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武汉市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17-01-09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王强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王强
新形势下武汉市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王强
“十二五”时期武汉市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等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农机化支撑农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体面地种好地?”的问题。但随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不断推进,农机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机化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以往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农机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等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着农机化发展的后劲。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武汉市当前农机化发展难题,是促进武汉市都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 武汉市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市农机总投入达到9.79亿元,是“十一五”的3.5倍。2011~2015年武汉市累计使用农机购置资金3.12亿元,并从2011年起,高效农业装备新增数量和补贴资金投入量首次超过主要粮食作物作业机械,累计受益农户6.8万户。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4.05万kW,平均每hm2拥有动力达到13.27 kW,拥有各类农机具46.3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 685台,配套农具20 948部;小型拖拉机20 503台,小型配套农具34 546部;耕整机34 568台;播种机3 288台;排灌动力机械52 981台;联合收割机1 656台;机动脱粒机14 129台,粮食烘干机50余台(套);畜牧养殖机械17 350台(套);渔业机械48 311台;林果业机械362台(套),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为43 237台(部);蔬菜钢架大棚6 803.4万㎡,均比“十一五”期末有显著增长,呈现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机原值20.87亿元,净值15.62亿元,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增速加快,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快速增加。近年来,通过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项目建设,重点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械化播种及收获、畜禽机械化喂料与粪便处理、水产机械化高效增氧与水处理、茶叶机械化采收与管理等技术集成应用实施项目支持,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具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2%,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2个百分点。
至2015年,武汉市大中型农机经销企业由过去的湖北隆业、湖北信诚、湖北隆翔等数家公司发展到70多家,其中农机制造企业48家,年产值达18亿元,进入中央及省级农机产品推广目录的农机生产企业达到24个,在动力、种植、植保、耕整、粮食烘干、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等领域均有代表性生产企业,其中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过亿元,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生产的油菜精量播种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农机装备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显著增强。
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机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快。2015年,全市农村农机从业人员已发展到近10.3万人。全市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到407户(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7个,农机经营服务方式多元化、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武汉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对发展农机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农机产能过剩与供不应求并存已经成为武汉市农机化发展的一大矛盾。一方面低端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库存挤压,市场基本饱和,小功率拖拉机、微耕机等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中高端农机产品,大功率高性能农机,满足农艺需求的先进机具产品供应明显不足。此外,农机化发展在作物及区域上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全市水稻、油菜、玉米等大田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6%,但蔬菜类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发展仍较慢。汉南、东西湖、蔡甸等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黄陂、新洲、江夏等有部分丘陵的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从装备结构上表现出“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品质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和“痛点”。
一方面是目前武汉市农机新型主体规模普遍较小,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服务、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分散经营,作业成本偏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现阶段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深,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和配套农艺技术尚未形成;设施农业多样化的栽培模式和品种,增加了农机具开发难度和使用成本。
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机库棚不足,田间机耕道路建设滞后,农机推广、监理、培训、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问题仍没有根本改观,特别是农机科技、管理、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农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农机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突出。
3 武汉市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目标
推进农机化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牵涉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工程。既包括农机产品供给问题,也包括农机化服务供给问题;不仅要满足多样化、品质化的农机具需求,同时还需应对农业多功能性相伴生的服务性需求;既涉及到农机工业生产本身的问题,也广泛涉及农机经营和使用环节。满足农机产品和服务终端需求,不仅要改进农机工业生产,还要改进农机经营销售和使用服务,只有把整个链条都搞好了,把其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问题都理顺了,才能充分释放供给效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武汉市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这6项重点目标。
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经营体系结构。一是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围绕大农业生产需求,研发、生产、引进、推广适应武汉市不同农业生产领域、不同农作物品种、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增加农业生产亟需和紧缺的农机具供给,为农业生产提供品种多样的农机产品供给;二是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机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机作业效率。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农机经营体系发展格局。特别要重视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着力提升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强化农机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工厂到田间的农机质量和生产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机作业标准体系,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另一方面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通过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农机品牌,以品牌担保品质,让优价激励优质,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信任度。
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深度挖掘农机化的多种功能,把农机化与工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机展示体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推进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机化的多样化需求。当下,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好势头,让农机搭上互联网的翅膀,迈入智慧农机时代,探索和发展无人植保飞机、智能温室、精准农机作业等新兴技术;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加快农机工业研发和制造水平,做大做强武汉市农机品牌。
着力消化挤压低品质、中小型过剩农机具库存,淘汰报废老旧农机具。一方面是消化挤压农机企业的低品质、中小型农机库存。依托当前国家农机排放标准“国Ⅱ”升“国Ⅲ”的契机,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及时消化挤压库存的低品质、中小型机具。鼓励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消化挤压农民手中的老旧农机。老旧农机不仅作业效率低,污染排放大,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要深入贯彻实施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及时把老旧农机淘汰报废,更换新机,释放新的需求。
着力降低农机生产和使用成本。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机农艺技术、建立农机作业标准、提高农机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把过去单机作业效率低下主要靠过多追加要素投入的低效成本降下来,减少这部分边际效应不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实现高性能复合式作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服务规模,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
着力弥补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机化发展环境之短,促进农机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需求为导向,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化产学研体系,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化人才培养,为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 推进武汉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十三五”是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千方百计攻克瓶颈制约,站位高远拓宽发展领域,综合施策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打造武汉市农业机械化升级版。我们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和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新要求,着眼短板环节、薄弱区域,加大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打造武汉市农业机械化升级版,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创新发展机制、搭建创新发展平台、营造创新发展氛围,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机创新发展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农机发展注入生命力。深入开展“互联网+农机”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从政府和市场2个方向用力,研发制造和推广使用2个领域发力,力争尽快改变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不全不优和经济作物、规模养殖机械化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状况。同时,围绕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农机化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农机发展主体活力。
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机停放、维修、行路等老大难问题,实施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深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调整,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巩固提高粮食作物精量播种、联合收获作业效率,加快提升高效植保、集中烘干等滞后环节作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机协调发展水平。
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快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节种、节肥、节药、节水潜力,全面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实施,加快推广和普及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绿色增产保护性耕作技术。
努力构建部门协作、造用配合、机艺融合、开放发展的农机工业新格局,加强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点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与育种、土肥、农艺等科研推广机构紧密协作,实现农机作业、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积极配合“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战略的实施,引导和支持农机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外先进农机研发与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大力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推进服务方式多样化、扶持政策系列化、组织建设规范化。要强化农机合作社建设指导,引导其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带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帮助其他农户解决耕种困难,实现互利互赢。支持培养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鼓励农机合作社向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向发展,引导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流转土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效益,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果。
2016-11-08)