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不同来源饲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017-01-09黄立兰黄广明
■黄立兰 黄广明
(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40)
油脂是饲料中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不仅能提供动物自身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的必需脂肪酸,还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观特性,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有效利用,使畜禽的生产性能提高,因此油脂在畜禽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
油脂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脂肪酸,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的组成不同,即使同一种类油脂,来源不同,其脂肪酸组成也会存在差异[4]。
本文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对来自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江苏、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北京和内蒙古等省份的171份饲用油脂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为饲料和养殖生产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和样品
仪器:Agilent GC 6890N,Agilent GC-MS 7890B-5977A。
试剂:氢氧化钾、甲醇、10%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异辛烷(色谱级)、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硫酸钠、52种脂肪酸甲酯混标(NU-CHEK)。
样品:豆油46份、猪油89份、禽油16份、鱼油6份、脂肪粉14份,均由各省市的饲料厂送检。
1.2 油脂的甲酯化
称取0.2 g油脂于100 ml具塞试管中,加入0.5 M KOH甲醇溶液4 ml,于65℃水浴上加热至小油滴完全消失(约10 min),再加入10%BF3甲醇溶液5 ml,继续在65℃水浴中放置半小时,加入5 ml异辛烷,取出放冷至室温,加入20 ml饱和氯化钠,萃取分层,取异辛烷层,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去除痕量的水,过滤至液相小瓶,进行气相或气质分析。
1.3 测定条件
气相条件:色谱柱为SUPELCO SP-2650,100 m×0.25 mm×0.2 μm,载气为N2,流速为1 ml/min,进样口温度250 ℃,FID检测器温度300 ℃,进样量1 μl,分流比100∶1。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40℃,保留8 min,以4℃/min升至220℃,保留32 min。以脂肪酸甲酯混标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质谱条件:载气为氦气,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辅助加热器温度230℃,质核比扫描范围25~450 m/z。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豆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占了50%,油酸约占23%,棕榈酸约占11%,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U/S)能达到5,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市场上大部分的饲用豆油的质量还是比较均匀的,各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不大,含量高的脂肪酸的变异系数都比较低。
表1 39份豆油样品的数据分析
在所测的46份豆油中,有7份豆油的U/S低于了5,其值在3.80~4.69之间(见表2),故有可能是掺入了饱和度比较高的其它油脂。相对于所测豆油样品的均值来说,这7份豆油的棕榈酸的含量都偏高;样①~样⑤的油酸含量偏高,亚油酸含量偏低,有可能掺入了棕榈油;而样⑥和样⑦的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却偏低,亚油酸的含量略偏高一点,有可能是掺入了棉籽油。
2.2 猪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猪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约24%)、硬脂酸(约11%)、油酸(约38%)和亚油酸(16%),还有少量的花生二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如表3所示。综合82份猪油样品的实验数据来看,不同来源的猪油其各脂肪酸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高的四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值分别为:棕榈酸7.81%、硬脂酸11.44%、油酸18.55%、亚油酸12.1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小的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大的两份猪油样品对比,其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别也比较大。
表2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低的豆油的实验数据
表3 82份猪油样品的数据分析
所测的猪油样品中,有6份猪油样品的U/S值比较高(见表4)。与均值相比,其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减少,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增大,二十碳四烯酸的含量减少或检测不到,故明显是掺入了其它油脂,有可能是掺入了油酸含量低而亚油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豆油,特别是样品⑤。样④和样⑥中还含有比较多的13-芥酸,而芥酸在菜籽油中含量比较高[5]。可见饲用猪油中混入其它油脂的情况比较多,且多数可能不是混入一种而是多种,从而导致品质差异大。
表4 异常猪油样品的实验数据
另外,多数的饲用猪油放久了会分层,上层液态,下层固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上下层猪油的脂肪酸组成会有差别,上层猪油的不饱和度会高一点。如表5所示,上层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会偏低一点,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会偏高一点。还有一个清桶残渣的猪油样品,其饱和度更高,U/S值只有0.97,硬脂酸的含量约高了10%,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都降低了。
2.3 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禽油主要为鸡油和鸭油,在脂肪酸组成上,约有21%棕榈酸、3%9-十六碳烯酸、6%硬脂酸、38%油酸、23%亚油酸和1%亚麻酸(见表6)。由表6可知,不同的禽油,其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比较大,变异系数都比较高;百分含量差值最大的是亚油酸,相差了10.71%,其次是棕榈酸和油酸,差值分别为7.21%、6.22%。可见市场上的饲用禽油的品质差异也比较大。
表5 不同层猪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别
表6 16份禽油样品的数据分析
禽油与猪油相比,两者的油酸含量差不多,禽油的棕榈酸含量比猪油的略低,硬脂酸的含量差不多是猪油的一半,亚油酸的含量比猪油的约高40%,9-十六碳烯酸、亚麻酸和二十碳四烯酸的含量也都比猪油的略高。因此,禽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的量比猪油的多。
2.4 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鱼油中脂肪酸组分比较多,可达50多个,其主要的脂肪酸组分如表7所示。含量高的脂肪酸有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另外还含有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花生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在所测的6个鱼油样品中,样①~样④的实验数据比较相似,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不大,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比较高,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比较低。对比之下,样⑤则含有较多的EPA(12.15%)和DHA(8.81%),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则偏低很多。这可能是淡水鱼油与海水鱼油的区别[6-7]。还有一个鱼油抽提油,含量多的是肉豆蔻酸(9.31%)、棕榈酸(33.60%)、9-十六碳烯酸(10.23%)和油酸(19.8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少,有些还未检出。
2.5 反刍用脂肪粉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在所测的14份反刍用脂肪粉中,按其脂肪酸组成分类,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棕榈酸为主,其含量占70%以上,个别可高达90%,其次是硬脂酸和油酸,如表8中的样①和样②;二是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含量分别约为60%和30%(样③);三是钙化后的脂肪酸钙,其以棕榈酸和油酸为主(样④)。由此可见,这些脂肪粉的饱和度都是比较高的。
表7 鱼油样品的实验数据
表8 反刍用脂肪粉的实验数据
3 小结
总的来说,无论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其主要的脂肪酸都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只是不同的油脂,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不一样。豆油主要是亚油酸含量比较高,都能达到50%。猪油和禽油区别于豆油,主要是含有二十碳二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这两种脂肪酸在植物油中一般都检测不到。禽油的不饱和度会比猪油高,这是由于其亚油酸的含量比猪油的高,且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比猪油的低。鱼油含有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最明显的是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市场上的饲用油脂,由于来源不同,质量显得参差不齐。在脂肪酸组成上,油脂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别较大,有些还会掺入别的油脂。因此,饲用油脂的质量问题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