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研究*

2017-01-09黄中华张细政

关键词:风电协同中心

黄中华,张细政

(湖南工程学院 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4)

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研究*

黄中华,张细政

(湖南工程学院 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4)

阐述了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内涵。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协同理念不深、协同停留表面;协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协同制度保障不够;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协同创新评价标准难以制定。记述了湖南省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的思路、中心管理架构、中心人员聘用及薪酬分配办法、中心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和中心科研成果工作量计算办法,以及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机制体制改革; 协同创新;“2011”计划

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部署。湖南省在2012年出台了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并在2013年认定了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

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风电中心)是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这是一个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风电中心的依托单位为湖南工程学院,核心协同单位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潭大学和湖南大学,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0余人。牵头高校湖南工程学院为省属二本高校,其他协同单位为大型企业或国内知名高校。与协同单位相比,牵头高校在研究力量和创新资源方面优势不突出,要搞好风电中心的建设,真正实现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风电中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内涵

协同创新的理论源于协同学,协同学是自组织领域的一个理论分支,自组织理论是探讨系统演化中协同过程和机理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是研究自组织过程的系统科学理论,这些理论是协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美国彼得·葛洛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的要义是: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1]高校协同创新通常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企业之间,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为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重大问题,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高校协同创新类型有多种具体形式。根据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等类型。按照协同内容划分可分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创新、学科建设协同创新、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等。

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如何充分调动各协同单位的积极性,高效汇聚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二 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很早就有重大项目合作研究的做法,这是早期的协同创新研究。在国家全面推行“2011”计划以前,在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系统中存在一些制约高效协同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2]

(一)协同理念不深、协同停留表面

一些研究人员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注重研究领域的深度,不愿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有些协同创新系统虽然涉及了多个学科和多家协同单位,但是在协同创新任务实施中协同不深,具体表现为:项目申报时大家一起撰写申请书、一起参加答辩汇报,项目实施过程中独立实施得更多一些,协同创新停留在表面。

(二)协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协同制度保障不够

一些高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协同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协同主体之间通常是通过研究团队带头人的个人关系相互协同,口头约定。各协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并不关心或参与创新任务协同。这就导致了协同单位之间的协同停留在局部,并不是全面协同。协同创新系统不能充分汇聚各协同体的优质资源,从而降低了协同效率。

(三)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高校研究人员比较重视成果的署名权和归属权,因为这直接与研究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如绩效奖励、职称评聘、人才称号评选等。在实际工作中,协同创新任务或工作大多需要多个部门和一群研究人员才能完成。当项目完成时,成果和荣誉的归属就成为一个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第一署名人通常只能有一个,其他参与者在荣誉和绩效奖励方面难以得到满意的分配。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仅会降低协同创新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可能导致阻碍协同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协同创新评价标准难以制定

国家级协同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省级协同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本省急需、国内一流”。在实际工作中,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评价主要还是依据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不太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判断研究成果水平是否“一流”,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很难用具体的指标量化。因此,要提出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评价标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三 风电中心机制体制设计

为了搞好风电中心建设,风电中心大力开展了机制体制改革探索。改革遵循如下思路[3]: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重点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 创新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 创新要素与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管理机构设计

将风电中心确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具体表现为:中心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见图1),中心的各项事务由中心自行决定。为了便于汇聚各协同单位的创新要素和资源,设立一个由各协同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中心理事会。中心理事会是中心最高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中心的重大发展战略;批准中心的重要政策和规章制度;批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心主任的聘任;通过中心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年度财务决算报告;通过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报告;检查和监督中心运行和经费使用中的其它重大问题。

中心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机构,由熟悉国内外发展状况、学术造诣高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提出咨询和建议。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负责中心各项日常工作,中心主任由中心理事会聘用,中心副主任由中心主任聘用。中心主任主持中心全面工作,副主任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分管行政和学术等事务。

图1 风电中心管理结构

中心结合现有研究方向和内容设立了5个研究团队,每个研究团队围绕相关研究任务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二)管理制度设计

