,成都提出加快双流机场的扩容改造,同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将成都新机场打造成集空、铁、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共同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同时,依托双流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分别打造以“临空物流和临空枢纽服务”以及“临空高端制造、临空商务经济、会展贸易”为特色的空港经济区。
同时,规划新增成兰客专、新成昆客专、成自泸(宜)客专、成西客专复线,并依托成都天府新站、新机场高铁站和东客站,通过以上高铁连接融入国家骨干高铁网,共建成都高铁枢纽。
市域内部推动交通升级,构建市域和市区两个“半小时交通圈”。启动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卫星城的联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贯彻“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指导思想,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轨道交通各自成网,支撑“双核”城市结构。规划形成“13快16普”的地铁网络,线网规模达到约1 720 km,强化双核与周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的点对点联系,确保卫星城均可实现轨道交通30 min通达双核之一的目标。同时,规划增加有轨电车,完善线网层级;积极推动既有铁路改造,形成约300 km的市域快速铁路网,实现公交化运营。
2.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成都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为实现“产业倍增”战略,应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为此,规划提出构建“4+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图2),即“大智造、大车城、大创造、大临空”4大工业板块、15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点,总计工业园区面积在130 km2左右。成都在加强自身产业提升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打造中德创新产业园、中古合作园区、中法生态园等合作产业园区,推动“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发展,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图2 成都市“4+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
为扭转我市近年来服务业增速放缓的态势,《成都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2012-2020)》提出,按照“双核集聚、产城一体、一区一特色”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依托各个集聚区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商务楼宇和城市综合体为主要载体,以轨道交通节点和交通枢纽为核心区域,以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健康产业、口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规划形成“双核、十一副、十九片”的服务业集聚区格局(图3)。
图3 成都市服务业集聚区总体空间布局
2.3 三头并举,助推三大圈层协调发展
为深入实施市委“立城优城”战略,成都市提出三大举措:高标准规划天府新区,强化“双核”协调发展;以“北改”工程为龙头,力推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卫星城“独立成市”,形成三圈层协调发展格局。
在天府新区规划中,按照“产城融合、三位一体”的理念,积极探索“组合型”城市功能结构和“组团型”城市空间结构,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产城一体单元”(图4),规划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原则上按20~30 km2、20×104~30×104人的规模进行划分。产城一体单元具有“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5大基本特征。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等在规划编制上即采用了高于中心城区的规划标准,产业布局上更是强调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与现有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4 天府新区产城一体单元规划
在中心城区规划上,则重点体现有机更新理念,具体落实为“交通畅通、产业提升、生态优化、文化立城、形态美化、配套完善”6大改造策略。《“北改”片区总体规划》(图5),将北部城区定位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规划“16横12纵”的贯通性骨干道路网体系,确保“畅通城北”;优化业态,通过关闭转移、转型发展和提升改造3种方式调整片区产业类型,促进北部城区由生产性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重视生态环境改善,规划形成“三湖三山、两片九廊”的蓝脉绿网,实现“500 m见绿”的绿地用地布局;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廊五区两园”的保护利用体系,同时规划设置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图5 “北改”片区用地布局规划
在卫星城发展上,提出“独立成市”的概念,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制定《成都市域“独立成市”规划标准》,涵盖产城融合的城市功能、功能强大的城市中心、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与中心城之间点到点的快速交通联系、公交主导、小街区规制、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宜人的人居生态环境、高效安全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明确的城市开发边界等方面,力求促进我市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
2.4 落实“四态合一”理念,优化城乡功能品质
所谓“四态合一”,即业态立城、形态塑城、生态美城、文态兴城“四态”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健康的城市体系,共同打造一个宜业、宜商、宜居、宜行,归根结底是“宜人”的现代城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龙泉山、龙门山为屏障,市域水网、绿道网为依托,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体系(图6)。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出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和《成都市生态隔离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严肃性,保障生态空间。
图6 市域生态保护体系规划
编制《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7),开展保护、利用与展示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格局;编制《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街道风貌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多角度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丰富保护内涵;同时,在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片区编制实施规划,如《少城片区保护规划》、《草堂片区实施规划》等,将历史文化保护与规划建设相协调,深度挖掘文化脉络。
图7 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规划
加强城市形态管控,编制《成都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从“强格局、塑特色、保品质”3个方面强化总体形态塑造。规划城市总体格局为“环城绿链、中央轴带·一主四副、两江环抱·六河贯都、八角山水”,同时对11片风貌片区、60条特色街道、“锦城步道”、“都市客厅”、环城公园、景观大道进行保护;并通过公共空间与公共界面的协调,打造一个有品质的城市空间。编制《成都市城市形态及建筑立面设计导则》,强化形态精细化管理,通过形态控制与建筑导引,强化城市格局,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小街区规制”理念,通过制定《“小街区规制”技术管理规定》将城市小街区模式规范化、制度化,用规制的手段固化历史经验,用制度的形式保障中央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大要求落到实处。规划工作中,在规划编制、审批、验收、配套政策等各板块均将小街区规制始终贯穿,同时,选取包括川音片区、文家片区、茶店子片区、兴隆湖片区等具备实施条件的9片示范区来进行示范打造(图8),践行落地。
在新村建设中,成都提出“小、组、微、生”的建设模式,以“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为原则,践行“四态合一”理念,建设幸福美丽乡村,传承川西民居文化,彰显天府林盘特色。
图8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分布
3 结束语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相应要求城乡规划做出改革创新。成都市主动顺应国内外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我市基本特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科学确定发展路径。本文是对近年来成都规划的简要总结,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城市、更多同行讨论,共同推动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1] 周岚,崔曙平.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新空间[J].城市规划,2016(4).
[2] 曾九利,于儒海,高菲.成都旧城改造实施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5(1).
王玲(1983~),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工作。
TU984
A
[定稿日期]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