为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中心能够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研究队伍能够稳定持续发展,风电中心制定了人员聘用及薪酬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中心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和科研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从机制上保证了中心各项研究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制定人员聘用及薪酬分配管理暂行办法时,将中心岗位分为全职岗位、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三类,其中全职岗位为管理岗位,主要从事中心管理工作。专职岗位是指和研究团队签约,有具体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的研究人员。每个研究团队的专职岗位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兼职岗位是指由团队学术带头人邀请参与研究,无考核目标的研究人员,兼职岗位数量由研究团队带头人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自行确定。考虑到风电中心一个建设周期为4年,全职人员聘期一般为4年。考虑到专职研究人员要形成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其聘期一般为2年。为了从制度上促进和保障单位之间的协同,规定每个研究团队的成员单位不得少于2个,且团队学术带头人所在单位人数所占比例不得高于60%。

为鼓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每个研究团队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绩效奖励。绩效奖励根据团队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考核结果发放。为了防止绩效奖励分配过于集中,一方面对团队带头人的绩效奖励额度设置了分配上限,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为团队带头人制定分配预方案提供参考。为了更好激励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奖励采用预发制度。

为了更好对接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攻关项目,中心制定了基于临时创新任务组建临时创新团队的制度。中心主任根据具体创新任务要求聘请一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负责组建基于任务的创新团队。当创新任务完成后,临时组建的创新团队自然解散。

为了公正评价各研究团队及其成员的贡献,中心制定了考核制度。研究团队及团队个人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每2年进行一次聘期目标任务考核。团队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采用PPT汇报和提交书面报告的形式。个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采用提交书面报告的形式。

为增强考核的科学性,研究团队的考核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考核内容为团队拟开展的创新研究任务(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予以明确)、团队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和制度情况。定量考核内容为团队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为鼓励中心多出创新成果,定性考核是充要条件,定量考核是必要条件。考核结果是绩效奖励的发放依据和人员的续聘依据

鉴于协同单位类型和性质不同,充分考虑了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认定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科研项目立项、知识产权、成果奖励、学术著作与教材、学术论文、学术会议,还包括了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指导研究生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服务社会,结合研究成果产业与培养优秀人才等。

四 风电中心运行成效

风电中心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已正常运行2年多时间,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新的协同体制机制后,风电中心协同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协同机构健全,协同中心的各种事务都有人管,填补了管理漏洞;协同体之间实现了全方位协同,协同中心可以通过中心理事会的协调机制有效汇聚各协同体的优势研究资源;协同利益实现了较好分配,从制度设计上保障了每个研究人员的绩效奖励和成长空间;人才协同培养进一步深化,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后不仅联合培养了研究生,而且还联合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研究人员。

协同创新成果丰硕,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教师的科研形成合力,促进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学科平台的提升反哺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问题。二是重点研发平台顺利完成。在各协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完成了风力发电机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制了风力发电机全功率和可靠性试验方法及试验平台,制定了风力发电机标准、认证技术规范,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风电设备标准和认证技术体系,推动了风电产业的标准化建设。三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如变桨电机研制及产业化工作顺利完成,成功研制了大传动比、高可靠性、长工作寿命的变桨电机,掌握了系列变桨电机设计关键技术,推进了高性能变桨电机国产化进程,解决了变桨电机依赖进口的问题。四是掌握了若干前沿技术。如风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滑模预测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直接功率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机磁链观测器,提出了一种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下的速度辨识方法,解决了智能风机急需攻克的若干技术问题。

[1] 李祖超,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2(7):81-84.

[2] 孙 萍.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现状与运行机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28(16):1-2.

[3] 杜占元. 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精心做好“2011 计划”启动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18-19.

Mechanism and System Reform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ind Power Equipment and Energy Conversion

HUANG Zhonghua ,ZHANG Xizheng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ind Power Equipment and Energy Conversio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Theory and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troduced. Main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that the collaborative concept is not deep and collaboration stays surfac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sound, collaborative system guarantee is not en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s not reasonabl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s difficult to formulate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reform ideas of the center, management structure, personnel employment and salary allocation method,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resear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load calculation method are also introduced. At last,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center after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reform is introduced.

mechanism and system refor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2011”project

2016-03-07

湖南省高校2011计划支持项目(湘教通[2013]448号);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湘教通[2014]207号)。

黄中华(1979-),男,博士,教授,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制造技术。

G305∶G644

A

1671-1181(2016)04-0076-04

猜你喜欢

风电协同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